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的叩问     
人的生命既然是上主赋予灵魂之后显示其生命的真,那么对于生命的思考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肉体,若追问生命的价值何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概不会回答为肉身享受之事,那么,对于生命的真正内核的叩问,那就是只有叩问灵魂更为上策了。 灵魂是看不的,如何去叩问?然而,灵魂却被更多的人们赋于美好、高尚的赞誉之词更是证明灵魂的价值所在,当然龌龊灵魂者与小人出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中,人是所有动物中更具理性思维的生命之物,是群居动物。甘居寂寞还是走向欢悦,无非是因人而异罢了,但有一点,无论你是前呼后…  相似文献   

2.
林孔华 《天风》2002,(2):19-19
得救是将灵魂、生活、肉体三方面死亡的阴影完全除去,给我们一个全新又永恒的盼望。这就是得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护卫心灵     
心灵是什么?庸禄的我们很少问起。不能说心灵就是心脏、大脑、五官等器质性组织,也不能说心灵仅仅是心理、神情、容光、情绪、气质等精神性元素。说它们到底是不是心灵,有点像“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生物学家可能认为,心灵是以肉体为载体的生命之光。诗人则会说,如果生命是花朵,心灵就是它的颜色和光泽;如果生命是长河,心灵就是它的奔腾;如果生命是天,那心灵就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蓝天白云和霞光彩虹。  相似文献   

4.
徐耀明 《天风》2009,(10):48-50
何谓诚信?诚信是个体生命的灵魂,诚信更是社会的灵魂。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就无法在工商界生存,一个国家如果不讲诚实守信,就无法在国际社会立足。本文尝试谈谈个人对诚信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者说:“人不是单独作为灵魂和单独作为肉体而行动,而是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而行动”。“灵魂只有在跟肉体协同动作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思考、欲求和感觉的能力。灵魂的活动依赖于肉体的健康和它的一切器官的活动”。但是“灵魂是肉体生活的生命原则,肉体是活动的器官”。“因此,作为造型的原则的灵魂居临于肉体之上;灵魂是肉体的形式,是个体化、即个体的形成的原则。灵魂把人的物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存在阶段,而物质本身是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阶段的”。接着,作者根据这个论点进一步说:“在经验世界的各个存在阶层中,人居于首耍地位。唯有人是人格”。“人格是某种固有的东西,自我封闭的东西;人格的存在不依赖于分有某种别的东西,不依赖于成为别的东西的一部分。人格是自身完善的,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格独自存在,而跟别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人格是人的实体、核心”。但是“一个人格与别的人格处于共同体中”,而“共同体必须尊重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因为人的“行动的最终根据便是自由的人格”。作者说:“唯物主义不承认人格自由”。“自由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拘泥于摆脱外在自然界强制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决波有内心决断的自由”。“唯物主义的社会弊病”是:“1.无神的。它用物质这个偶象代替上帝”;“2.唯物主义使人失去自己的尊严,因而剥夺了人的自由与权利”;“3.唯物主义不仅把真理与符合经验性等同起来,而且把真理与对党派目的的有用性等同起来,并且这种党性冒充客观性、冒充纯粹的求实精神”。最后他说:“唯物主义是启蒙时代自由主义的一个真正产儿。这两种世界观都取消了上帝的独立王国。自由主义用个人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唯物主义则用群众的独立王国代替上帝的独立王国”。“克服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世界的伟大目标,单独依靠哲学和尤其单独依靠军事,都是不可能的”。“哲学的批判是重要的,自由世界的强大和团结是不可或缺的”,“消除社会弊病,其重要性也不是较小的”,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掌握群众”,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复兴”。  相似文献   

6.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人们对死亡的共识,但对于死亡意义的阐释在不同宗教中却各不相同。卡尔·拉纳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天主教神学家,从基督信仰方面对死亡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本文简要梳理了拉纳对于死亡的几个主要观点:他不仅对传统基督信仰中死亡、灵魂与肉体分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强调人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且首次提出了死亡是向上帝的全面开放,是人整个生命的圆满事件;最终突出了在基督信仰之内与耶稣基督同死同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斯人 《天风》2003,(8):U002-U002
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这个人听完耶稣的回答以后.忧忧愁愁地走了。留下一个背影,满有怜悯的主耶稣有何感受呢?他会对自己的服事结果满意吗?他会轻易让一个灵魂更加孤寂和漂泊吗?  相似文献   

