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主持者,他在批判封建道德时,表现出冲天的革命激情,较强的批判能力和敏锐、深刻的政治眼光。陈独秀的批判武器来自资产阶级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 “打倒孔家店”,作为五四时期(1915.9——1921.6)新文化运动批评孔学(儒学)的口号(?)代名词,在许多学者中已经使用几十年了。但它最初见于何文,由谁提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笼统地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这一口号;也有人将其归之于《新青年》,或《新青年》派;另一些人则较具体地指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鲁迅等人提出的。1979年,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先生指出:他和一些同志查阅《新青年》等报刊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等代表人物的论著,都未发现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伦理革命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对其伦理革命的思想进行评析 ,能够为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源起于“文学革命”。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第1卷叫《青年杂志》)于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从此新文化运动即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到1919年“...  相似文献   

5.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它的性质、意义和历史作用,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概括总结,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在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理论界盛行着一种看法,认为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或曰“一概否定”,“彻底否定”。这一看法无疑是不符合陈独秀思想的本来面貌的。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儒、佛、道思想的评析展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对他思想方法上的矛盾与不足进行探讨。对于儒学孔道,陈独秀的态度是否定多于肯定。他说:“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以陈独秀书…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8.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举世瞩目,无可争议。但出现的问题之多,社会矛盾加剧,也是前所未有。借此,有人将这些问题的产生,归咎于改革,还有人追源溯始,怪罪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或称在中国实行民主,是“祸国殃民的选择”;或将陈独秀提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视为“用极端丑化中国文化、浮夸西方科学之伟大的手段,误导社会”。他们赞帝王独裁之体制为德政之所出,奉愚昧落后之文化糟粕为不可触动之传统,是古非今,自觉不自觉地在为封建亡灵招魂。一、皇…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孔教的态度是:认为孔教有种种弊害,否认孔教为宗教,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能科学地分析看待孔教,但采取不可调和的态度反对孔教。陈独秀的这种孔教观有其时代合理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合理性是使新文化运动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峰,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纪元。其局限性是把繁杂的思想文化问题简单化,完全割裂旧文化,忽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基本精神,带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进化论陈卫平从戊戍前后到“五四”前后,进化论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潮。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以往的论著都陈述了如下两个事实,即进化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和进化论在这时期为其它的“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取代,然而却很少解释这两个事实间的矛盾:声势浩大、气势锋锐的进化论为何会很快地被其它思潮所取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拟作如下考察: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和此前的进化论有何联系、区别,从而论证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巅峰和落退相交织的尾声;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课题产生极大兴趣,以致形成一个多学科的比较热。就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国内经历阶段上分析,许苏民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由魏源开始中经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等,皆致力于中西政体的比较研究;(2)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3)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为契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思想领域里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第一,自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就存在着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大多时间里二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就马克思主义方面来说,在大多时;司里,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是其基本的态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由儒家文化造成的。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种文化背景。因此,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程佐林,徐绍清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文化战士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的激烈反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对此,本文作者通过考察“五四”先驱者们对思想文化具体内容的批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良完俱在,精华与糟粕共存。五四文化战士们批判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即使对此,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而是既有批判又有肯定和继承。陈独秀、李大创、鲁迅、易白沙、吴虞、胡适等,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批判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在批判中有取舍、有保留。陈独秀和李大别都承认儒家学说、纲常礼教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意义。不过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变成没有价值的偶象和精神拉圾。“五四”一代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和传统道德中,不仅有需要批判的消极因素,也有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的东西。胡适和陈独秀都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和平仁爱诸美德,虽不是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独有的内容,但它作为世界普遍实践的道德,至少也为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所蕴含。因此应该承认儒学和中国传统道德中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有价值因素。李大$1)在解释他批判孔教时指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实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传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下,出现了关干“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诸多看法。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叫做“传统断裂”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主义”,“切断”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着“跨越五四文化断裂带”的任务。这实际上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从哲学层次上回答的问题:怎样认识和把握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民族的文化传统能否因为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而发生“断裂”?民族传统是“贯通古今而不变”的东西,还是不断发展的?等等。本…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99年4月26日,中央党校哲学部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学术座谈会。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中央党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五四与中国的现代化”、“五四与中国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研讨。一、“五四”与爱国主义与会学者首先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伟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导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到汉代而确立下来,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道德。这种道德,在历史上虽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比较深刻的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道德的权威,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道德。但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关于封建伦理思想的批判及新的伦理思想的建构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密切关注。《新青年》的倡导者们大声疾呼个性解放,以民主与科学为帜,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陈独秀和李大钊二人都提出了维护国民独立人格和尊重国民个人价值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要获得国民人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打破“圣哲之虚声”和“三纲之说”,“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确立“自我主权威”,彻底地消除专制主义封建伦理思想对国民的钳制和戕害,唤起国民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思辨力,并且把它提高到国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代发动的“白话文运动”,迄今已逾七十个春秋了。这七十年中,白话文不仅完全代替了文言文,成为汉语通用的书面语言,而且白话文自身也不断加工完善,形成了一种非常精确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民族语言。白话文的运用,给我国的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风尚等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是当初那些倡导白话文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也始料不及的。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是“五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