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 《心理学报》2019,51(9):1007-1017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 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 本研究结合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 从群体脑水平上考察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行为结果显示, 相比无惩罚条件, 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 且惩罚力度越强, 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fNIRS的结果显示, 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 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 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综上, 脑间活动同步性可以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 研究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被试间相关分析是一种基于大脑活动的时间模式的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接收相同刺激时被试间脑区活动的一致性,探讨认知加工与脑区功能的关系。与传统的基于激活水平的数据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设置严格的实验条件,能更好地应用于自然情境下的脑成像研究。文章介绍了被试间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如何识别认知功能脑区及其可靠性,并结合其在自然情境脑成像以及特定研究领域的应用,阐明被试间相关在自然情境脑成像研究中的优势,以及该方法在多个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扩展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戴晓妍  胡谊  张亚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9):2078-2087
人际同步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言语特点、行为表现、生理指标以及神经生理活动在时间上出现重合的现象, 得益于近10年内技术上的突破, 研究者开始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人际同步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试图从该视角揭示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的互动模式和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近期研究主要关注非言语同步、生理同步、人际脑同步与同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它们各自对同盟的作用机制发展出了相应的理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同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人际同步性, 发展整合理论来回应同盟建立的内在机制, 并在临床应用上促进具有人际同步性的心理咨询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艳玮  李燕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00-1706
自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以来, 研究者就开始借助MRI等脑成像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和功能特点等之间的关系, 这为揭示行为发展与生理成熟之间的关系、儿童认知发展的神经活动规律、正常和障碍群体的独特大脑神经结构及活动特点等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对有关儿童青少年智力、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发育、大脑功能发育之间关系, 以及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可塑性等研究的介绍, 指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应重视采用纵向设计, 关注自然成熟和经验对正常或障碍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与脑发育关系的交互影响, 同时从练习和训练的角度对大脑可塑性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际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自己或他人情绪进行调节的社会加工过程,对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维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人际情绪调节社会互动的视角,首先探讨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概念;其次简要介绍了人际情绪调节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包括主观评价法,实验室法和动态评估法等;最后分别从沟通理论和过程理论两方面梳理了人际情绪调节的研究,并针对这两方面的理论取向,提出相应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包开亮  霍涌泉 《心理科学》2012,35(5):1272-1279
从认知神经科学面临的三个挑战--(1)神经科学是“还原” 的,不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2)认知神经科学无法真正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3)认知神经科学只能揭示出神经事件与认知活动或行为活动的相关性--入手来讨论其心理学理论价值,阐明认知神经科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主流趋势。同时指出,认知神经科学只是心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种,它能解决的问题也只限于特定的范围,对它要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真诚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 在工作互动中十分重要。不真诚不仅会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管理学者近年来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并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诚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基于自我的视角将真诚当作个体特征, 探讨个体真诚对其领导效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 真诚的本质内涵中包含着人际的取向。因此, 为了探讨真诚作为一种人际特征如何影响同事互动, 本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人际真诚的概念, 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人际互动中所展现的真诚可能在程度和性质上都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理论分析和澄清人际真诚如何作用于员工的同事互动, 并进一步揭示人际真诚怎样影响其团队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角色的角度关注,互动一直是社会学的传统之一,但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我们应该谨慎地思考角色理论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适宜性。电子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符号化特性,使得交往双方都以ID出场,这是网络人际互动与现实人际互动的最大区别。而现有的研究都理所当然地用角色理论来解释电子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并认为ID便是个体的虚拟身份,同时也是个体在网络中要扮演的角色,而事实上,电子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个体是去角色的。因此,我们应该在电子网络空间中人际互动本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地解释网络人际互动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9.
