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美学--反思历史,指向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振斌 《学海》2001,4(1):35-41
在20世纪,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及寄托在艺术中的文人情怀的谈论获得了"美学"的名称,这个学科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取向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更新集中表现为功利主义和非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构建与论争,两者互补又竞争.新的世纪里,中国美学有待创新.这种创新将更多地与西方美学及文化展开对话;也将在创新中重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2.
【导语】相对于当代西方美学的稳定推进而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在经历了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引介与移植之后,研究者一直反思如何保持中国美学自身之特点,并尝试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获得现代转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这一反思显示出新的方向。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的思路与角度回归思想的源头,发掘其深层内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作出新的解说。这里所选取的几篇文章就是这一方向的最新探索。有研究者关注到中国传统的“诗教”思想,通过对具体说法的细微分析来解说这一思想被人忽视的另一层功能;也有研究者结合考古学的资料,从“斤”到“斧”到“戉”的关联与转化入手,在文化的层面上梳理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还有学者关注到中国早期思想中的“乐”概念,通过“乐(yue)”与“乐(le)”的互训来解说其中存在的不同内涵;更有研究者通过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分析,在汉字美学的逻辑起点上强调了应当关注“字音”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岁末,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围绕大会主题,分别对"中国美学史的理论建构"、"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具体问题"以及"跨文化研究与中国美学"等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许多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者提出,中国美学不象西方美学那样侧重对美与艺术进行本体伦的研究,也不注重对审美对象做冷静的、科学的分析,而是着重于探求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探求外在的感性形式如何与人们内在的伦理道德要求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中国美学范畴有其独特的内涵。现将近年来中国美学范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生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伟大精神──评《周易美学》邹元江新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易美学》,是刘纲纪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思想研究的一部新著,它是继著者撰写的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之后,更深入阐发中国美学思想精髓的又一力作。在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手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时代背景下,《手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起引导作用,形成具有中国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国内学者通过不断地阐释《手稿》的美学思想,结合中国语境,形成各种理论观点,出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等理论。通过解读《手稿》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影响,探析《手稿》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美学理论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意境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为何"意境"最先出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为切入的角度.来探讨诗歌中意境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传入中国,为我国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身体美学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新兴领域。它提倡我们关注身体和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也为理论研究与实证主义的结合以及跨学科的交互研究打开了一扇窗。以身体美学理论指导着演奏艺术实践,可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身"、"心"、"琴"三位一体的契合,做到"身随心动,乐随身生",不断提高演奏水平,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准的演奏家,"身心如一"、"人琴合一"则是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生成”(Becoming)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将存在(Being)与非存在(Nonbeing)都纳入了思之领域。中国美学对“非存在”的关注由于深受佛教的催生和激励而愈加深化和内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中国各门艺术都以显现“非存在之中的存在”为基本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美学以及从西方美学概括出来的所谓“美学原理”,它们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它们对于研究中国美学只有参考意义而没有指导意义。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奥妙只能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而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文化,人是什么,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其核心问题,因此我走了结合人学去研究美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宗白华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在他去世后的20多年中,声名和影响与日俱增.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双峰(另一高峰是朱光潜).叶朗认为,讲中国当代美学和现代美学,应该从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家那里"接着讲".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的言论中 ,“自得”是一个并不罕见的命题 ,自先秦以来的典籍中多处可见“自得”的说法。虽然它并未得到学理层面的提炼与升华 ,却在思想家的理性思辨与艺术家的艺术评论及创作实践中成为创造之源。可以这样说 ,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 ,“自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体验性和直觉思维色彩的重要命题。而且 ,“自得”在审美创造上有突出的价值。我认为 ,无论从方法论还是价值论的角度看 ,“自得”都有支撑中国美学特色的深刻意义。一、“自得”的哲学渊源从中国哲学史上看 ,“自得”思想有深远的渊源。儒家、道家、玄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女性偏向的,表现出一种以阴为主的品格.中国美学的产生,无疑也是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正22年前,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中国美学精神》一书。同时,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也还陆续出版过一系列的中国美学专著,它们是:《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  相似文献   

19.
十年来,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成果斐然,不仅有大量很有价值的专题论文出现,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好几本大部头的美学史著作出版,如,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叶朗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敏泽著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等等.不过,这些美学史著作都是通史性质的,除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简要地论及近代美学外,其他美学史著都还没有写到近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美学史研究的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卢善庆先生50万字的《中国近代美学史》巨著,也许正是适应这种需求,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专著.  相似文献   

20.
该著汇集了作者近20年研究冯友兰学术思想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作者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哲学史观和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深入地探讨了他重写“中国哲学史”的经验、教训,详细地考察了他关于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沉思,深刻地揭示了他在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和创新中国哲学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推进“冯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