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功的学校教育,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最重要!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是能不能真正或者尽量让学生做主;对于教师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放手。  相似文献   

2.
利未 《天风》2017,(11):45-47
如今的社会,圈子是无处不在,可能是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吧,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爱好,都可以产生各自不同的圈子。教会虽不同于社会,但作为一个群体,也就有了"教会圈"这样的叫法。这个圈子,也和其他社会圈子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生态规则,并按着这套规则在运作着。  相似文献   

3.
周末休闲之余,碰巧几位朋友到家拜访,就人生,做人,干事等谈论,探索一番。饭后几位朋友走了,我回味谈论,探讨的话题很有意思。故归纳为“三”之言和“五行”说,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5.
做壶与做人     
壶是器皿界的儒者,它最能通人性。 常吧人任书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一只手托蕾,另一只手细细摩挲,或是两手把壶托住手心里,焐热壶身,仿佛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  相似文献   

6.
赞“小”     
“大”与“小”,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中孕育“大”,“大”中包含“小”,不因其“大”而流于空泛,不因其“小”而陷于琐碎。这本是最易理解、把握之常理,但环顾四周,许多人是长于宏观思维,概括总结提升拔高能力甚强,凡事均能大处着眼,喜欢谈大原则、大思路、大问题、大理论,气势宏伟,高屋建瓴。而对平凡小事、世俗小节这类等而下之的琐碎具体问题,则往往兴趣不大,或不屑一顾。忽视“小”,其弊端可谓多多。领导者只讲战略,忽略战术,以战略代替战术,把战略思想当成了操作的方法,今日一个“工程”,明日一个“蓝图”,长…  相似文献   

7.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做人"是一个基本的日常伦理观念。作为目标的"好人"和作为方法的"会做人"是"做人"的题中之义,在日常使用中显示出与现代公共生活不适应的问题。"做事"对"做人"的约束不等同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的客观性。即便如此,"做人"依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观念,它越是接受符合时代共识的限制,越能焕发活力。"做人"观念起源于"家"这一独特的互动机制和关系网络,向家之外的语境扩展时不是推广某一种身份,不是推荐某一个品质,不是扩张某一类组织,具有开放的特点,这亦是它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做人的解释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解释做人也最难。拼上三年两载功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和解释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不会做人,也弄不清做人的解释。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还能做什么?还能解释什么?  相似文献   

10.
远和近     
处世有处世的分寸,处世的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成熟、高尚,有修养,否则就显得稚嫩和浅薄。把握处世的分寸自然颇有讲究,处理处世的“远”和“近”的关系,似在“分寸”之列。确立目标,不必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谓“一生磨一镜”,目标单纯些,理想放低些,成功会离你更近些。  相似文献   

11.
不管你是选择不断进取,还是选择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没有一颗平常心,那么既不可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也不可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1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充满正能量的标语。做学问、干事情,确实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是进步的表现,是时代的需要,是成长的标志,是成功的阶梯。如果你"天天向上",老板满意,领导高兴,老师喜欢,父母欣慰,同事羡慕。然而,笔者在此却想说,做人不妨"天天向下"。  相似文献   

13.
李彬 《伦理学研究》2022,(2):126-133
统观《论“好人”观念》(《伦理学研究》2020年第4期),可以发现该文所认为的传统“好人”观念公共性的确定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情感色彩,这使其自身面临自洽的困境。需要对该文商榷的是:传统熟人社会的日常生活逻辑往往使“好人”观念发生异化,带来好人、好事、好心、好报的不一致,也会造成真假好人共存的后果;传统“好人”观念在因应现代陌生人社会时必然面临多重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对“好人”观念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一种扩大了的“好人”观念,这需要从“做人”做起。  相似文献   

14.
渊声 《天风》2012,(10):58
[问]我是一位中年女性,命运多舛。自幼母亲离世,三年前丈夫爱上别人离我而去,从此唯一的儿子成了我生活之希望。可上个月他因整日在网上玩游戏而被学校警告,我自己又患心脏病,所以,没日没夜睡不着,想想做人真的没意思,难免埋怨。请问,为何我的人生有那么多的苦难?这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吗?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每当过元宵节,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夜晚提着灯笼,走街串巷到处去“显摆”。在小伙伴们羡慕和嫉妒的眼神中,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父亲是个手艺高超的木匠,所以我的灯笼比小伙伴们的灯笼都要漂亮,在小伙伴们的灯笼还是以铁丝、罐头瓶、高粱秆为制作原料时,父亲为我做灯笼的材料已经以实木为主了。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知的内容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个与热情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或智力性特质有关,称之为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关于"大二"模型的理论有进化心理学、本体论和功能性三种解释。目前,"大二"模型的理论焦点集中在模型的文化普适性检验、两维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维度的权重和偏好问题上。今后可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围绕着三大焦点问题和两维度的具身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概要介绍和评价了人格特质“大七”因素模型。该模型继承了传统特质分类研究中的“词汇假设”思想和因素分析方法.并在选词标准及方法的客观性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在“大五”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评价维度。文章指出“大七”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师德及一切职业道德 ,并不是存在于做人之外的另一种道德 ,而是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的道德人格。构成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两部分 ,即做人的基本素养与履职的特殊素养。前者为职业道德的基础 ,后者也是职业道德不可缺少的成分。仅有前者 ,不能称之为职业道德 ;仅有后者 ,职业道德也立不起来。职业道德教育应兼顾此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