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学,这門介于語言与数学之間并跟邏輯学和认識論密切有关的具体科学,过去一直是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专門研究领域。随着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发生、发展和它們在工程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符号学作为一門具体科学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修正主义者企图用符号学来“补充”馬克思主义哲学,用符号学的具体科学內容来代替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資产阶級学者过去在符号学中散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偷換唯物主义和辯証法。克劳斯和賽格特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在“建立一种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幌子下,把作为具体科学的符号学抬高为馬克思主义哲学,販卖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抄袭莫里斯的观点,討論思維反映的对象、語言符号、思維反映和使用符号的人这四个因素所組合成的各种二項关系,将符号学分为研究符号和符号的关系的邏輯語法、研究符号和反映的关系的邏輯語义学、研究符号和对象的关系的信号学与研究人和他所使用的語言的关系的语用学四个分支。作者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語言符号及共相互之間的关系、語言符号与思維、客观实在和人的关系的一般理論”,把符号学当作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說什么“我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符号学为认識論的一个分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討論了語义层理論,尤其是它的这样一条原理:一个表达式决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語义层。他們把这条原理当作哲学原理,說它“无非是一般唯物主义反映論原則的精确化”,并責备馬克思主义哲学家,說“在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中各层語言的区分还决不是众所周知的”。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討論了符号学的应用,把符号学当作“一种一般的学术批評理論”,否认馬克思列宁主义是学术批評的准則。作者认为“学术批評确实跟社会状态无关”,可以不联系社会的經济和政治状况,不要阶級分析,而只限于作語法方面的和語义方面的批評。而所謂“語法批評”, 仅仅涉及一种学术理論的“內部結构”,“針对不能允許的語句构成、語詞在語句中的錯誤摆法和語法上的毫无意义”。所謂“語义学批評”,仅仅涉及“語詞、語句等等与它們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批評“它們沒有妥帖地再现它們所涉及的事态”。作者抄袭資产阶級語义哲学家的观点,把学术批評局限于語言方面,并为这种唯心主义的“內在批評”作辯解,說什么“关于內在批評,常常有一种很不正确的謠传,說它謀求脫离社会批評的科学研究,过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这种責难是不公平的”。作者还从莫里斯那里剽窃了語用学批評,企图把它塞到历史唯物主义中,說什么“語用学批評是責难一种学术領域的命題或理論滥用詞汇、不熟悉生活、脫离具体社会需要,等等”,是“有哲学的党性范畴的领域,主管語用学的批評領域的哲学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篇以新实証主义代替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奇文。修正主义者贊赏它,例如米丁在談到达篇文章时說,“克劳斯和賽格特在唯物主义地解释符号学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試”,他們的“論文中所包含的論点是很有意义的”(“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与符号和意义問題”,載苏联《哲学問題》1963年第6期)。进步的哲学家反对它,例如岩崎允胤(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批評这种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任意的、主观的,反映了“一种数学主义符号論偏向”(“符号邏輯·控制論·符号学”,載日本《唯物論研究》1964年夏季号)。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3.
符号和行为     
