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法利塞人,另一个是税吏。那个法利塞人立着,心里这样祈祷:天主,我感谢你,因为我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每周二次禁食,凡我所得的都捐献十分之一。那个税吏却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都不敢,只是捶着自己的胸膛说: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我告诉你们,这人下去到他家里,成了正义的,而那个人却不然。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路18:9—14) 这个比喻为大家所知,也很容易了解。比喻的对象当然是法利塞人,但耶稣借题发挥,暗示他的…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寺庙     
台湾寺庙众多,为我国之首,有其历史及地理上的原因。一是对历史上有功人士崇拜,建庙纪念,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二是历史上闽粤人士渡海迁台时,携带本地神灵到台建庙供奉,如:关帝、妈祖等,以求庇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于 2001年 6月 12~14日在成都召开了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省级秘书长会议。参加会议的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15个省辖市,共计47名,其中主教4名、神父15名、教友27名。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主教、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刘元仁主教、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柏年、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秘书长马英林神父等出席会议。应邀光临会议的有: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王作安、中央统战部助理巡视员李平晔、四川省宗教局局长郭桂求、副局长余孝恒等。会议由全国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柏年主持。他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地观察、分析、处理宗教问题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它是我们观察宗教现象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马槽与圣婴     
陈志华 《天风》2013,(12):17-17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优雅悦耳、动听美妙的圣诞乐曲不时于耳边回荡;赏心悦目、色彩缤纷的圣诞装饰也不时映入眼帘:还有那脍炙人口、温馨感人的圣诞故事也总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温馨美妙的画面在圣诞节期中年复一年地传颂着:马槽边牧人围绕瞻仰,圣婴前博士敬献礼物,天穹中天使高歌颂扬……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宗教的教义、组织、图像、仪式、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等等,大体上把汉语宗教修辞研究概括为三个层面:一、学科“概念系统”或“体系”的建立。重点是宗教符号象征系统和隐喻系统的描写。二、宗教修辞语境观的建构。宗教祭祀仪式是高度程式化的戏剧修辞,宗教仪式的空间情境是依靠综合性的因素建立起来的。三、宗教传播修辞研究。考察宗教传播活动的内、外部关系,同时对传播过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我国建国初期宗教渗透的基本形式和反宗教渗透的基本内容作出介绍的基础上,力图对我国建国初期反宗教渗透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主要教训作出说明。这项工作的主要经验在于:牢固树立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走群众路线;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和在与三自爱国运动的互动中开展和推进抵制宗教渗透的工作。其主要教训在于:这项工作有时开展得"过于急促和粗糙",打击面过宽,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是其经验还是其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抵制宗教渗透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诚  洪慧 《福建宗教》2002,(1):16-19
2001年12月10日至12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李鹏委员长和李瑞环主席分别主持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都出席了会议。这是继1990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下,召开的又一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中指出。  相似文献   

9.
