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洪雅瓦屋山与道教起源刍议》和《张陵创道洪雅瓦屋山的历史考察》等文章中提到洪雅瓦屋山民间流传的符咒,因受论文主题所限,没有深入探讨。这里仅就洪雅符咒的主要特征和实用价值谈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A、洪雅符咒的特征洪雅瓦屋山民间流传的符咒(简称“洪雅符咒”),为毛笔手抄本,页面大小相当于现行32开,共计194页,楷书符字72个,咒语137条,符图161幅。其中符、咒、诰、令、诀法术兼备,请圣、请神、请仙、请师,起砚、起水、起墨、起纸、起笔施术有序,引魂、安魂、驱邪、镇鬼、祈福、禳灾无所不能。经与道书中的斋醮符咒…  相似文献   

2.
2000年 2月 28日至 3月 2日,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卿希泰、李刚、钱安靖教授一行八人,应邀赴瓦屋山进行了考察。眉山地区行署专员助理李后强、瓦屋山管委会主任马朝洪等人隆重接待并召开研讨会。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共识。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区洪雅县境内,系古青羌之地,也是早期天师道的重要活动场所。一行人冒雪考察了山顶的道观遗址,到炳灵乡和柳江镇察看了民俗。双方通过深入研讨,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瓦屋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二,瓦屋山的旅游开发应以道教文化、羌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蜀国多仙山 ,在四川盆地西沿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就是一座秀拔群峰的仙山。瓦屋山海拔 2 830米 ,山体方平厚重 ,形如瓦屋 ,高矗云汉 ,神秘幽深 ,与峨嵋山遥相拱揖。远在周代 ,瓦屋山即已开发 ,流传至今的地名“周公河”、“易俗乡”即是明证。但由于明清以来被冠以“妖”名 ,从正史中删除 ,致使这座名山几乎被世人忘却。在此 ,我想考察瓦屋山道教历史的渊源。一、孕育五斗米道的沃土“原始的五斗米道 ,大抵从民间流行的巫鬼道演变而来。”① 张陵吸收巴蜀少数民族信仰而于鹤鸣山创道的观点 ,在学界几成定论 ,而瓦屋山区正是其从少数民族宗教…  相似文献   

4.
金风飒爽,迎来了四海嘉宾。2000年10月6日,庆祝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暨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开幕。与会领导、来宾和学者共200余人,其中有来自大陆各地及港、澳、台、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各地的正式代表130余人。10月8日至10日,学术研讨会在洪雅瓦屋山继续举行,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道教文化遗迹。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道教神仙信仰研究,而重点在于三清、玉皇和西王母信仰。象这样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研讨盛会尚属首次,可谓盛况空前。现将研讨会成果择要综述于下:一、关于三清、玉皇1.道教是信“道”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斗米道是道教正一派之源,创建时间最早,在道教史上自有其应有地位。但对五斗米道命名之由来,学者们的专论甚少,卿希泰先生认为:“五斗米道的命名,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7月 1 9日 ,“道家与生态文化”研讨会在著名风景区瓦屋山召开 ,会议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道教协会、洪雅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四川省副省长马开明出席了会议。瓦屋山又名蜀山 ,位于四川省洪雅县 ,相传张陵曾在这一地区传教 ,今有始刻于“熹平二年三月一日”(公元 1 72年 )的《张道陵碑》问世 ,著名学者卿希泰教授经考证后认为“瓦屋山道教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 ,堪称道教胜地” ,“是道教发祥地之一” ,“道教生态文化的活样板”。与会代表结合瓦屋山的生态样板 ,对道教的生态文化观、伦理观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如…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8.
道教在其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同外来的佛教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且与我国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相互渗透、相互揉合。由于历史上的农民战争、诸候吞并、水涝旱灾、地震、瘟疫等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道教已先后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到壮、白、羌、彝、瑶、侗、苗、黎、京、仫佬、毛难、纳西、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之中,对这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风土习俗等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一、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皆与少数民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顺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人张陵,以汉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间信仰为基础,“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道”;何  相似文献   

