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孔识别的认知模型与电生理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面孔识别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发展迅速,该文围绕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探讨模型中各认知单元的内涵、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面孔识别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另外,通过ERP研究结果,指出了Bruce-Young的面孔识别模型中的不足之处,由此提出了修正的面孔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2.
诱发电位 (EP) ,亦称事件相关电位 (ERP) ,是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的电生理指标。认知事件相关电位 P3 0 0 作为反映个体大脑认知功能的神经电生理的重要指标已经被许多有关研究所采纳。本研究从神经电生理的角度 ,一方面对认知事件相关电位 P3 0 0 与儿童的智力水平的关系进行测查 ,一方面对认知事件相关电位 P3 0 0 的年龄特点进行研究 ,以期了解和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电生理基础及其年龄特征。实验表明 :儿童智力水平与 P3 0 0 各成分潜伏期呈负相关 ,与反映认知功能的主要指标 P3 的负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P <0 .0 0 1 ) ,与 P3 0 0 各成分的振幅基本呈正相关 ,儿童不同智力水平之间 ,其反应认知功能的主要指标 P3 的潜伏期差异非常显著。儿童青少年 P3 0 0 的各潜伏期的发展总趋势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其中 ,P3 的潜伏期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P3 的振幅则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六个年龄组间 P3 0 0 各成分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P <0 .0 0 1 )。  相似文献   

3.
多语言包装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然而, 现有研究仅从消费者感知视角出发, 难以揭示多语言线索的复杂效应。本研究基于选择通达模型, 主要探讨(1)多语言包装策略导致消费者推断旅游商品是针对某类群体(即对比效应)还是广泛模糊的“国际市场” (即同化效应)的作用机制; (2)多语言包装策略对旅游商品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扩展旅游商品和包装语言的相关研究, 为旅游商品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范畴化是心理词典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该文综述了这一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和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文章对该研究领域的各种争论及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简要分析了范畴化现象的神经解剖学(脑结构基础及其功能)和神经生理学(事件相关电位的各种成分及其时间进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自2014年来, 研究者在视觉加工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历史效应——序列依赖效应(当前刺激加工向先前刺激方向偏移的吸引性加工偏差)。近期研究发现:该效应广泛存在于视觉加工的各个层面(既包括朝向、空间位置、数量等低级特征, 也包括身份、吸引力、美感等高级属性); 其来源极为复杂(包括感觉编码、高级皮层的反馈调节、工作记忆、决策模板、感知与决策的级联等), 反映出不同层次的过往加工痕迹向当前认知的投射。针对该效应的典型特征、影响因素、认知与神经机制, 已涌现大量研究, 同时也存在严重争论, 亟待研究者深入探讨和厘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动症 (MBD)儿童的智力、行为和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分析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但均数都低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和行为量表指数高于一般正常儿童,反映大脑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的N2、P3的潜伏期较之正常儿童组均延长,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研究发现对负性事件发生之前预先的心理准备, 即心理预期, 能有效降低负性事件发生后的情绪影响, 但预期过程本身却导致情绪相关神经环路的激活与主观焦虑体验。因此, 采用适应性认知调节方式克服预期过程本身的负面情绪效应, 以充分发挥事先预期的情绪调控优势, 成为情绪调节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 过度负性预期--对潜在负性事件不仅作负面心理预期同时以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应对该事件, 是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因此, 对焦虑症患者进行适应性认知方式的训练以消除其情绪化应对方式, 最终减弱该人群对未知事件的过度负面预期, 可能是焦虑障碍干预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综合行为学, 多导外周生理记录与神经成像手段以揭示认知方式与心理预期对负面情绪的交互调节效应; 旨在探求发挥心理预期情绪调节优势, 减弱其情绪代价的方法; 并为焦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品牌延伸心理机制是当代消费心理与品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前沿性课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品牌延伸心理机制着重探讨了情感与态度机制。本文在有关研究基础上,运用认知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法,从消费者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来认识品牌延伸心理机制,据此设计切实可行的品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不同个性特点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对54名大学生16PF测查的结果与事件相关电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人格因素的差异与事件相关电位有关,从而说明个性特点有其神经电生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句法加工是语言理解中的重要环节。句法加工的脑机制问题是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句法加工的脑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句法加工的早成分(LAN)和晚成分(P600/SPS),确立了一些句法加工的研究范式。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争论。该文将对句法加工的ERP研究的成果和问题分别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Neuromarketing is the field of studying neural signals to comprehend consumer behavior, which can help improve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he recent past,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neuromarketing by applying bibliometric analysis. However, most studies either had a myopic view or considered a few articles. As a result, existing literature fails to provide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neuromarketing. The present research addresses this lacuna us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383 research articles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from the Scopus database. The research covers the most influential authors, articles, top journals, most prominent countri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neuromarketing field. Next,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reveals major themes such as decision-making in consumers,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advertisement, non-invasive techniques in advertisement effectiveness, ERP and brand extension, brand and fMRI. Finally, analyzing the six thematic areas giv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urrent research.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research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by identifying the gaps in the present thematic areas.  相似文献   

