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佛陀时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与清净的智慧,制订律仪,摄受僧众于清净的僧团中。弟子在僧团中依止阿黎而学习修行,这是佛陀为未来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范。佛法传到中国,随着丛林与清规的建立,僧教育逐渐演变成家风式的师徒制教育。到了本世纪初,为了因应清末排佛思想所遗留下来“庙产兴学运动”的破坏,同时为了复兴佛教,培育优秀的僧材,因此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佛学院,以有计划、有体制的方式,来长期培育僧材。一个世纪以来,佛学院以其学院式的教育确实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批人材,为…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3.
以止观双运之理试析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的理论依据智正在对人间佛教理论的探索中,太虚大师、印顺导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是要直接把佛陀教化众生之本怀———示教利喜,告诉给修持者;要将从来所流行的对天上佛陀的信仰转为对现实人间社会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人...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5.
邱晓风 《法音》2022,(10):60-62
<正>圆瑛法师不仅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佛教领袖,也是一位慈善事业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把佛陀教法与慈善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他不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佛教义理,还身体力行的推动佛陀教法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其慈善言行值得我们深挖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2)
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必是顺应时代的需要;离开具体的时代需要及人生实践,佛教的存在便毫无价值。目前的中国佛教正面临着历史的转折点。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积极为人类社会服务,其最关键的便是要有真正体悟佛陀真理并能观察时机善设方便的优秀佛子;中国佛教事业的希望就寄托在新一代真正领悟佛陀精神的优秀佛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8.
在欧洲,第一批听说佛这个名字的人大概是德国的神学家们。他们读到基督教教会奠基者之一圣·赫乐罗尼木兹(St.HI-eronymvs)的著作,其中提到佛陀奇迹般的出生,在中世纪,对佛陀的教诲没有人有具体的了解。一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一位德国哲学家了解到佛教教理方面的一些知识,他就是莱布尼茨。在那个时代,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的著作把中国的哲学介绍到欧洲,莱布阮茨对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从中国人的躇作中吸收了一部分那时在中国传播的佛教思想。在其著名的作品《辩神论》中,他谈到后(佛)—一中国人对Bodda的称呼,并且涉及到…  相似文献   

9.
我常碰到一些人问:信仰佛教是否要吃素?我告诉他们说:“信仰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吃荤也是可以的。”他们反问:既然可以,为什么大多数佛教徒都吃素呢?我说,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情(有生命的)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  相似文献   

10.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美国     
原雅娟 《法音》2013,(6):45-50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的含义就是觉者,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其佛教经典是全世界知识宝库中最熠熠发光的明珠。佛教研究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内容涉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佛教不但启迪人们的智慧,还规范人们的行为。佛陀教育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人们引向善良、诚实、友爱、无私利他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法国的佛教     
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北临英吉利海峡,西濒大西洋,南面地中海。人口总数五千五百余万人(1985年统计),其中约90%信奉天主教,是个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佛教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在法国流传的。在此之前,法国人多从志怪神奇小说中得知有“佛教”,但分不清“神”与“佛”的区别,许多人甚至不知“佛陀”是谁。绝大多数法国人都把佛教看作是一种文学而不是宗教;并认为佛教是“遁入空门”,是消极的,不应提倡。1929年中国高僧太虚大师到法国弘法,在他的敦促下,其法国女弟子康斯坦·龙兹贝丽小姐和当时法国的藏传佛教权威尼尔小姐(Miss Alexandra David Nell)于当年1月在巴黎建立了“佛教友谊会”,以后改名为“巴黎佛教会”。此会成立以后,一直与锡兰(斯里兰卡)和法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支那各国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13.
访印纪实     
印度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应迹的地方,是全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只要是到过佛陀故乡的人.都是有善根、有福德、累劫修因、与佛有殊胜因缘的人。冈此朝拜佛陀圣迹,成为佛教徒心目中无上荣光的一件大事。佛教徒有千千万万,真正能实现这一夙愿的又有几人?在佛阳慈光的加被下,我有幸随中因佛教代表团出访印度.朝拜佛陀成道、说法、涅导的子进.深感同缘殊胜.嘉会难逢。谨以抽笔.纪此胜事,与广大读行分享朝圣的喜悦。途经曼谷拜见僧王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辉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应全印比丘僧伽会的邀请出访印度。访问途中…  相似文献   

14.
佛学一瞥     
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b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以追求生命的途径。”宗教的定义相当多,但如果采用上面的定义,那么佛教便不能算是宗教了;因为佛法中并没有说有一位发号施令,人类必须服从的上帝。佛陀不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佛陀只是一个人。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古代的北印度,也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他是一位王  相似文献   

15.
种菜小记     
闲云 《法音》2000,(8):41-41
随着中国僧团入住蓝毗尼中华寺,汉传大乘佛教的种子又重新播撒在佛陀的故乡。古德有言:法轮未转食轮先,修行进道、弘扬佛法,也要靠适当的营养来资养命根。 在佛陀时代,沙门释子依照佛制是托钵乞食或接受施供,今天的上座部佛教僧人仍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因地域关系,中国汉传佛教却有着不同的习惯。 汉传佛教的特点之一就是素食。不过须根据人体需要,用丰富的菜蔬来补充营养的缺乏。如是吃菜又成了第一大问题。而尼泊尔人的饮食习惯,是以一种叫“摩色拉”的粉末调味,以土豆为主料炒制的混合菜,味浓而辛辣,再配上黄灿灿的尼巴利小豆…  相似文献   

16.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人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人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关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8.
犍陀罗佛传雕刻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的重要图像文本。在印度特定的宗教文化语境中,犍陀罗佛传雕刻的视觉叙事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叙事,即以历史传说为依据,呈现佛陀的历史身份;第二种是俗化叙事,结合民间故事,致力于塑造佛陀的人格形象;第三种是神化叙事,汲取神话故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神格形象。这三种视觉叙事模式所创造的佛陀形象有助于早期佛教在印度社会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20.
《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佛教大学综合研究所所长、佛教大学教授山雄一一、宇宙之构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的特色之一,是在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与小乘佛教、特别是说一切有部的宇宙观做比较讲述这一点上,不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因其宇宙观皆各与其佛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