本文是从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語言和行为》(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书中第一章的第二、三、六、七、八各节选譯出来的。莫里斯(1901—)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但維尔市,早年肄业于威斯康星等大学,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1925年成为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是乔治·米德(G. H. Mead)的弟子。以后在該大学任教授多年,一直到1958年以后,才轉到佛罗里达大学任教。这本书出版于1946年。1938年以前,他还出版了一本有关符号学的著作,叫做《符号理論的基础》。莫里斯的所謂符号学(Semiotic),代表資产阶級哲学中近代經驗主义的两个主流——邏輯經驗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同流合污。他的这本《符号、語言和行为》就是实用主义一行为主义的思維观和卡尔納普語义学的一种混血儿(这是莫里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明白承认的)。他企图在这个拼凑的基础上,把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早年已經拟了一个草图的符号学的概念发揮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符号)“符号科学”的体系。这本书共分八章,即:(1)符号和行为,(2)語言和社会行为,(3)表意方式,(4)符号的妥当性、真理性和可靠性,(5)論域类型,(6)形式符号和形式的論域,(7)符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8)符号学的范围和旨趣。此外还有分章注解和附录。莫里斯挖空心思地发明了一整套离奇古怪的专門术語,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区別四种“表意方式”,即:指示的、評价的、规定的和形成的,以及四种“基本的符号用法”,即:报道的、評价的、激励的和系統的。最后,他以前者为緯,后者为經,纵横交錯地构造出十六种主要的論域型式的一个图表来,即:科学的、小說的、法律的、宇宙論的、神話的、詩的、道德的、批評的、技术的、政治的、宗教的、宣传的、邏輯—数理的、修辞的、文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則完全沒有列入图表,因为莫里斯已經替它在图表之外保留一个“光荣的”地位:“哲学語言是由符号系統的使用所最广泛地支配着的那些論域型式而形成的”,“哲学家是一部符号綜合的机器。”康福斯在《保卫哲学》一书中說:“企图发展一个理論,依照这个理論:一切符号,从召喚供实驗的狗来吃食的信号,直到科学家和哲学家們的說話,只是由于它們起着組織行为的作用而得到它們的意义;而且依照这个理論,全部认識过程在于建立有效的符号系統。”莫里斯爱用狗的实驗做分析,在他这本书中处处拿狗来跟人相提并論,似乎人和狗沒有什么显著的区別可言。这种无視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維发展规律,建立在庸俗进化論的基础之上的、主观主义的伪科学,只能起着“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某种滑稽場面”(康福斯語)的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里斯的那本《符号理論的基础》一书中,即已大談特談符号和宗教的关系,而到了近年,他更把他的兴趣轉移到人生哲学和宗教方面来,企图开倒車地把几种“传統的人生理想”加以綜合,使之适合于现代环境。他的另一本較近的著作《人生之路:世界宗教緒言》(1942),誠如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則更加公开、积极地在为僧侣主义辯护。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篇从有神論的立場評介薩特尔自由哲学的文章。作者首先簡略地介紹和評論了薩特尔的政治态度、哲学思想和創作活动,特別指出他重复了尼采的“上帝死了”,对宗敎进行过“不少过于憤恨的嘲笑和歪曲的批評”。然后,作者就以薩特尔的若干戏剧作品与哲学著作为依据,說明他主张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东西”,是“注定自由的”,从而认为“决沒有設計人性的上帝”,走向无神論和否认上帝的“虛无主义”。同时,作者指出薩特尔的一个矛盾,即薩特尔也談人受到不能摆脫的“束縛和制約”,以此怀疑“人是否有权享受这种高度的自由”。最后,作者站在經院哲学的立場上批判了薩特尔的主覌唯心主义絕对自由論,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人在做出决断时不受自己設定的规律的制約,而受一种往往預先給定的良心的判决的制約”,“人的行为和創造”不仅来自“自己的意志”,而且也同样来自“上帝的恩賜”,人即使处于自由状态中,也是以“上帝”的存在为前提。作者批評薩特尔“把人提高为他自己的創造者,否认了作为造物主的上帝”。  相似文献   

5.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叙述了三种不同的資料来源:法国的美学,胡塞尔的現象学和英国的新实证主义。他的計划是,利用語言的“意謂方法”的先决的和理論的說明,从作为构成学理的美学过渡到建立一种作为“精确科学”的形而上学。实际上,他区分了科学語言,艺术語言或抒情語言,以及形而上学語言。通过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讀者可以看到近代法国美学的最重要的成果;在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6.
