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50年前孤独症定名以来,全球的医疗工作者都在致力于寻找孤独症的病因,但至今还是个谜。目前通常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导致大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一般起病于3岁以内,发病以男孩居多。其表现有三大特征:社交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以及智力和认知缺陷。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多层住宅的增多和现代家庭的日趋小型化,除了上学,有的儿童更多地沉湎于看录像,玩电子游戏;有的则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或听音乐、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视听享受之中,就象呆在“蛋壳”里享受文明文化。国外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蛋壳文化”。  相似文献   

3.
自从14世纪起,世界医学领域就开始对孤独症患者进行关注。一直到临床心理学科的建立,便对孤独症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在其训练和治疗方面更是有着大量的理论资料和临床实践经验。介于该症多为婴幼儿时期发病,随着年龄增长有着恶化的可能性,所以将更多注意力投放到孤独症儿童身上成为了帮助孤独症患者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列证法,类比法,演绎法进一步阐述培养孤独症儿童注意力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解决临床孤独症儿童无法面对社会独立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重庆地区孤独症患儿的疾病负担,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依据。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重庆市孤独症患儿92例,调查患儿的治疗情况及直接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患儿康复训练率为77.17%,康复训练治疗月均医疗费用为3 500元,药物治疗月均费用为1 000元。参与康复训练儿童治疗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72%,参与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的儿童治疗费用占家庭收入的75%。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疾病负担的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给家庭与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5.
陈璐  张婷  李泉  冯廷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7):1205-1215
共同注意是指两个人共同对某一事物加以注意, 分享对该事物的兴趣, 它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奠基性能力。首先,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注视转换、主动展示、分享等能力发展滞后及缺陷; 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应答性共同注意主要涉及后部皮层注意网络(如颞上沟后部、顶内沟等), 自发性共同注意涉及前部皮层注意网络(如前扣带皮层、背内侧额叶等); 最后, 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 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未来研究应在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发展的年龄特征及机制、共同注意的脑区可塑性及脑网络的发展以及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方法等方面展开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描述: 某某,男,13岁,16PF心理测试敢为性为1,该生突出表现为自己单独学习时,经常感觉到背后有个食人的妖怪张着血口要吃自己,因此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晚上天黑后不敢自己单独在一个房间内做事,连上卫生问也不敢单独去(家中为单元楼房),性格内向,不敢与人交往,从来不敢在课上发言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认知行为干预起源于认知疗法与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关系,在20世纪末开始用于孤独症个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孤独症儿童教育和干预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行为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其总体特点有:研究对象多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研究设计包含孤独症儿童的应用行为分析;研究内容集中于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调节方面。最后,本文据此提出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临床表现为社交功能损伤、沟通能力损伤以及存在刻板的行为、兴趣和动作。根据相关文献就孤独症分类作一综述,并提出了早期家庭干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晶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9):1301-1316
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而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功能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合作行为的缺乏。以往研究未能就孤独症儿童在不同合作任务类型中的表现做出区分,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和合作性工具任务比较了6~12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发展儿童在不同任务中的合作行为。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 他们在工具性任务中表现出比正常儿童更低水平的合作行为。这说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对认知能力有不同要求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互惠指个体以相似方式回报他人行为的社会准则。现有研究依据心理盲、极端男性脑理论假说对孤独症儿童互惠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自我-他人”区分视角,从弱中央统合理论提出自我中心偏向和中心改变偏向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临床建议。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模仿和抑制控制的潜在作用、探索分离条件下“自我-他人”观点对该群体互惠行为的潜在调节、开发生态化互惠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动作发展障碍(Developmental motor disorders)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常见特征。通过系统回顾孤独症儿童动作发展障碍的神经科学研究, 发现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浓度的改变及γ-氨基丁酸相关蛋白和Shank蛋白的表达异常不仅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而且还能导致突触兴奋性与抑制性失衡, 进而改变孤独症儿童小脑和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孤独症儿童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胼胝体结构的改变对全脑的连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神经生化机制和脑结构的异常共同导致了脑功能的异常, 最终造成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发展障碍。此外, 动作发展障碍与孤独症核心症状共同的神经基础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紊乱, 丘脑、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异常以及SLC7A5和PTEN 基因突变。未来研究需要关注与运动密切相关的其他神经递质, 如乙酰胆碱和多巴胺; 探索动作发展障碍神经网络的动态机制及其形成; 剖析该障碍的神经机制和自闭症核心症状神经机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伟娜  朱蓓蓓 《心理学报》2014,46(4):528-539
研究探讨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的特点。各选取15名孤独症儿童以及作为对照组的智力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各15名, 完成情绪共情实验, 同时使用生物反馈仪记录自主生理反应, 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对情绪表情的自动模仿及感知能力显著低于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 对面孔的总注视时间、总注视点数均显著少于智力障碍儿童、普通儿童; 对眼部、嘴部的注视时间比及注视点数比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 对高兴和悲伤表情的注意较多而对恐惧则较少。这提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不足、对情绪表情的注意方式异常。  相似文献   