12.
品牌依恋是消费心理学和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理论层面,它描述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在应用层面,品牌依恋可以反映营销方案对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受到营销管理者的密切关注。在广泛考察已有文献,特别是近10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品牌依恋的概念、测量方法、理论模型、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辨析等进行了梳理,也对国内品牌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最后,未来的品牌依恋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包括整合理论观点、提高外部效度和考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善因营销是一种传播企业社会责任, 提升品牌形象的策略。当企业与善因事件结合时, 消费者可以获得参与慈善的机会。归因理论、SOR理论、自我信号理论、平衡理论可用于解释善因营销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在善因营销中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因素, 从消费者角度深入研究善因营销的影响效果, 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去分析善因营销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厌腻感是指消费者对连续或过量消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效用感、享乐感或满意度下降, 负面感知逐步抑制正面感知的主观情绪体验。为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产生, 消费者会采取品牌转换、多样化寻求、控制消费周期等行为, 因此厌腻感已成为企业或店铺培养顾客忠诚的主要障碍。国外文献分别从厌腻感的生成过程、功能反应、知觉状态和属性感知等方面, 划分厌腻类型; 剖析了厌腻感生成的享乐适应、边际效用递减、认知失调以及最佳刺激水平等理论原理及机理; 探讨了生理厌腻感和心理厌腻感生成的诱发因素及影响效应; 验证了外部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了消费者缓解或防止厌腻感的主要策略及行为反应。最后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思路、特点和不足进行了评述, 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俊  邹泓 《心理科学》2012,35(2):376-383
目的:考察中学生消费价值观在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与消费决策风格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377名中学生完成了中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家庭理财教育方式问卷和中学生消费决策风格问卷。结果:父母积极的教育方式可通过树立合理的消费价值观来促进中学生形成理性的决策风格;父母消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通过树立不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助长中学生非理性的决策风格,另一方面通过减弱合理的消费价值观来减弱其合理的决策风格。结论:中学生消费价值观在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与消费决策风格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望海军 《心理学报》2012,44(6):830-840
现有关于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发现, 品牌信任和品牌情感是品牌忠诚的决定因素。尽管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认识忠诚的概念, 但是现有文献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来研究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发展过程。为了弥补现有营销文献中这一理论的不足, 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品牌情感和品牌信任同时影响品牌忠诚形成过程的动态研究。通过一个纵向情境模拟实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品牌信任对品牌忠诚的影响作用增强了, 而品牌情感的影响作用减弱了。并且, 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一致性体验会削弱这种效应。最后, 研究指出品牌情感和品牌信任对品牌忠诚共同的影响作用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期望、体验和回忆: 当消费者不能从体验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菁  蒋多 《心理学报》2009,41(8):745-752
人们对消费体验的期望、回忆与真实体验时常发生分离, 而且人们很少从真实体验中得到学习。本研究认为原因之一是期望、体验和回忆三者基于不同的输入信息, 以及三者特殊的交互关系。本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消费者期望、体验和回忆的理论框架, 系统阐述了消费者何时不能从体验中学习以及如何能促进学习, 然后在一个消费情景中通过3×2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三者的关系。实验比较了在“预期(无体验)”、“体验后即时评价”和“体验后延迟评价”三种评价方式下被试对两种品牌火腿肠的口味评价和偏好选择。结果发现: 消费者对口味体验的期望和回忆相似, 但两者都和真实体验发生分离。最后, 本研究还讨论了这一理论框架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应用、未来研究拓展等。  相似文献   

18.
Consumer well-being (CWB) refers to the extent to which a particular consumer good or service creates an overall perception of the quality-of-life impact of that product. W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posits that CWB related to a specific product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self-image congruence and brand-community belongingness. Self-image congruence is also hypothesized to influence CWB moderated by brand loyalty. Similarly, brand-community belongingness is hypothesized to influence CWB moderated by consumption recency. Our survey data of 27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porting on their coffee consumption showed the following: (1) CWB wa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brand loyalty and brand-community belongingness; (2) the effect of brand loyalty on CWB was moderated by self-image congruence, and (3) the effect of brand-community belongingness was moderated by consumption recency.  相似文献   

19.
Consumers with stigmatized identities may be especially attentive to organizational cues that signal to them whether or not they are welcomed and valued consumers. These stigmatized‐identity cues can become a part of a company's brand, influe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company and consumer loyalty, and allowing consumers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an organization's ideologies and attitudes toward multiple stigmatized groups. Consumers with stigmatized identities attend to stigmatized‐identity cues that signal inclusion (or exclusion) toward other stigmatized groups, resulting in stigmatized‐identity cue transfers, especially when similarity mindsets are activated, and among consumers who are high in stigma solidarity. Because identity is central in consumer behavior, stigmatized‐identity threat cues can at times result in anti‐consumption, including boycotts, allowing consumers and companies to engage in collective a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is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stigmatized‐identity cues on consumer behavior and discussing ways in which companies can better signal their inclusive attitudes and ideologies to attract consumers.  相似文献   

20.
牌至爱(brandlove)是Carroll和Ahuvia(2006)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对满意品牌产生的情感上的依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品牌管理实践者情感和关系营销的回应。文章对品牌至爱概念的定义和提出背景进行了回顾,指出品牌至爱的概念建立在品牌依恋、消费者—品牌关系和自我扩展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文章最后辨析了品牌至爱与品牌情感和品牌忠诚等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至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