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上有不少人认为基督宗教只寻求出世,信众的世界观暗淡,对世事漠不关心,似乎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不少教内人士也有这种错觉。其实基督宗教确实是一个出世的宗教,但又是一个极其关注世俗生活的入世宗教。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忽视。 基督宗教教义的最根本依据是《圣经》,《圣经》之外就是圣传。《圣经》用拟人的手法的形式告诉我  相似文献   

3.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0):18-28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要求,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人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宏飞 《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388
假设入世、出世心理是相对独立的成分,编制了相应的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入世分量表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因素组成,出世分量表由“平常心”和“低要求”因素组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入世”与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入世”)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出的战略选择,所以入世将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及其它方面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其显著的一点是将服务贸易纳入了它的范畴,其中涉及到成员国及地区的100多个服务业,如商业、通信业、娱乐业等行业。有的服务业与宗教文化领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直接牵涉到宗教本身。因此,加入WTO也会对中国宗教领域特别是与宗教文化有关的服务性产业产生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政府,积极大胆地探索文化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十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世”曾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入世”的内容是由WTO(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和若干多边贸易协定组成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中国“入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作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所以“入世”之后,也将对中国未来社会的经济及其它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WTO是聚集世弄大多数国家的一种商业与贸易以及其它经济活动的世界性组织,按理说宗教应该与它几无关系,因为宗教主要是与人生思想问题有关的一种活动,而且在WTO文件里确实没有半点文字和内容与宗教…  相似文献   

7.
出世与入世     
据我耳闻目睹,不少人对佛教都有个先人为主的成见: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讨苦吃。这实在是莫大的误解,至于误解的原因自然颇为复杂,这里不便探究,只拟实事求是地谈谈佛教与出世及人世的关系,期待方家的教正。试想,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释迦牟尼佛于35岁悟道后,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历四方,讲经说法,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又怎能传遍世界,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为何在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建筑、书法、语言、音乐、经济、政治、哲学、美学、养生、武术、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皆可见到佛教的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呢?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印度的诸多高僧又为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法度人呢?不是菩提达磨的来华,怎能有禅宗的繁荣昌盛?如果佛教仅仅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8.
慧能倡导的禅宗修行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层面极大地推动了禅宗自身的发展。 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入世化使禅宗能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相契合,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认同。在惠能新的修行理论提出之后,禅宗的修行方式一改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修行态度,变得更加入世化,人文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为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能将禅修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砍柴担水皆是妙道,这种修行观为“农禅并作”的修行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减少了…  相似文献   

9.
捧读《中国天主教》2003.5刊载刘元仁主教的“关于教会的人世性”一文后,深有感触。 刘主教高度概括了我教会从古至今由主内到主外面貌的全盘素描,导言简洁明析,引人人深,发人省醒,导人奋进,教会如此,联想到天主教徒亦如此。仅就天主教信友的人世与出世表达肤浅之见感慨之  相似文献   

10.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7,(6):4-4
释戒圆的《从北大到五明佛学院》(未完待续)读后感慨不能自已。作者在“简介”中提到出家后,“仍于五明佛学院闻思修学。”出家不是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精进修行不止。从“主持寄语”中了解到反映青年人学佛出家的题材在稿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持人指出“少数作品以一味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作结”,这实际上是名之“出世”实则逃避现实,沦为虚无主义。对这种思潮,当循循善诱,使少数迷离的青年人迷途知返。切不可曲解佛教所倡导的出世思想。实则出世思想的本质是与尘世的贪瞑痴决裂,做到“诸恶奖作,众善奉行”。“我不入地狱,谁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复关”和“入世”,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与13年来的谈判相随,各界人士先后有种种议论,见仁见智。国内的经济界,包括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更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从大处讲,可以听到两种声音:先是有人惊呼“狼来了”;后是大家面对形势,讨论如何“与狼共舞”。这些议论,内容丰富,从理念到策划,逐步深入和具体。限于篇幅,不可能作全面介绍,本文着重于从中美双边谈判达成协议后的各界反应,有重点地给以综述和评价。中国“入世”是世界的大事经过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中国与美国签署了双边协议,是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入世给道德嬗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动力,本从分析经济全球化两种道德话语入手,提出中国入世后的道德建设主要应着力于继续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建立起经济活动中的“诚信”机制和寻求“绿色壁垒”的伦理跨跃。  相似文献   

13.
出世入世     
正这是一个老话题,却又是一个新话题。入世已久,则生厌倦之心,疲于奔波,厌于应酬,烦于装腔作势,累于戴假面,说言不由衷之话语,扮违心做作之笑容。现实的琐碎、虚伪、物欲横流、不公正,种种丑恶现象,都使人生出世之心,真想慧剑一斩烦恼丝,入空门,伴晨钟暮鼓、黄卷青灯。然则真的一出世,又难耐其清冷,难耐其寂寞。“古来圣贤皆寂寞”,真成了圣贤,成了仙,如万古云霄一羽毛,却又“高处不胜寒”,如嫦娥般寂寞,于是又凡心大动,想入世了。世俗虽有千丈红尘,却也有万丈柔情;世俗虽  相似文献   

14.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和佛教经典来看,佛教出家的根本精神是出世,出世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个人从污浊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而大乘佛教的出家思想则是以世出世不二为基础的,是以心出世与行入世相结合为特点的。这种思想启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这一点在我们的现代管理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虚无主义与伦理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和伦理多元化都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现象。尽管这两个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分而论之。我想在此把这两个现象放在一起考虑,以期提供一些新思路。一、“无实化”与“入世化”:虚无主义的两层含义对虚无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特征,尼采在抽象的哲学层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社会的张力及其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的超越性与社会张力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各种宗教对于世界的态度时,引进了“张力”(Tension)概念。(Weber,p.207)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对世俗事物和利益的拒斥而同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那种完全拒绝世界并因此而遁世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那种反对世界但入世,并且试图按照其禁欲之理念来改变世界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内在世界”的。韦伯经常在这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禁欲主义”一词。在韦伯看来,具有入世的禁欲主义的人会成为一个理性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其与世界的持久张力会成为驱动之…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与国际接轨”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技术的视角吕乃基(东南大学15系210096)“与国际接轨”和“坚持中国特色”二者的关系,是当前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已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之争在...  相似文献   

18.
“物自体”学说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枢纽地位,内容十分复杂,向来聚讼纷纭。在认识论领域,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感性的来源;二是认识的界限;三是理性的理念;最后一层含义又直接通向伦理领域的道德实体。这几层含义交织在一起,相互包含和沉浸在“不可知”这个总意义中,第一和第三是“物自体”两个对立方面,第二是第一向第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道德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道德现代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两个不可逾越的理论阿题: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转换点与结合点是什么?为什么传统道德能对中国社会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它与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当然可以从中国特殊的社会存在中我到答案,然而,作为理论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在道德自身的逻辑原理中获得本源的解释。这些问题的秘密,深藏于中国道德特殊的精神取向与原理中。中国道德的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中国道德的精髓与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德”“得”相通。“德”“得”相通是中国道德精神的最本质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在《双城记》的开头,狄更斯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刻,这是怀疑的时刻;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径堕地狱。”用他的话来观照当今中国的教育,是何其的相似!身处这样的时代,“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卡夫卡这句经典的叹息,更是一语道出了我们今天面对教育时的无奈、矛盾、困惑与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