特质推理一直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它包括有意图的特质推理和自发特质推理。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研究者开始探讨二者的神经机制。fMRI研究表明,特质推理期间主要大脑活动定位于mPFC和TPJ这两个广泛脑区,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分别更多地激活mPFC与TPJ。ERP研究发现,P300是特质推理期间与不一致信息探测和解决过程相关的EEG成分,有意图和自发特质推理在时间进程上大多同步,却激活了不同脑区。总之,当前已积累了较多可信的脑成像证据,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讨特质推理的神经机制是未来较有前途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超扫描技术可同时记录多名被试在同一认知活动中的脑活动,并通过分析脑间活动同步及其与行为指标间的关系描述社会互动的群体脑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超扫描研究在合作与竞争、动作和行为同步、人际交流等领域的成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脑间活动同步可刻画社会互动中感觉运动、思维决策以及信息传递等三大层面上的互动情况,可能成为社会互动活动的神经标记,并阐述了超扫描技术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展望与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互动情境中有意识情绪感染的脑间神经同步问题。研究发现,脑间神经同步可能是有意识情绪感染在神经层面的指标。“发送者-接收者”模式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思考自我-他人重叠理论是否可作为有意识情绪感染脑间神经同步的心理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基于自然情境的“发送者-接收者”模式以及“自然讨论”模式来探究不同社会因素对有意识情绪感染及其脑间同步机制的影响;未来还应构建有意识情绪感染的多模态超扫描平台,以此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347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从多方面探讨了师生人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一方面师生人际行为有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学校级别差异,另一方面它受到教师信念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即不同年级的师生人际行为有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统计学特征、教师信念、学生特点等因素对师生人际行为的影响,对改善师生人际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有启发意义;另外,对师生人际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教师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张曼  刘欢欢 《心理科学》2018,(2):378-383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交流中的人际神经同步机制,并将人际神经同步作为研究社会交流的一个神经指标,这对于揭示社会交流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理论和镜像神经系统的角度,分析社会交流中神经同步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这两套机制是否因交流目的、对象、形式或内容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脑区表现出神经同步,进而引发了不同认知机制的争议;以及这两套机制各自或协同工作适用的情景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超扫描指同时记录多个被试脑活动, 以探索其社会互动脑机制的研究手段。从博弈论视角, 可区分超扫描任务中的冲突、合作与协作三类任务, 分离已有研究中未严格界定的“协作”与“合作”概念, 为超扫描研究的多人互动范式建立新模型。任务所包含协作因素的多少, 与任务是否涉及心理理论功能是影响个体脑间活动同步现象的重要条件。未来研究可结合进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 进一步探索合作与协作行为的差异及规范形成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采用“换位体验”的社会互动范式,结合自陈报告法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的内隐态度研究范式,通过2个实验比较了面对不同程度的人际伤害,自发性观点采择和语言劝说这两种不同的人际伤害消解方式分别对外显和内隐宽恕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面对何种程度的人际伤害,(1)与自发性观点采择相比,语言劝说可以有效的促进外显宽恕;(2)自发性观点采择可以有效减少负面内隐态度,促进内隐宽恕,而语言劝说会提高负面内隐态度,阻碍内隐宽恕。该研究结果说明不同人际伤害消解方式对内隐和外显宽恕的影响是不同的,同时也证明了观点采择可以在人际互动中自发产生,并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We integrate exercise physiology tenets with self-regulation theory to explain how physical activity diminishes the effects of supervisor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We posit that individuals can help prevent self-regulation depletion from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when they engage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Study 1, we manipulat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in a laboratory setting, and in Study 2, utilizing a two-week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we examined how employees reacted differently to daily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general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engagemen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both acute and chronic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attenuate the effects of supervisor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episodes on self-regulation depletion, which subsequently reduces social undermining directed toward the supervisor. Ou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interpersonal injustice and for organization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师生交互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自主动机和学业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使用师生交互问卷、自主动机问卷、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563名大学生开展调研。结果发现: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交互既可以直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也可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影响学习投入,还可依次通过自主动机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学习投入,而消极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师生交互能激发大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动机,让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其学习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8.
Students often hear their peers use biased language regarding race, religion, sexual orientation, or disability status in the school setting. Prior research has indicated that biased language is related to school climate, and specifically to school-bas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ers and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among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being the target of or hearing biased languag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N = 501; 46.5% White, 21.8% Hispanic, 13% African American, and 15% Multi-Racial; 48.7% female) reported on how much they were targeted or heard biased language related to race/religi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disability status. Students also reported o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eers and teachers. Using a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with the overall sample, a negative un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from being the target of or hearing biased language and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was identified. Separate models for boys and girls identified unique patterns. For boys, biased-language exposure predicted more negative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whereas for girls, biased-language exposure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school-based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include addressing language use and building positive student-student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