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将其分为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人们在研究言语行为时,一般都把焦点放在言外行为上。本文对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对吉外行为其语体色彩进行初步分析,并论述如何准确把握言外意义,旨在为更好的理解言外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形式语用学视角中的生活世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 《现代哲学》2006,(4):47-52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源问题上,哈贝马斯引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对它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消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先验性,同时又拓宽了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3.
陈俊  张积家  柯丹丽 《心理科学》2007,30(6):1328-1331
本研究采用Searle对语旨行为的分类标准,采用情境模拟法,探讨教师对学生管教过程中不同言语事件中的断言、指令、承诺、表达以及宣告行为,研究学生对教师的管教言语使用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教师交际意图的理解、可能的行为倾向,以探明不同言语行为的语效。发现:⑴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五种言语行为所引发的情绪体验、交际意图认知、行为倾向之间的存在显著差异。表达易引起被试愉快情绪,其次是断言与指令,承诺与宣告易引起被试不愉快情绪。对教师言语交际意图的认知以及服从行为倾向,表达、断言、指令高于承诺与宣告。⑵被试对五种管教言语行为交际意图的认知与其对教师管教的言语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探讨,有可能解释人类实在和非人类的物理实在之间是如何协调一致的。在分析社会的制度性实在时,我们需要四个概念,即集体意向性、功能的施加、身份功能和建构性规则。使用建构性规则创造身份功能的模式非常类似于第五类言语行为,即宣告。正是这种宣告式的言语行为生成并维持身份功能,继而建立起人类所有的制度性实在。此外,身份功能产生"道义权力",正是这种权力才使人类社会统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无关言语对句子材料相同的自然阅读和校对阅读的影响,探讨无关言语对阅读的干扰机制是基于内容还是过程。结果发现,有意义言语显著干扰了正常的阅读行为,而无意义言语与无背景音条件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背景言语类型与任务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言语的语义成分只干扰了自然阅读,而对校对阅读没有影响。实验结果支持过程干扰假说。  相似文献   

6.
非言语行为一般指不包含语言内容的人际交流行为。心理咨询作为人际沟通的一门艺术,非常强调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发现心理咨询中的非言语行为在咨询师和当事人的互动中对咨询有促进作用,同时咨询师不当的非言语行为也会阻碍心理咨询。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存在实证研究不足、孤立于咨询进程进行研究等问题,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如果要突破目前的研究瓶颈,需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所持句子指称真值的主张导致"弗雷格坍塌",即所有真句子指称真,所有假句子指称假。这一点为丘奇、哥德尔等人的"弹弓论证"所证明。要避免这种后果,应当审查弗雷格的两个预设:限定摹状词是专名的观点和组合性原则。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消除了坍塌,但其理论存在基本缺陷。颜青山试图表明弗雷格误用了组合性原则并得出句子指称事态而非真值,但他的论证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宋春艳 《世界哲学》2023,(3):91-100
陌生人社会治理呼唤公正合理的制度设计,社会本体论的语用转向为制度伦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是通达心智最为便捷的通道,也是连接道义和规范的必然桥梁。制度性事实是依赖制度运行的人类基本社会活动,由于语言对制度与制度性事实建构的同构性,通过对制度性事实建构的“语言—心理—伦理”三维一体化审视,可以实现对制度建构过程的深度透析。制度创建者的言语行为背后蕴含的集体心理和伦理规约成为制度理性的重要来源,言语行为在成功执行中实现事实(外在世界的各种恰当条件)与价值(由集体意向性表征的独立于个体欲望的理由)的统一,保证了建构的合理性。由此,制度建构的语言、心理和伦理分析是三维一体的。  相似文献   

