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敬畏及其在个体道德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敬畏是指人们对道德法则,对善的事物及其社会价值与根源的强烈的崇敬和畏惧的道德情感体验.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人类的道德敬畏大致经历了无知型的道德敬畏、形而上的道德敬畏和理性自觉的道德敬畏三种形态.道德敬畏的指向主要有四种,即敬畏自然、敬畏上帝、敬畏生命和敬畏规则.道德敬畏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个体道德意识产生的重要的情感因素,是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励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操纵敬畏与快乐(实验1)和敬畏与中性(实验2),采用特定领域风险评估和情绪自我调控问卷,考察敬畏对冒险行为的影响及情绪调控能力的调节作用,共148人参与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快乐相比,敬畏会降低道德冒险行为,两者对经济、健康、娱乐和社交的影响无显著差异;②在道德决策时,具有较高情绪抑制水平的个体,体验敬畏比体验快乐更保守,在经济决策时则更冒险;③敬畏与中性情绪对特定维度冒险行为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探索中国人敬畏特质的心理结构。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39个词汇的敬畏特质词汇表。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编制了包含24个词汇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结果表明:(1)中国人的敬畏特质是一个包括谨慎、尊重、谦卑、欣赏的四维结构;(2)编制的中国人敬畏特质词汇评定问卷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派认为对董仲舒的“天”无需敬畏,要依靠人类自身的力量,开发自然,造福人类,这是符合无神论科学观的《科学与无神论》今年第二期,发表张明星《敬畏与否之争》一文,文中谈到近一时期,笃信“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和认为“无须敬畏大自然”的一派人士互相争执,言辞很激烈,都有意无意地指责对方是“伪科学”而自己是代表真正的科学,叫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该文作者建议:两派论争前是不是先弄清概念更有意义一些?该文作者将敬畏与否两派的观点概括为:前者是“热爱自然派”;后者是“以人为本派”。我认为两派既然是势不两立,那么主张热…  相似文献   

5.
正人生总有一些神圣的事物让人敬畏。存有敬畏之心的人,必有一些做人的根本,以及永不动摇的信念。敬畏神圣不逾矩,有人归纳为三怕:怕受惩罚人格受辱,怕头上三尺神明遭谴责,怕失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敬畏上主是智慧的开始,认识至圣者就是睿智。"借着我,你的岁月才可增多,你的寿命才可延长。你若有智慧,你必蒙受其惠,你若是轻狂也只有自食其果。"(箴9:10—12)遗憾的是,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的  相似文献   

6.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和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了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今后从事医学事业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阿尔贝托.史韦兹“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敬畏生命”伦理学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托.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是一种与传统伦理学不同的伦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人类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  相似文献   

7.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 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 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 我们通过文献综述, 在厘清敬畏的概念演变、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拟提出敬畏的心理模型, 尝试阐述敬畏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我们认为敬畏心理涉及预期评估、结果评价和自我超越等认知过程, 并且包含浩大感、顺应需求两大核心特征, 以及内部与外部、积极与消极两大主要维度。未来亟需在敬畏测量工具的研发、敬畏相关理论的验证及不同文化群体间敬畏行为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犹太-基督教认为,智慧由敬畏推动,敬畏是信仰的前提,是信仰的根源。人们应当接受敬畏的指导。丧失敬畏,就会缺少洞察力。科学主义是失去敬畏的结果。学术界最近对科学主义的讨论,说明人文精神开始崛起。科学主义大概是一种国产货。我们今天应当在世界大家庭的语境中说话或言说。敬畏自然与敬畏生命,二者同中有异。但是,我们所说的敬畏自然,一点也不意味着自然主义。我们反对科学技术的僭越。自然主义恰恰忽视不同于单纯物质的生命。国内学者已经普遍注意到人类道德的关怀应当扩大到人类之外的存在上。  相似文献   

9.
敬畏作为宗教知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可由敬畏关系而衍生出特定宗教的道德心态。儒教是一种人本敬畏,基督教则基于神本敬畏。比较而言,儒教的人本敬畏以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三大敬畏为主要框架,构成性善论的信念预设、成圣希贤的价值目标、修身涵养之道德行动而形成强调“诚”的道德心态;而基督教的神本敬畏则以上帝或唯一至上神的敬畏为法则,并以性恶论的信念预设、因信称义之价值目标、遵守律法之行动形成强调“信”的道德心态。通过儒教与基督教两种敬畏框架及其道德心态比较,可以更深入而具体地理解儒家道德心态的主要特征,为其现代转型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0.
敬畏意识是医学发展的内在属性,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化的背景下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诉求.医学教育中敬畏意识的培养需要关注三个维度:生命意识、死亡意识和生态意识.现代医学因其负载的人文价值的凸显而需要重新思考征服疾病与敬畏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生命质量与生命意义的追求中更加自觉地树立一种理性的谦卑.  相似文献   

