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家英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学西渐的创始人,其画风既有传统的清新雅致,又有很强的现代元素感,力求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即注重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和质感的刻画。在何家英的作品中人物刻画借鉴了西方素描的光影和造型感,色彩里加强了颜色对比与融合,构图里仍采用传统的形式表现,画面强调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尤其是气氛的烘托,使其工笔里带有写意和油画的技法,及多种绘画风格与艺术性。他成古即今,保留传统民族情怀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先进思想,对青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承前启后开创新的画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芳 《美与时代》2023,(3):54-56
写意就是写“我”之意,是画家借助绘画创作来表现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工笔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中历史最为久远的绘画形式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广受人们的认可。工笔花鸟画中承载了丰富的写意性特点,画家们也正是通过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写意性来表现自然,从而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感。介绍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基本概念,研究写意性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具体展现,探索工笔花鸟画写意之新变,旨在推动当代工笔花鸟画在理论层面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正一、工笔花鸟画的现代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方面。现代审美意识指在当代社会生活环境和物质生产条件下,在原审美意识基础上对美感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从艺术本身来说,审美意识的转换是主题与内涵的深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体系之中,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最先成熟的古典形式。工笔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虽是不同的表现自然山水的方式,但是二者在写意性上具有相通性。工笔青绿山水从意境、线条、赋色等方面都显现出其独特的写意性。  相似文献   

5.
写意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大重要题材,甚至占据大半个绘画史。写意与工笔从审美渊源上其实没有必然的差异,水墨写意的产生是源于水的妙用。墨与水的结合产生了无数经典的瞬间与永恒传世的佳作,这其实是水之美学,更是水墨之美的滥觞。水墨之美的主要特点是空灵与简约、华滋与生动,这也是中国艺术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所在。文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写意山水画的用水之妙,以及中国人对水的诠释与态度,由审美窥见中国艺术精神与哲学高度所在。  相似文献   

6.
"写意"的对立面究竟是"写实"还是"工笔"?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必须追溯到"写意"一词的起源和"写意画"的特点。写意与写实构成的矛盾建立在形与神、似与不似这些历史问题上,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写意画的溯源;而写意与工笔形成的对比让我们能在创作状态、创作时间、用墨、用笔上进一步熟悉写意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写意性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一个独特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创作者通过写意的手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追求,赋予作品生命。当代工笔花鸟画就善用写意手法,作品再现了花鸟等自然景物,同时蕴含了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传神写意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是以少胜多、以粹概全,似乎是在不经意中抓住和表现事物的特征,不做作而有天趣,超越表面的模拟,达到"传神写意"的境界.我国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这个特色.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探索精神之旅,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从单一格式化迈向多元化。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审美的需求,开始在工笔画中融入西方油画元素、日本绘画表现语言以及其他美学元素,再通过缤纷多彩的色彩表现出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意境也相应发生了调整,要求当代艺术家具有开放性思维,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而创作出更富有内涵和多样性语言元素的工笔人物作品。文章主要阐释了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的发展历史和表现技法,并概况了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对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儒学在汉代以及道家在魏晋时期被普遍接受,两派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工笔画是当时的主要绘画方式,体现了那段时期的美学观点。这篇文章考察了儒学和道家对工笔的美学影响,描写了两种主要的早期风格趋向:工笔性和写意性。工笔性试图包含世界万物,与儒家原则相呼应。而写意性寻求表达事物的未分化的本质,遵循道家思想。本文介绍了一个描述这两种趋向与人类意识状态关系的现代形而上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画在技法上长期以工笔写实为主,并形成了"白描法""重彩法""丝毛法"等;而写意技法尽管可上溯至岩画时期,但直至清末任颐、倪田才真正开始探索,后经徐悲鸿完善得以确立。宫春虎的《春虎谈马》依托多年的画马创作经验,对写实写意两种技法进行了细腻分析和图例示范,并结合技法运用赏析了历代经典鞍马画,以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如何画马和针对性回答了创作中的共性问题。整体来看,该套丛书不仅详尽呈现了写实与写意两种画马技法,揭示了两者与马画豪放、婉约审美风格的内在关联,而且展现了画家依托画马对生命真实的去蔽、对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水墨写意人物画不如花鸟和山水画发展快、成就高,追其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画风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对文人的轻视,影响、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3.
装饰性语言是工笔人物画家常用的表现手段,这种绘画语言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概括,而不是凭空捏造的.在构图上的“满而大”以及“空而不空”等手法,在造型上的“写意性”与“似与不似之间”等手段,在色彩上的“夸张”与“空灵”等技巧,这些都是装饰性语言的典范.工笔人物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始终贯穿装饰性语言的运用和主观创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创造美感,从而形成既具备传统程式化观念又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创作理念,并大胆吸取外来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创作出时代感强且具有民族性的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相似文献   

14.
王源 《美与时代》2023,(2):30-32
工笔重彩画起源于原始岩画,顶峰时期在唐代卷轴画时期。近现代,重彩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绘画的工具,画面技法语言也有了新的转变。现代重彩画不拘泥于传统重彩画勾勒、渲染的技法,不仅吸收了中国画的没骨、写意等技法,突出了画面的装饰性,还借鉴了现代绘画技法。现代重彩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其新的艺术语言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5.
没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它不同于工笔和写意的风格,但是又兼具它们的优点,一直以来都以独特的性质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值得传承下去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时代也在它身上烙上了不同的风格,而当代没骨画也因为一些新元素的加入,变得更有创新性。其中,构成主义设计美学为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美感,也让观者有了更好的审美体验,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也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文章将就当代没骨画的构成主义设计美学研究进行探讨,希望能给相关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军 《美与时代》2013,(9):114-114
中国山水画在创作形式上分为工笔青绿山水和水墨写意山水两种。工笔山水画性格色彩突出,棱角分明,给人毅然肃穆之感写意山水重在形态描绘,突出了书法的自我表现效果,是一种闲适散逸的绘画风格。文章从泼墨技法的历史渊源出发,分析了这一特殊技巧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色彩是中国工笔花鸟画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工笔花鸟的色彩观与中国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当代工笔花鸟画则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色彩观以及中国写意绘画,将当代工笔画色彩观拉向新维度。文章主要以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色彩为基础,对当代色彩的赋色法则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新工笔"现象是近十余年来,当代工笔画现代转型的一次探索,发展至今画坛内风格形式百花齐放,且仍在呈现新的演进与变化,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梳理和美学体系。文章对新工笔语义表达进行探究,试图归纳出其中相较于传统工笔的革新之处,为其体格转型及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笔人物画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兴衰中,历经了出现、发展、高潮、低谷与复兴,尽管时代一直在发展变化,工笔人物画却从未断绝。从两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历史来看,工笔画是先于水墨画出现的,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在继承先人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符合时代的艺术语言,进一步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使工笔人物画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潮,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时代在进步,工笔人物画这一画种也在成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赋予了工笔人物画新的色彩审美意识。文章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工笔人物画与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装饰色彩的运用,体现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学习、借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工笔人物画中发展出新的色彩语言,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受众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