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被,也叫崖州被,源于海南古崖州地区,以其独特的龙纹饰图案风格闻名于世,在海南黎族集聚地谓之为大被,是黎族文化产物中技术最高超的黎锦工艺品,艺术价值非凡。崖州龙被早期的龙纹图案,主体部分和间隔部分图案的表现方式经历了从抽象几何纹样转变为具象的花草、动物吉祥纹样以及由半抽象的祥禽瑞兽和自然、器物纹样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黎锦图案已经成熟,完成了由简到繁、由抽象逐渐演变成具体的祥瑞纹饰。崖州龙被中的龙纹形象与我们所熟知龙的形象是有所区别的,其抽象夸张的形态与中原大陆威严神武具象的龙形象截然不同,是黎族先辈在雷公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超自然神灵形象。  相似文献   

2.
周帅 《美与时代》2023,(1):107-109
黎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名片,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促进黎锦的展示和传播,打造海南文化和旅游的“会客厅”,尤为重要。黎锦展示的空间场所目前主要有综合博物馆、非遗专题馆、传习场所等地,不能广泛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公共空间。“胶囊”展示空间既具有灵活可变、高效便捷、可移动拆装、低碳可持续等叙事语言,又具有活态性、智识性、传承性、文化性的叙事特征,因而可以采取“小空间、多布点”的叙事方式深入公共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黎锦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重焕活力,更好地促进黎锦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海南省历史文化以黎族文化为特色,以汉族移民文化为主调,是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体系,尤其以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文章以海南黎族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船形屋建筑形态为对象,以民族特质、文化底蕴为出发点,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为契机,从文化、建筑、艺术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角度,创造性地表达出海南黎族文化和以船形屋为代表的海南热带建筑的内涵与特色。  相似文献   

4.
南黎族神话故事传说古老而神秘,它有着黎族先民丰富的哲学性和人文内涵,与华夏文明有着血肉渊源,为海南黎族神话传说油画创作赋予精神内涵与价值。当然,海南黎族神话传说油画创作还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神话题材油画的创作精神与技法,融入黎族本土文化元素,创作出富有海南黎族本土文化特色的油画艺术形式,让外界通过油画艺术的窗口了解黎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天然地理条件和人文,促使了富有特色的海南黎族神话的诞生,海南黎族神话的独特性和魅力是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关于黎族神话的保护和研究越来越重要,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油画的重大影响和黎族神话故事题材蕴含着的许多油画创作上可以运用到的元素则证明了黎族神话是海南油画人创作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黎族文化旅游的智慧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终端设备、现代通讯工具等),将旅游服务推向智能化、便利化、个性化的一种实践,各类游客围绕旅游实质要素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具体包括旅游订制智慧服务、线上虚拟旅游体验、旅游文化网络传播、旅游电子商务等内容。需要高度重视黎族文化旅游智慧化信息工程建设,通过智慧化平台高度整合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智慧化契机营造独特的黎族特色旅游文化等,来进一步激发黎族文化旅游的潜力与活力,使其积极发挥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促进黎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吉祥文字是中国汉字文化和吉祥文化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吉祥文字纹样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构成形式与文化寓意与现代中式家具有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将它运用于中式家具的设计,将会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8.
黎族文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形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着黎族文化生活的演变,对研究黎族以及当地地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文章论述黎族文身的起源、历史变迁、文身类型、审美价值意义,并结合油画艺术探讨创作构思,找寻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殊的文化信仰造就了中国民间艺术别样的题材内容,其中吉祥文化成为一种观念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尤其是龙文化几千年来的广泛流传。开封山陕甘会馆就是一个龙的世界,现存各种形态龙纹样达三百余个。开封山陕甘会馆中体现吉祥文化与龙文化的龙纹样是发掘民族文化、探析民间艺术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0.
牡丹纹考     
装饰纹样演变的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特征变迁的历史。牡丹纹的衍化历经千余载,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发展史中,可称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借助牡丹纹的探溯,概览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和汇流,最终可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花卉纹样成为装饰定式。此外,考察牡丹纹的造型衍变与内涵拓展,无异于梳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装饰特征与演变过程,对当代装饰设计的诸多领域应用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时尚是国际化的,但越是民族的东西往往更易为国际流行时尚所吸取采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黎锦在现代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民族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和发扬,使黎族的文化得以传播,而且也将给现代家纺产品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海南黎族村落船型屋建筑群对于研究黎族先民的历史与文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建造时期、建筑形式、历史故事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其不断被损坏,或遗弃,或拆毁。因此,文章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应急避难的视角,探讨和研究村落修缮保护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黎族是我国唯一聚居在海南省内的少数民族,信仰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南建郡立县,汉文化开始传入海南。由于长期汉、黎民族的历史交往与融汇,汉族本土宗教道教对黎族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道教在黎族地区自唐、宋传入,经元、明两朝,至清代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为着手点,将近代和当代服饰设计理念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当今人们对独特艺术风格和质朴生活情趣的追求与向往。通过服饰植物纹样的发展与形式美特征,着重对近代汉族民间服饰植物纹样在现代童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瑶族人民自古"好五色衣裳","服章多用斑布为饰",瑶族服饰所用的衣料是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上面装饰有花边、丝绒、绒线、银饰和料珠,显得五色斑斓。无论刺、绣、镶、染,其物态形式均已成为一种的文化符号,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意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将瑶族服饰的纹样作为图案设计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于研究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独特设计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佛教东来与海南岛的历史渊源,探察佛教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对于挖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文化内涵,扩大国际旅游岛的影响,提升海南旅游吸引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根据早期佛教东传中国的主要传播路线和当时的航海技术等记载,提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时,海南是其传入或者停留前沿的猜想.  相似文献   