9.
以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图片判断和个别访谈任务,从本体区分和归因的角度,对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的元认知发展进行了探查。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言语行为和物理发音区分较早,但对于言语行为和生物发音的区分水平普遍较低;34、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遗传因素认知水平较低,5岁开始发展,6岁有显著提高;3~6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认知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言语想象不仅在大脑预处理机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还是目前脑机接口领域研究的热点。与正常言语产生过程相比,言语想象的理论模型、激活脑区、神经传导路径等均与其有较多相似之处。而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想象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时的脑神经机制与正常言语产生存在差异。鉴于人类言语系统的复杂性,言语想象的神经机制研究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研究可在言语想象质量评价工具及神经解码范式、脑控制回路、激活通路、言语障碍群体的言语想象机制、词语和句子想象的脑神经信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为有效提高脑机接口的识别率提供依据,为言语障碍群体的沟通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听力、阅读等方面的学习,学生们大多只是掌握了语言层面的东西,可是真正在生活中应用这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瓶颈,因为人们在交流中并非直截了当地,而是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就是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这个现象时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的交流,尤其是对英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文章试图就间接言语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医疗活动中言语行为特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医疗的人文关怀的提出,医疗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从现代医学的发展为医疗言语行为提供了大的语用背景、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及其演变延伸了言语行为的情感功能、语用环境的复合性凸现了言语行为的道德水准、医疗活动的风险特质决定了医疗言语行为的规范准确性等四个方面对这种特征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3.
选取352名幼儿教师,对与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相关的2套图片进行识别.旨在确定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的动作成分和动作单元,并以此为基础编制编码系统.结果表明:(1)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包括4个方面7个动作成分,即Ⅰ微笑和大笑的面部表情,Ⅱ舒展的身体姿势,Ⅲ头稍微后倾的头部动作,Ⅳ双手叉腰、高举和在胸前握拳的手臂动作;(2)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包括12个动作单元;(3)幼儿自豪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编码系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评幼儿自豪发展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包括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了解过程,包括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内容。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认知,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认知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认知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话语总是更容易偏离当前话题,而且内容比较冗余,这种现象就是偏题言语的老化。语用改变假设认为是老年人沟通目标的改变导致其偏题言语的增多,该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释在自传式话题上的偏题现象,但很难解释在不涉及沟通目标改变的任务上出现的偏题言语。抑制缺陷理论则认为老年人的偏题言语与其在抑制无关信息能力上的缺陷密切相关,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在一般话题上出现的偏题言语,但没有将抑制在偏题言语老化现象上的作用机制阐释得很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偏题言语的具体老化机制,以期为改善老年期的偏题言语现象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无关言语效应对成人阅读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很少有研究探讨儿童阅读中的无关言语效应。为了考察汉语初学者的阅读中是否存在无关言语效应,本研究使用眼动仪记录阅读过程,考察四种不同的背景音(有意义言语、无意义言语、白噪音、安静)对一年级小学生句子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安静条件相比,有意义言语条件下句子的总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更多,眼跳幅度更大;局部分析发现,有意义言语条件下,汉字的总注视时间更长,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在各种声音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儿童阅读中存在无关言语效应,而且有意义言语影响了词汇的晚期加工。  相似文献   

17.
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与手部运动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该文总结了两类手部运动(伴随言语发生的手势运动和抓握运动)与言语之间关系的行为和脑科学研究成果。发现:(1)伴随言语产生的意义手势可促进言语加工,特别是词汇的提取过程;(2)观察手的抓握运动影响言语产生时唇的运动和声音成分;(3)对词语的知觉影响抓握运动的早期计划阶段;(4)言语产生可增加手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作者由此认为,言语加工与手势间的联系不仅表现为神经通路的重叠和相互激活,而且可能在外显行为上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语言功能异常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典型症状之一。1957年,斯金纳从行为学角度提出"言语行为",认为人们获得表达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与学会走路、跳舞等行为的原理相同。2001年,海斯等人在斯金纳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新视角——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澄清了语言的推衍性实质,认为言语行为是将一个刺激与其他刺激建立关系框架的过程。研究表明基于RFT的多范例训练可以提升ASD患者的推衍关系反应水平,且推衍关系反应与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发展高相关。未来RFT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通过推衍关系反应训练修复ASD患者的语言和认知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9.
传统道义论伦理学认为说真话是人的尊严的关键,但没有作出说出真相与传达真相的区别。真相说出后会经过传达的过程,而传达的过程会反转句子的真值,到底说出的句子的真值还是传达到听众那里的真值才是伦理学关心的对象?似乎是后者,但如果是后者,将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结果?关键是,听者对说者的信任度可以有从零到一的分布,而且说者对听者的信任度也可以有所了解。这样,要传达真相,就与说出真相非常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他所著《维小纳小组——新实证主义的起源》一书的英译本(纽约,1953年)中的一小节(第30—41页)。在这节的前一部分中,作者阐述了“意义”和“无意义”的含义,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根据它的证实方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的可供证实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必须是有关经验事实的,或者是最后可以还原为经验内容的。克拉夫特认为,“原则上超经验的句子,就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意味着要掌握经验科学所达不到的那种知识,要掌握超越经验科学的那种知识”。因此,形而上学的句子(指哲学命题)都是无意义的假陈述。这样,他就把全部哲学、把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笔勾销了。此外,克拉夫特还否认数学和逻辑的客观基础,认为“它们只是规则罢了”。意义与无意义问题在维也纳学派内外曾经引起一场争论。之后,逻辑实证论者开始从语法分析过渡到语义分析,企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本节后一部分的意图就是如此。他从语义方面对语言进行符号分析,修正和发展了“意义”和“无意义”达两个概念,得出了如下结论:“意义是简单地由词汇和语言的——合乎逻辑的!——语法决定的”,“一个句子究竟有无意义依存于某一种语言在语义上和句法上所约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