这里譯出的是《科学与精神健全》(1948,密希根)的引言。他說,普通語义学是說明和訓练人們如何最有效地应用自己的神經系统的科学。它是一門經驗科学,它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哲学、心理学与邏輯学。它也不是一般的医学。但是,同細菌学一样,它是医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他說,普通語义学要把人的所有活动,包括科学、数学、精神病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他說,人的神經反应与动物的神經反应本来是不同的,但是,直到今天人还在模仿动物。人的模仿动物表现于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的系統方面。他把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系統叫做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系統,是同一性的、元素性的、内涵的系統。而他要建立一个非同一性的、非元素性的、外延的系統。他把他的系統叫做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事物看作自身同一的,在所有方面絕对同一的。但是,事实上事物只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事物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他认为,事物沒有同一性而只有不同一性。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体系是內涵方面的。例如,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动物”等等。这个定义沒有包括斯密斯,斯密斯,……的所有性质和联系。但是,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是外延的。他要由外延来定义概念,把人定义为斯密斯,斯密斯,……所組成的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由于同一化,就导至概括化。把許多本来不同的或沒有同一性的事物概括为同一的。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許多沒有联系的元素,因而是元素性的。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却是非元素性的,即把有联系的整体当作一个整体。为了用外延方法以指出一个絕对的个体,他建議用指标、日期……等方法。例如,我們要指出一个个人,我們就用“斯密斯”,“斯密斯”,……。此外,还要加上日期,如“斯密斯1940年”,“斯密斯1942年”等等。他說,现在几乎所有人,包括正常人,都是精神不健全的。这是由于应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結果。例如,一个人由恨斯密斯,就概括化到恨所有人,恨整个社会与世界。从而产生残酷与社会骚动。他說,如果用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就能使人得到精神健全,就能解决社会問題,就能使人达到高度的道德。由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显明地看出: (1)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語义学,从理論上說,是錯誤的,荒唐的。事物既有非同一性一面,也有同一性一面;事物是一个整体,但事物又具有构成整体的部分。他否认事物的同一性,否认构成整体的部分,否认語言的概括性与普遍性。这就歪曲了事物的性质,这就导至了語言与思維的不可能,导至了认識的不可能。 (2)从实际意义方面說,柯日布斯基的理論,是資本主义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的产物。他把一切关于人的問題,都归因于神經—語义的因素,都归因子亚里士多德体系。显然,他是企图掩盖人的問題的阶級实质,掩盖資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精神不健全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他的所謂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作为万用灵药,是企图混淆劳动人民的視听,阻挠被压迫人民找寻与采取唯一正确的解决社会問题的方法——无产阶級革命。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本文中概括地叙述了莫里斯的符号学的基本內容,分析了它的基本概念,并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作者指出,自莫里斯的著作出版以后,才开始把符号学作为一門专门科学来研究。但他对认識論問題的观点并不新穎。按其哲学信仰来說,他是实用主义者,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烈影响下,也采納了邏輯实証主义的观点。他的符号学就是实用主义、行为主义、邏輯实証主义这三者結合起来的結果。莫里斯认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一、句法学,它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間的关系及其結合方式;二、語义学,它研究符号与所指客体的关系;三、語用学,它研究創造符号、运用符号并借助于符号取得这种或那种成果的主体和符号的关系。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行为”概念是他的符号学的中心概念,它把符号的三种功能(句法的、語义的、語用的)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三种功能都服从于有效地組織主体行为的任务,它們都是为了达到行为的目的服务的。符号及其意义問題是莫里斯符号学的基本問題之一。在他看来,符号就是預备刺激,預备刺激在沒有刺激体时也会引起与所述客体相对应的反应族的意向。换言之,符号是一些特殊的刺激物,它們在客体不直接刺激行为的条件下用来調整主体对作为目的的客体的行为。符号的意义在于它所引起的反应意向,也就是符号和典型行为的刺激体的关系。作者批評了莫里斯的观点,认为后者把符号的作用加以片面的夸大和絕对化,把符号和不以人为轉移存在着的物质源泉割裂开来,把符号同现实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过程割裂开来。莫里斯认为,語言是符号的系統,人类的語言和为动物所使用的符号之間沒有原則区別,語言决不是社会现象,而也是为动物所固有的。作者批評了这种观点,认为莫里斯把人类的語言“动物化”了,同时又把动物的叫声“拟人化”了,抹煞这两点之間的原則性区別。作者还批評了莫里斯关于意識和思維的观点。作者指出,莫里斯把思維归結为語言,而又把語言归結为有机物的那些实现符号功能的生物反应的总和。在莫里斯看来,在引入专門的符号学术語之后,最好放弃“意識”和“思維”这两个詞,因为它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指出,在莫里斯那里,思維被归結为按照一定的规則去运用符号,而完全不是用来揭露客观世界的规律。莫里斯认为,符号学正在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科学,它在自己的三个部分中包括全部問題:句法学包括全部邏輯学問题,語义学包括全部形而上学問題,語用学包括全部生物社会学問题。符号学是駕凌于哲学之上的最高科学。作者认为,尽管符号系統学說十分重要,但这一学說本身只能在真正的认識論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制定,这种认識論就是辯証唯物主义的认識論,而决不是实用主义和实証主义的认識論。  相似文献   

8.