9.
道教一向主张“自然无为”,对自然的博大、巧妙,充满无限的崇拜,主张世间的一切事与物都要顺其自然,人要与自然相互包容。《淮南子》中只着重论述了人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并没有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早期道教也是这样,张陵的五斗米道要人们崇拜天、地、水三宫,以及各种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之神,乞求神灵保佑长生久视。魏晋时道教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史实考证入手,指出“黄老”、“道家”概念最初所指,乃是汉初政教合一的思想体系。东汉末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乃是汉初黄老、道家的继续。后世所用黄老、道家概念,所指亦是道教。因此本文认为,汉初黄老、道家乃是道教的源头,黄老、道家也就是道教。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戒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中原始宗教的禁忌规定,继之而出现的宗法血缘性国家的宗教禁戒规范和国家政令。但道教戒律的正式产生,则只能是在道教创立之后。作为道教诞生的标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历史上正式亮相,反映此时道教信仰和理论的经书《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和《老子  相似文献   

12.
郭佳 《中国道教》2002,(5):22-22
20 0 2年 7月 18日至 2 2日 ,由四川省道教协会、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瓦屋山管委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道家与生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洪雅瓦屋山召开。来自四川、江苏、湖北、山东、陕西等地的道长 ,以及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计9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致贺词。四川省副省长马开明、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祝国富、省宗教局副局长余孝恒、眉山市副市长李厚强等领导同志到会并作了重要的讲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 4万亩 ,山的主峰海拔 2 830米 ,山顶有 15 0 0 0亩平台…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道教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了解道教文化,离不开对道教经典的研读。道藏就是道教典籍的总集。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中期,早期经典主要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等。据文献记载,《太平经》原有170卷,但流传至今的《太平经》仅残存57卷,其余部分亡佚。《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道教早期秘密流传的经典逐渐汇集增广而成。《老子想尔注》2卷,学者多以为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所撰。此书久已失…  相似文献   

14.
孙恩     
(?——402) 东晋道士。农民起义领袖。字灵秀,祖籍山东琅琊(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后徙江南琅琊郡(今江苏句容北)。出身庶族地主,世奉五斗米道。其叔孙泰曾师事钱塘五斗米道首杜子恭。孙恩又传泰业。泰因宦途升沉不定,曾以道教联络下层群众,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社会黑暗,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刚出现于世人面前的道教多是民间道教,对当时正处于苦难之中的百姓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抚慰。太平道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而消亡。张鲁降曹之后,五斗米道从汉中走向四方各地,并逐渐产生分支。其中一支慢慢地从民间走向上层,对乡里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小。另一支因受到打压且教派混乱,逐渐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对乡里秩序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与蜀文化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秦汉时期,古蜀文化便已经形成关于自然环境的各种神话、鬼神观念和驱鬼避邪的诸多方术,以及顺其自然、适得其乐、不为物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种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便是中国道教早期主要道派———五斗米道在成都地区诞生的思想文化根源;而五斗米道(或道教)形成以后,其人生价值理念又深刻地影响着汉代以后该地区的士族文人研习文章的重点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以文学见长的蜀学特色和极具休闲特色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覃光广 《中国道教》1985,(16):62-6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多神教。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道教仅是汉族的宗教,与各少数民族并无多大关系。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不甚切合。道教创建、发展、衍化的历史,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东汉未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的四川鹤鸣山一带,正是西南少数民族居住与活动的地区。除氐族、羌族外,其地住南和西南还有僰人,邛僰、叟、濮、摩沙,昆明等古代少数民族。最初的道教徒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张陵设置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老子想尔注》的理想人格尹志华《老子想尔注》(下简称《想尔注》)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东汉五斗米道的主要经典。该书通过对《老子》别开生面的诠释,系统地阐述了早期道教的教义和教诫的内容。从道教思想发展史来看,《想尔注》是变道家哲学为道教神学的...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四川西部地区的道教音乐,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而越来越受到道教界和音乐界的重视。近年来,音乐工作者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编辑部,曾对它进行了收集整理。根据目前掌握的有关情况,结合一些零星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综合分析,记述如下: 一、川西道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道教音乐是随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而产生的,而道教的斋醮仪式大部分又是从巫教的祭祷仪式中吸收形成的。只不过道教早期的斋醮仪式还比较简单、粗糙,据有关材料介绍:“在东汉五斗米道创立时。  相似文献   

20.
正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形成于东汉,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符箓、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谓"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教组织形式最初为民间教团,包括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发展为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自明清以来,道教唯存全真、正一两大派,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