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  相似文献   

2.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3.
《易经》有“章”无“文”,以“章”立美;《易传》有“章”有“文”,以“文”概“章”。“章”与“文”有同有异。在诉诸视觉感性之“纹”的含义上,二者有共同点。差异在于,“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以虚带实”,主虚。“章”主实,着眼于有形的地物之美,可以用于表达概括性的审美观念。“文”主虚,其审美观在《易经》中为宇宙观的神秘氛围所包围,主旨是沟通神人关系,为人赐福,而不是审美。《易经》有“章”无“文”,只有从美学角度才能说得清楚。“章”与“文”的差异,一方面表明《易经》的美学意蕴立足于坤地之美,而未及乾天,另一方面还预示了形式美观念必然经历从“章”到“文”的历史性演变。  相似文献   

4.
数字成语的抽象义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语是一种含义丰富以形象精炼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在汉语的成语中有—部分是由数词联缀其它词组合而成的,这类数字成语在成语大家族中为数不少。《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于1981年3月修定第四版)共收录成语3559条,其中带有数词的成词有三百多条,约占总数的10%。这些数字在成语中很多是活用的,表示不同的抽象意义。研究这些数词的功能意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成语的含义和结构的理解,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就所表示的意义而言,成语中的数词有的是实指的,即纯粹表示实际的数目。如:一言为定、一夫当关、两全其美、三顾茅庐、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仙过海,十字街头。这些表实义的数字成语只占总体的一小部分。大量的数词成语中的数字所指意义虚化,表达含义抽象。如“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中的“一”表示“直”义;“三番五次”、“五花八门”均表示  相似文献   

5.
舒建利 《美与时代》2003,(10):47-49
对于初学者来说,素描的“虚实”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决非易事。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艺术实践,“虚实”归纳起来就是:方实、圆虚;前实、后虚;近实、远虚;转折的地方实、非转折的地方虚;结构的部分实、非结构的部分虚;受光面实、背光面虚。这样虚实相间,画面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唐人杜工部《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宋人沈括不以为然,把它讥谑为“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梦溪笔谈·讥谑》)沈氏评论杜诗寥寥十四字,如此轻率,或者只是一时之戏谑打浑也不敢定,却引起了历代文人学者的种种责难。 和沈氏同时代的葛立方批评沈括说:“余谓诗意止言事大,不必以尺寸计也。”(《韵语意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实”与“虚”吕耀怀道德既有其“实”,又有其“虚”。道德之“实”,是指其实然、具体和有形。道德是实然的。“实然”描述道德的现实存在,即既有的道德生活。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性,是现实生活的规范写照。...  相似文献   

8.
初学写作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想法:自己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的方法技巧,因而总想让老师传授一些写作“诀窍”。相反,写过一些文章的人,有的认为“文无定法”,对写作的方法技巧不屑一顾,甚至把方法技巧看作是束缚写作的“条条框框”。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写文章要讲究方法、技巧,也有规律可寻,但是没有秘方绝技。金代王若虚正确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他在《文辨》中说: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直",即显言直说;"曲"指含蓄曲折。就诗、词、曲三种不同诗体而论,曲最宜显言直说,诗则显言直说和曲折含蓄二者都有,词则曲多于直。先看诗。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身陷被安史之乱沦陷的长安,而他的家小却在遥远的鄜州(今陕西富县)。明明是自己深切怀念亲人,却故意曲折委婉地写妻子思念他。施补华说它"无笔不曲"。(《岘佣说诗》)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2月23日《文汇报·学林》第375期上摘要选登了冯友兰教授和张岱年教授两位大师提交“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立论新颖,内容精深。我学习后,大受启发。美中不足的是两篇论文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小小的逻辑错误。这里,试指出来,供参考和研究。张先生的论文中这样写:“孔子常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他自述为人的态度是‘乐以忘忧’又自称‘四十而不惑’,他既能‘忘忧’,而又‘不惑’,足证已达到‘既仁且智’的崇高境界了。”这样,用“不优(忘忧)”论证已达到“仁”,用“不惑”论证已达到“智”,理由还不够充分。且以“智者不  相似文献   

11.
“不倒翁”是人们很喜欢的一种玩具,形状像老人.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故又称“扳不倒儿”。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关于“不倒翁”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2.
疑义相与析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七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另一种奇珍异品是雪莲。如果你从山脚往上爬,在那天山雪线以上,就可以看见在青凛凛的寒光中挺立着一朵朵玉琢似的雪莲。它习惯于生长在奇寒环境中,根部扎入岩隙,汲取着雪水,承受着雪光,洁白晶莹,柔静多姿。”我在教学中发现上文犯了两处逻辑错误。第一、违反了同一律。这段话用了两次“雪莲”,代词“它”也是实指“雪莲”。第一个“雪莲”指的是生长在新疆高山地带的一种植物。《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3.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脉法》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补虚泻实,这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原则,也是历代养生保健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寒头与暖足虽然在古医书中分别有所涉及,但是真正将“寒头暖足”四个字紧密联系在一  相似文献   

14.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15.
论虚概念     
叶建柱  应向东 《现代哲学》2004,19(2):115-120
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16.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7.
1 非手术治疗肠梗阻的“软通”与“硬通”在吴咸中的《科学路上无坦途》(《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特集)文章中有一段记述:1961年秋,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外科的一位护士长李维骆同志,当时正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已做过三次腹部手术,又因急性肠梗阻住院。值班医生已经为她做好了手术准备,等待她第四次进入手术室。但是李维骆实在没有勇气再接受手术了,于是把我找来,恳求我‘刀下留人’。我详细地检查了患者的全身情况,认为还有用非手术疗法治愈的可能,根据辨证属于寒实肠结病,患者体质素虚,脉沉细无力,属正虚邪实…  相似文献   

18.
“虚概念”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逻辑界争论意见较多的问题,现将各种不同意见概述于后。一概念有无虚、实之分?“虚概念”是不是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概念无所谓虚实之分。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者持两种理由:(1) “概念”一词在逻辑学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作为理性认识 (思维) 的一种形式,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和终结;第二,它作为语词的思想内容,是判断的组成部分——主词、谓词等。虚概念中的“概念”属第一种含义,所以虚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2) 为了确定一个概念是否是虚概念,重要的先决条件在于必须确定使用概念的论域。有的概念就客观世界的论域来讲是空类,但就另外的论域,比如人们的主观世界的论域来讲,并不都是空类。那些在确定  相似文献   

19.
互补的精彩     
看最新一期《开心辞典》,那位男选手在这样一道选题上卡住了:“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买红头绳的钱,是卖什么换来的?答案有四个,分别是豆腐、煤渣、稻种、烧饼”。对我来说,这个题再简单不过了,王小丫也唱起了歌剧中的两句:“扯上二尺红头绳,亲手给我扎起来。”然后提示他,这两句前面的那段唱里,就有答案。  相似文献   

20.
“当机者说”是今年《佛教文化》新设的栏目,从最近几期的情况看,读者朋友对这个栏目的反响较为集中和热烈,积极赞成调置一个这样的栏目,对具体内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对于近现代居士佛教的评价,对于《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真伪的看法,读者来信往往都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来。但总起来看,有一声、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通过这个新栏目,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批著名的高僧大德请“回”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纪末时刻,和我们一起来回首百年沧桑探寻启迪智遗慧、净化人生之路,这是甚得时节因缘、甚是当机的。本期以大虚法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