这是中村秀吉的一本論文集,收入了他自一九五四到一九六一年所写的以下八篇論文:《邏輯实証主义和馬克思主义》、《形式邏輯的对象和辯証法》、《归納邏輯的問题》、《理論构成的邏輯》、《科学认識和价值評价》、《理論的检驗》、《对普通語言学派的当头一棒》、《对真理概念的邏輯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談了两个問題:一个是关于思維机器問題,一个关于所謂“交感心理学(传心术)”的問題。关于第一个問題,作者对目前反对創造思維机器的可能性的五个論据进行了反駁。作者认为,虽然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心理都是在生物的、神經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决不意味着通过別的途径創造就不可能。控制論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动搖了神人同形說和蛋白质与生命之間联系的唯一性的观念。作者还认为,意識和思維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仍是可以复制的。作者坚决认为,在原則上不能否认能够創造名符其实的思維机器。作者向人們声称:如果人需要控制性装置具有主观性,能意識其存在,那么也能把这类装置創造出来;如果沒有需要就不必模拟。他还說,創造活动并不是人的“私有物”、“垄断权”,机器也是能够創造的。关于第二个問題,作者认为,交感心理学是神經活动生理学的一个正在形成的部門,它研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条件下对人发生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和基础。长期以来,人們都认为所謂“交感心理”、“传心现象”是一种神秘論,根本不存在。作者却认定它有实在性,反对流行的“偏见”,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作者还說,这意味着人們在交往方式上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作者看来,思想先于言語。在“传心感化”中传递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意象”。“意象”的意义不需要言語,不依賴言語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沒有詞、沒有言語,在相隔一定距离之下是可以传递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克劳斯的最近著作,分析了他的哲学和他对控制論、符号学的见解。作者指出克劳斯在論述控制論和符号学时实际上用来作为基础的思想,同他本来应該依据的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距离。第一节就他在一九五一年举行的两次哲学会議上的报告,分析了他的哲学见解。作者指出他一貫对辯証邏輯不感兴趣,而对于数理邏輯却极为关心。他强調利用数理邏輯把思維符号化的意义,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哲学见解的基本特点是仍然未能克服邏輯实証主义的立場。第二节就他的《形式邏輯入門》一书,批判了他认为形式邏輯及其最高度发展的数理邏輯是辯証邏輯的“前提”、“基础”、“根本”和不承认辯証邏輯的见解,指出他的基本思想与近来在馬克思主义陣营內部日漸抬头的数学主义机械論傾向有密切关系。第三节就他的关于控制論的論文,指出他的见解有夸大控制論的确实有效性的限度的傾向,如在适用于經济学时力图把經济关系表现为控制論系統。文章中又指出他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之外建立“人和机器共生的社会学”是受了資产阶級社会学的影响。第四节就他的关于符号学的論文,指出他想在辯証唯物主义之上来建立“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企图与塔尔斯基的见解是一样的。同时他的学科分类的方法也是主覌的、态意的。本文在翻譯中有刪节。  相似文献   

11.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这篇論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的文章中,对于苏联和国外語言学家在这个問題上所提出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反駁意见。作者与之商榷的主要对象是沃尔科夫和哈巴罗夫的文章,同时对国外語言学者,如索修尔、现代結构主义者丹麦的塞林森、波兰学者薩瓦托夫斯基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把这种在評价語言符号意义的性质上的分歧归結为:“一些人把意义看成是符号的对象相关性,亦即归根到底看成符号;另一些人則把意义看成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作者是持后一种观点的。在文章后半部,作者闡述了对語言符号与語言系統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在这方面,作者对別什科夫斯基、布达高夫、茲魏金采夫等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作者认为“詞是符号和意义的統一,这一統一反映着客观现实”,“上下文根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决定’符号的意义,而符号基本上不是从上下文而是从现实中获得自己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在唐代中叶文風、文体和文学語言的改革运动(“古文”运动)中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山水記、寓言諷刺文以及杂文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这是人们所早已熟知的,但他在中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长期以来湮沒无聞。唯物主义和无神論,是中国哲学史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苏联对于程序教学研究有較大影响的学习理論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兰达的教学算法理論;另一派是加里培林关于控制掌握过程的理論。下面分别对这两派的研究动态作一些介紹。  相似文献   

15.