17.
汉代各类工艺制品中的装饰纹样种类繁多,美不胜收。不同的工艺制品,由于材料质地以及加工制作的区别,其表面的装饰纹样,却具有很多共同的美感物质。汉代工艺制品的纹样之美,体现了汉代人民的情感需求与审美情绪。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装饰纹样设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装饰纹样风格——"新洛可可"风格。"新洛可可"风格和传统意义上的"洛可可"的区别在于它们所要表达的视觉中心的不同,即在于人们对生活的关注点的改变以及设计师对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详细理解。今天人们理性对待设计观念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种看似复杂、充满自然情趣并且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的设计成长为"新洛可可"。"新洛可可"风格建立起了新时代的审美时尚。在装饰纹样教学中"新洛可可"的应用也更多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细节的把握上,将这种时尚化的语言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  相似文献   

19.
介绍明式条案类家具装饰纹样的装饰风格,分析条案装饰纹样的特征和基本形态,探讨了条案装饰纹样和其结构的搭配形式,重点阐述其装饰纹样的题材种类和文化内涵。采用图片说明和论述的方法,对其纹样装饰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学无国界。中华文物中的艺术不但是一种创意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艺术美学的象征。中华文物中的纹样尤其体现出中国人在美学上的智慧与创意素养,同时对现代的中西方创意设计艺术美学也必然深具意义。中华艺术纹样起源于迄今7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但真正进入艺术自觉,开启艺术纹样系统先河并对后世艺术纹样产生直接示范或启迪作用的纹样则产生于迄今6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笔者认为进入艺术自觉阶段的认定应以出现手工绘制的纹样为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纹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现成物通过拍印,按压形成纹样,如陶器上的绳纹、篮纹、编织纹等,这种初级的装饰手段尚未进入艺术纹饰的自觉阶段。故称中华艺术纹样5000年而不言中华纹样8000年缘乎是。行文的体例,则每一章取一种纹样,考述其产生,发展和式微的过程及各时期的代表样式、寓意、运用范围和表现形式等。本专栏希望通过对5000年中华艺术纹样的梳理和考述,能给中国文物鉴藏者和艺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