11.
穆斯林应遵守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普慈特慈安拉之名真主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真主又说:“信主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要说正直的话。”(33:70)每个穆斯林都应遵守伊斯兰教的道德,而伊斯兰教道德的核心是诚实。《古兰经》  相似文献   

12.
儒家围绕敬畏的心理机制、对象、涵育和效用构建了敬畏的理论体系。敬畏是主体在自觉体认崇高价值时所持守的旨在自我超越的既崇敬又谨畏的理性化道德情感; 儒家以内在的道德本心作为敬畏的本根,并将其落实为道德实践中对人伦、自然、生命、职事和人文等的外在崇高价值的敬畏; 儒家敬畏涵育围绕心理动力、内在涵养、外在范导和积习沉淀系统展开,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敬畏作为进德修业之基不仅不会戕害自由、尊严与创造,反而是达至无入而不自得的洒落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伏丽莎 《天风》2012,(9):9-10
在圣经中,尊敬老人与敬畏上帝是相提并论的。《利未记》19章32节这样教导:"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真正敬畏耶和华的人,自然也会尊重和敬爱老人。在教会的事工中,银发牧养也的确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但很显然,我们的牧养力度面临挑战:中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笔者所在的上海已经率先进入深度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考察了情绪(敬畏、愉悦和中性)对跨期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及时距敏感度和时间洞察力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个体的折扣率更大;(2)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更大;(3)对于未来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比中性条件下更大;(4)对于现在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比中性条件下更大。结果表明,敬畏情绪通过未来时距的敏感度影响跨期选择偏好,使个体更加偏好延迟奖赏,同时,个体的时间取向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语境下,敬畏感是指为了实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而自律、自省的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敬畏往往和一定的对象相关联,依据对象的不同它具体展开为对自然、他人和自我之敬畏三个维度,自我之敬是敬畏的现代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以往炫耀性消费研究多囿于自尊补偿视角,本文着眼于驱动炫耀性消费动机的自我增强属性,提出敬畏的自我超越属性可以降低个体对自身目标重要性的评估(即提升“小我”水平),进而降低炫耀性消费倾向。四个研究采用三种炫耀性消费倾向测量方式,通过测量特质敬畏(研究1a)和操纵状态敬畏(研究1b)均验证了敬畏对炫耀性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研究2表明敬畏不影响非炫耀性消费倾向。研究3发现“小我”在敬畏与炫耀性消费倾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忆书写、视频和阅读书写范式启动敬畏,考察了敬畏与亲环境行为意向的关系。结果显示,相较于中性控制组,敬畏情绪回忆书写组(实验1)、视频启动组(实验2)和阅读书写组(实验3)的亲环境行为意向更高。结果表明,敬畏有助于促进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8.
刘承邦 《天风》2003,(3):10-11
经文:彼前1:17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但却是无比重要的真理。 “你们既称……为父”,这表明了我们的身份是基督徒,即:接受主耶稣基督为救主,效法主耶稣基督,做主的门徒的人。“就当存敬畏的  相似文献   

19.
"敬畏自然"是人类对自然及其规律产生的一种包含着各种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形上的终极体验。当代人类社会需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的正当性可以从定义澄清、科学祛魅、道德养成三个层面加以证明。科学认知、哲学反思和审美体验是当代人获得"敬畏自然"体验的三种主要途径。倡导"敬畏自然"有助于环境道德水平的提升,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三、敬畏 敬畏是一种宗教美德,《古兰经》用它来确定人与人、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关系。“敬畏”一词及其派生词大都出现在《古兰经》中有关道德和社会主张的经文中。所谓“敬畏”就是要人类谨防那些使真主恼怒和损人害己的行为。因为“敬畏”一词本意为保护自己。人之所以保护自己,是因有可惧怕的东西存在。安拉是最值得惧怕的,所以因安拉而保护自己是特别重要的。既然惧怕,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