宗教的结构总体上分为信仰对象的神灵和信徒两部分,宗教道德除调整信徒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调整信徒与神灵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宗教道德以对宗教神灵的虔诚为原则和标准;宗教道德包含于教规、戒律之中;宗教道德以宗教仪式诱导虚幻境界的宗教生活;宗教道德奉行神至高无上,人谦卑,人对神惟有顺服;宗教道德轻今世重来世,想往来世彼岸福地;宗教道德的爱与憎、善与恶以宗教利益为准绳;宗教道德随历史背景或形势的变迁而变化。宗教行为的变化体现了宗教道德的变化。宗教道德是消极因素占上风还是积极因素起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自由放任理论和国际宗教管制理论。亚当·斯密的国际宗教管制理论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宗教人对来世的追求表明宗教经济人理性选择理论偏离了人的实际;缺乏道德感宗教的客观存在表明宗教并不当然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市场的自律调节功能具有有限性,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诸多弊端同样存在于宗教市场,取消一切宗教管制的宗教自由放任理论不成立,宗教管制因此具有深刻的经济基础,亚当·斯密的宗教市场理论为宗教管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福从天降     
圣诞节,一个普世期盼万民欢腾的节日,所有的希望为此倾注,所有的心灵为此鼓舞。正如《圣经》上所说:“诸天,请由上滴下甘露,望云彩降下仁义,愿大地裂开生出救恩,愿正义一同出生!”(依45:8)的确,耶稣基督的降临,就是上天降下的甘露、仁义、救恩、滋润着人们干渴的灵魂,美化着人类的心灵环境,开拓着人间的圣化工程。2002年前,救主取人性降生在一个山洞的简陋马槽中,他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再生的希望和天堂大门的再一次打开,最重要的是带给人类了悔过醒悟、避恶从善、重新做人,走向天主的机会,这种机会,是以救主屈尊就卑、…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参考。使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对10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者64人,占被试的7.65%;其中大学生的信仰宗教排名依次为佛教、道教、基督教:信教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原因主要是:承袭家庭传统占37.5%,寻求心灵寄托占35.94%,受信仰群体的感染26.56%;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1)祈福占51.73%;(2)参观浏览,占49.34%;(3)陪同他人参观,占44.68%;(4)好奇,占32.38%;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92%的信教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者持好感和理解态度.另有89%的无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信徒持好感和理解态度;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8.12%A-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有10.51%人没有参加宗教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人群。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11年对陕西省杨凌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农民的宗教与婚姻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的婚姻质量要高于非相同宗教归属的夫妻;如果夫妻双方个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越高、个人宗教参与的频率越高,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的共同宗教参与越频繁,其婚姻质量越高;如果夫妻双方相信上帝在其婚姻关系中的重要性的程度越深,其婚姻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4.
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关于宗教问题的发言□中国代表团顾问王作安按: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办公室主任王作安作为出席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3届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顾问,3月25日在日内瓦人权会议审议宗教议题时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登如下。●主席先生:现在我就议题19发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命题以来.关于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问题成了学术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分歧在于对这一命题的解读。笔者认为.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一个目标和要求,对构建和谐社会,宗教教义只能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没有成为现实的力量;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不等于我们的社会需要宗教热:我们今天越是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越要规范宗教活动,革除宗教与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不相适应的陋习。  相似文献   

16.
我是山西人,我是带着感情来的,但这次我到五台山觉得非常伤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7.
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活动开展的物理空间,其财产是自身发展的保障;宗教活动场所的产权制度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构建现代宗教产权制度已经成为迫切的任务。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要坚持政教分离、法治和人权保护的原则,以"归属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救济通畅"为目标,通过加强宗教财产立法、建立宗教财产归属与管理使用制度、设立宗教事务协调委员会、完善救济途径、落实税收优惠待遇、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等措施,以便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宗教活动场所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习五一教授的新书《科学无神论与宗教研究》提出了当前科学无神论研究的三大板块:科学无神论、宗教研究以及邪教与膜拜团体研究,并极力倡导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本文就该书中引起笔者共鸣的两点内容——“西方新无神论思潮”和“宗教研究中的跨学科视角”进行了一个简要阐释。西方新无神论思潮近几年才兴起,但其社会影响已不可小觑,非常值得我们的无神论研究积极关注。价值无涉原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更是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立身之本:在宗教研究过程中坚持价值无涉可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研究结论.不仅有利于相关社会政策的制订,而且能够推动科学无神论与国内外宗教研究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壮大这一学科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具有众多思想来源,其中对其影响最深刻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弗罗姆人本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的基本特点是:从所谓"综合"的折衷主义立场出发,试图消除"权威主义宗教"的传统弊端,建立理想化的"人本主义宗教",以帮助现代人摆脱生存困境,满足现代人在宗教方面的精神需要。其历史贡献在于:克服了弗洛伊德宗教心理观的明显缺陷;使得宗教领域的理性启蒙思想得到弘扬;在宗教类型的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辩证性。其历史局限表现在:没有摆脱"泛神论"思想的传统束缚;宗教改良的思路带有"乌托邦"色彩;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不符合马克思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