全民国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英国共产党理論杂志《今日馬克思主义》今年三月号上,美国共产党理論杂志《政治月刊》今年四月号全文轉載。作者杰克·柯汉(Jack Cohen)在这篇文章中重复了赫魯曉夫修正主义集团关于“全民国家”的一些濫調,竭力为修正主义的謬論辯护,幷且歪曲我們党在这个問題上的論点,指名攻击我們党。作者认为:阶級斗爭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經“不起作用”,当馬克思和列宁談到資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时期时,他們所說的共产主义“指的是以其第一、低級阶段开始的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作者武断地說:“中国同志强調国家的‘阶級性’,意思是要特別强調它的强制性”,并且断言我們党“沒有看到”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在这个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建設时期的期間会发生“辯证的转化”。作者还把我們党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例外地存在着阶級和阶級斗爭的正确論断,曲解为“阶級斗爭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而尖銳化”的說法;幷且牵强附会地說,这个思想“是从斯大林那里拿来的”,但是“早在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本人也抛弃了”。接着,作者否认苏联产生新資产阶級分子的可能性和事实,理由是,在苏联,“‘产生’資本主义分子的社会基础的小所有制,事实上已經消失了。”作者还硬說我們党“把全民国家的概念当作主张‘超阶級国家’来攻击”,“把两个不同的观念学究式地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16.
周礼全先生的“論概念發展的两个主要的阶段”一文原發表于一九五六年的哲学研究第三,第四期上,現巳由科学出版社集印成書,大量發行了。作者在这洋洋六、七万言的著作里,企圖結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及馬列主义經典作家对于概念的理論来闡明概念的發展問題,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事与願违,作者并沒有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作者通过这一本書,竟曲解了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关于概念理論的唯物主义与合理內核的观点,而宣揚了他們的唯心主义观点,作者在該書中,甚至曲解了馬列主义經典作家关于  相似文献   

17.
列宁称为“資产阶級剝削底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和“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的太罗制,关于它的主要著作的中譯本在1916年出版以后,資本主义国家的“应用心理学”、“工业心理学”陆續被介紹到我国来。这类介紹性的文章在1934—1936年的一段时間內数量最多。一部分心理学者抱着“工业救国”的心腸(这是民族資产阶級的立場)提倡“工业心理学”以为它对发展工业会有所帮助。另一部分人則有意識地企图用它为官僚資本剝削和  相似文献   

18.
英国有許多哲学家認为,哲学即使不是完全由“語言分析”所組成,至少主要是由“語言分析”所組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闡明这个哲学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然后,我准备对有关哲学的作用和范圍这一概念的起源和發展情况提供一些意見。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本文开头說,列宁早已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在同机会主义和左傾敎条主义这两条陣綫的斗爭中前进的,从而企图反駁我們《陶里亚蒂同志同我們的分歧》一文中的一句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来就是在战胜改良主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爭中不断前进的”,然后,他給敎条主义下定义說,它不仅是“頑固地保卫旧的过时的观点”,而且还“肆无忌憚地……宣布和規定种种任意的新論点”。接着,他在全文中引申其教条主义定义的第二个含义。在通过一大堆认識論方面的論证之后,他說:“仍有这样一种彻头彻尾的敎条主义,它以主观为依据而不加严肃分析地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論点,說什么今天的世界上基本矛盾不再是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間的矛盾,而是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之間的矛盾……这就是修正主义敎条主义的典型例子”。接着,他說斯大林的敎条主义最突出之点,乃是任意的革新,因而他分离了辯证法規律与历史的关系,否认否定之否定,无視斗爭中对立的統一等。这种任意的革新亦即修正,在斯大林那里,从哲学上一直发展到政治上,“例如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設时期阶級斗爭不可避免的尖銳化这个論点”。紧接着,作者就歪曲与誣蔑說:“現在如果相信中国共产党領导人,那末連共产主义建設时期也是这样了”。最后,他作結論說:“教条主义不仅表現为厌惡或者无力修正应当修正的东西,……而且还表現为……任意修正毫无实际根据可修正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馬利坦不止一次地早已在其仅仅是些随笔的著作中把自己的思考轉向道德了。現在他决定向我們介紹道德的真实論述,他按照托馬斯主义的道德神学闡发道德哲学,因而或多或少会接触到現今的傳統教育,对于这种傳統教育,他也注釋得十分恰当。这是一項細致而同时又重要的工作,因此对于天使博士的原著馬利坦不应当沒有深刻的认識的。但是,本书还不是馬利坦目前要向我們解釋的一种論述,而是他的准备工作,例如他对几大道德学說——苏格技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伊壁鳩魯、康德、黑格尔、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