13.
合作是人类行为的核心,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孤独症儿童因神经生理、时间同步以及运动能力等缺陷,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合作能力不足。研究发现,人际同步可促进儿童的合作行为。通过人际同步干预,孤独症儿童的联合注意、积极情绪及运动技能等与合作相关的能力获得改善,神经系统得到激活,社会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人际同步干预目前仍在同步机制、感知互动质量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未来除了关注同步形式、节奏频率及个体差异等变量对孤独症儿童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外,还应关注他们在复杂开放式社交场景中的感知互动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一年级开学第一天,学生贝贝的奇怪表现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双眼无神,眼睛的四周有黑黑的眼圈。当我叫他的名字时,他毫无反应,对于小朋友们的问候也置之不理。下课了,他不上厕所,不喝水,也不离开座位,只是不停地用手撮书包带,头上冒的汗把上衣都浸湿了,看起来非常紧张,嘴里还不时地发出“哦,哦”的叫声。中午放学送学生到校门口时,别的孩子见了父母都高兴地奔跑过去,而贝贝却对爸爸的呼唤和拥抱表现漠然,视而不见。这个孩子怎么了?他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呢?我决定先向他的父母了解一些孩子的实际情况。贝贝的妈妈告诉我…  相似文献   

15.
分配平等性反映了孤独症儿童的公平意识和行为,是道德判断的重要内容。双加工理论认为,孤独症儿童对分配信息加工时,直觉推理和审慎推理相互竞争。作为回应者以直觉推理为主,作为提议者以审慎推理为主。个体信息处理能力和分配情境影响加工系统的使用。未来需提供更多实证依据,探讨不同社会关系、主客场环境对孤独症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以及教育干预对儿童平等概念的促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音乐治疗师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奥尔夫音乐治疗体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长年在孤独症儿童领域应用奥尔夫方法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原理,并从奥尔夫乐器、奥尔夫嗓音游戏和歌唱、动作和舞蹈以及奥尔夫音乐剧各个元素论述了在孤独症儿童治疗中应用的特点。同时也对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关系、治疗内容设计以及计划和应用分别做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SD)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互动障碍。早期干预对ASD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康复干预方法存在耗时长、花费高昂、专业康复治疗师短缺等诸多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交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通过梳理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的可行性,分析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社交互动中的研究现状,探讨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干预中实验环境、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挑战。未来社交机器人在ASD儿童中的研究可考虑从探索人机双方特点开发新的社交场景,结合多模态和脑科学技术揭示人机互动的心理过程以及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构建社交机器人闭环系统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侯文文  苏怡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58-2569
孤独症语言障碍的表现之一是词汇发展滞后, 可能与其注意和记忆损伤有关。当前研究结果表明, 孤独症儿童在学习词汇时难以利用社会注意提供的有效信息, 且其注意易受到无关刺激干扰, 这可能导致其形成的物体-词汇的联结不稳定, 影响其进一步将这种联结整合到心理词典并保存在记忆中。未来研究应探究联合注意影响孤独症儿童词汇学习的发展轨迹和机制, 儿童的词汇知识对其词汇记忆的影响, 并关注自然场景中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9.
余川   《心理科学进展》1983,1(4):24-24
强化,是塑造和矫正儿童行为的必要手段。在美国,不少学校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十分注意强化对行为形成和改变的作用。相应地,他们也提出了不少强化设想与措施。例如,马斯劳(A.H.Maslow)提出用分等级强化的方式,来促进行为的塑造与改变,即对不同的学生及行为给予不同“级别”的强化,如从满足具体的物质需要到抽象的心理要求,使强化不断加强与持久。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分析这种特殊的处境存在哪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发挥作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