8.
基督徒的归宿是来世永恒的生命,那么,短暂的今生是否有意义?能够进人永生的是我们的灵魂,那么,必将化为泥土的肉身有什么价值? 我想主内的弟兄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在宗教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有些教友就对此生和肉身持无所谓的态度,因为此生无非是一个驿站,旅途的终点是天乡,所以此生过得怎样无足轻重;因为肉身各个感官的享用欲是撒弹诱惑我们的渠道,也更因为肉身的易于衰朽,所以是否健康长寿无所谓。 这类想法,乍听符合道理,可细一想来,就会发觉它与圣经的启示、与圣教会的道理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9.
黄幸平 《天风》2008,(14):22-24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间乃至上层社会,千百年来盛行“灵魂投胎“的说法,认为人的肉体死亡后,其灵魂仍然存在,可以再投胎转世而成为另一个人或禽兽.从现代哲学和科学来看,这一说法无疑是荒谬的.它之所以形成并流传至今,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原因.若就思想根源而言,主要是佛教的影响,亦与古代中医学的局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特征     
厉永举 《天风》1996,(10):45-45
我们每一位真正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会从他那里得到一个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属灵的永远生命。那么,这个新生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如果拿我们这个肉体的生命做比喻,倒有一些相似之处。 第一就是“哭” 一个婴孩来到世上,第一个举动就是哭,听到孩子的哭声,我们说一个小生命诞生了。可是我们刚信主的时候往往也是从“哭”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关注生命     
徐蕙照 《天风》1994,(1):38-39
生命,我是从濒临死亡边缘开始考虑的。 儿时,体弱多病,常常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想象死亡的情景,加上各种描述死亡的传说,使我对肉体通常要在生死的临界点历经万般痛楚后,走向从来没有人回头的死亡的幽谷这个事实恐惧万分。 多年之后我知道,死亡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如果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但年轻健康的人一般很少注意到生命与死亡。  相似文献   

14.
生命之饼     
周志治 《天风》2008,(12):24-25
主耶稣在他最后的晚餐时,设立了圣餐礼。他擘开手中的饼,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太26:26)他是以饼来表明他的生命,正如饼是门徒的身体之需,他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灵性之需。我们守圣餐的时候,会看到牧师高高举起被祝圣的饼,这个时候我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饼表明耶稣的身体,是为我们众人舍的。我们恭守圣餐,记念主耶稣为我们的罪死了,他生命的擘开是为了赐给我们永生之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思想我们的生命是什么,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主耶稣对我们生命的应许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基督教的生命观具有一个隐蔽的张力结构:从表面和从总体来看,中世纪基督教的生命观高扬灵性、贬低肉体;而深入剖析其思想形态后我们则会发现,在基督教教义坚持这一表面性和总体性生命观态度的同时,又蕴藏着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复杂、矛盾理解。这种生命观的内在张力,正是中世纪基督教对欧洲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二律背反"奇特历史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看作不可与身体分离的生命的形式。他区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与思想性灵魂。借助对有理智的生命的灵魂结构的解释和对思想本身的结构的解释,亚里士多德使思想在灵魂中获得了最重要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把善看作驱动人的运动的最后原因。在人的灵魂中,他区分两种指向善的原因——思想与欲求。欲求被看作灵魂的思想性活动部分与动物性活动部分趋向善对象的气质倾向。他区分欲求的三个要素:思想活动部分的希望、动物性活动部分的欲望与感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结构在理论上容许在灵魂的动物性活动部分拥有区别于欲望的欲求。这种欲求被解释为对于肉体快乐以外的其他快乐,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被解释为选择。  相似文献   

17.
轮回     
人们都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产生,也不会消灭,而只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我们一个人的灵魂就是最纯的能量,这能量即是你目前的生命中的灵魂,它一定有个来处。灵魂是从哪里来的呢?身体死后,灵魂又去哪里呢?灵魂是不可能消失的,那会违背宇宙的定理,它只是转换形态而已。因此生与死对灵魂来说是不存在的。死亡与出生那只是身体上的事。灵魂将经历不同的身体与世界,那些经历有时会不断地反复,因此名为轮回。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佛教裘:(弗教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隆莲:佛教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不是这个世界除了物质就没有别的存在了?裘:那你认为有没有呢?隆莲:有。我认为有。所以我不是唯物主义者。裘:是什么呢?隆莲:灵魂,精神。裘:它们...  相似文献   

19.
论人生观的历史类型及其对幸福的理解———兼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王健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这些困扰着人类的课题,一直是历史上各派哲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所思考的问题。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总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正如任何美好的乐章都有终曲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讨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人到晚年或身罹疑难险症时,便会感到自己是“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