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2.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3.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4.
尽管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不少人对于“死亡”,仍不免怀有恐怖,生出苦恼。然而佛教对“死”的价值判断,却另外给“死”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意。对于佛教徒来说,涅槃寂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脱生死的精神状态。郭沫若曾作名诗《凤凰涅槃》,赞美的正是那样一种辉煌的境界。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苦,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生是精神依附肉体而生长发育的过程,死则是精神离逝、肉体消灭的过程。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又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不已……也许由于对“死亡”的解释别开蹊径,有如此的信念,所以“死”对于佛教徒来说,不再恐惧、不再严峻、不再沉重、不再灰暗。它是这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片断,是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他们安祥地迎接死神到来。他们从容地等待涅槃寂静……对于活佛的涅槃,藏传佛教除全辕哀悼、举行盛大诵经超度仪式外,还举行诵经祈祷,祈祷大师功德圆满,祈祷他的灵魂早日附着于另一肉体——他的灵童早日转世。这便是“回向”,即虽然功德圆满,却依然重返人间,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再宣佛音。  相似文献   

5.
    
这里译出的是新托马斯派重要代表人物鲍亨斯基《通向哲学思维的道路》(《Wege zum Philosophischen Denken》,夫赖堡,1964年版)一书的第七章。作者首先比较了人与动物的同异,说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社会生物”。然后,作者谈到人的肉体与灵魂的结合,说旧唯物主义否认人的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是肉体的功能,存在主义否认人的肉体,这都是错误的。最后,作者谈到人生问题,一方面攻击人生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无限地进步的理论,另一方面批驳否认人生有其意义的存在主义,作者披着黑色的袈裟,宣扬天启信仰,说“人生的意义必定在彼岸”。  相似文献   

6.
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种体现“道性”的自然、无形、无情、无名,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而不害”的无为精神,谓之“无为之德”。大力弘扬无为之  相似文献   

7.
1 意识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然而又是任何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意识问题的科学解决有了可能。列宁指出:“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论的排除(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是头脑的机  相似文献   

8.
学界通常把老子之道理解为无情感、无意志的道,而难以整体自洽打通全文,而《老子》文本里多处原文涉及超越性的意志存在。道不是无生命的死道,作为情意性存在,具有情感性与意志性。楚简《老子》里,作者用“悦”(“敚”)来规定道,具有喜悦之情感性,可以理解为喜神(老子还用“谷神不死”言道,道是一种神性存在);今本《老子》里的“以慈卫之”也是道的情感性,用“道亦乐得之”来论述情感性的人·道关系;今本《老子》的“天将救之”“有罪以免”“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系统体现了天道的意志性,可以解读为天道的救赎性与终极价值性。道有情意性,同时又不干预人的主体性,“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佛教关于个体人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理论,以不同的方法加以阐述,但所有的方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个体人是由“名”与“色”组成的,即精神与物质或精神与肉体组成的。通常说,人是由五蕴(聚合物)组成的,即所谓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心识作用)、识(认识力)。肉体为色,其它四蕴为名,即精神。其它经中,例如《正见经》,也解释说,“名”包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道德经贯珠解》成书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共76页,作者为李柏朝。书籍发行当年,李柏朝自杀身亡。其知己王沧萍感慨李柏朝著书既不为沽名钓誉,也非生计所迫,而是想以老子之道启迪人心、净化浊世,"李君虽死而李君之精神则不死矣"~1。正是有感于人们"于老子之说,非但不知敬懔奉持,抑且视为蛇蝎"~2的社会现实,李柏朝心怀"一扫神秘欺人之谈,而以科学的哲学的最新学理出之"~3之志,以贯释之法注解《道德经》。李柏朝的《老子道德经贯珠解》~4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对老子《道德经》思想的阐发散发着浓浓的救世色彩。  相似文献   

11.
<正> 杨王孙,西汉武帝时人。《汉书》有传。本传谓其“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生前“厚自奉养”,凡养生之物无所不备。他认为人死无知,则不必靡钱厚葬,力主赢(通裸)葬。其死前令子曰:“吾欲赢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他的朋友祁侯认为他这样做有违“圣人之遗训”,且裸体地下见先人亦为大不敬。杨王孙写信给祁侯申论裸葬理由。文字不长,但颇可玩味,为省读者翻检之劳,悉录如下: 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赢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廉财单(殚)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中国道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典籍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广泛流传于世界。4月22日至27日,筹备已久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香港两地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和谐”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作为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主题,反映了《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它带给人类的新希望。本期,我们邀请6位道教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我们热情地期待,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向世人彰显《道德经》的独特魅力与恒久价值的同时,也将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从现存唐代《道德经》诸注看唐代老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后的各王朝都重视学习《论语》,士大夫阶层也很重视子弟学习《论语》。因为《论语》具有整个五伦五常的封建精神,凡是维持国家涵养德性者都重视这本书,所以不少人对此书作了各自的解释。《道德经》虽然和《论语》不一样,但也被各朝士大夫阶层所重视,并从各自的立场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特别是在唐代,皇帝认为给这个世界的人们遗留下《道德经》的老子(即李耳)正是唐室李氏的祖宗。说实话《道德经》是老子给唐王朝以启示其经世济民的圣典,因此不少人作了各种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号 )…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自问世后,注疏者代不乏人,据有关学者研究考证,从古至今,《道德经》注疏约有2000种,而成玄英的注疏当为其中的代表之作。成玄英作为隋唐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都从《老子道德经义疏》中反映出来。本文针对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的“生命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1月10日下午,在北京市通州区一所黑瓦白墙的别致小院——“瓜饭楼”中,我们拜访了80多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当听说今年4月22—27日将在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时,老人非常高兴。他表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但长期以来,获得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你们做的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论坛,带动对道家与《道德经》的关注和重新评价”。冯老认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是在我们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宝库,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怎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古为今用。他说,“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道德经》…  相似文献   

18.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20.
第五,对曲解《道德经》的讨论与批评。2004年,《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道了自1996年起华中理工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实施《道德经》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熊良山主讲的“道德经解读”,“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像甘霖洒入干涸的土地,校园内重塑起人文精神,弥补了由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现代文明裂缝。”《光明日报》说,“从1996年至今,该校学生累计选修《道德经》人数已超过8000人”,“认为该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人民日报》的报道,着重介绍了曾任该校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如何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和该校的人文氛围。在这两家报纸报道后,《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报纸,新华网、人民网、《求是》新闻网、冠名“中国科学院”网等重要网站,也都报道了上述内容,或者转载了上述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