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公平规范执行代指人们自愿损耗利益来惩罚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意愿和行为, 被视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及维持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知觉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身份上的价值与情绪, 直接影响着群际互动中人们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基于多种资产分配任务, 国内外学者发现公平规范执行中群体偏见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人们有时更愿意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为内群体偏爱现象(the in-group favoritism, IGF), 有时又更愿意拒绝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出黑羊效应(the black sheep effect, BSE)。当前, 纯粹偏好理论和规范聚焦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上述两种相悖的现象。未来研究应侧重从多种视角揭示公平规范执行偏见的边界条件, 比较多种线索操纵所致偏见的差异性, 促进两种理论的融合与补充, 并增强其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益文  张振  张蔚  黄亮  郭丰波  原胜 《心理学报》2014,46(12):1850-1859
群际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的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参与群际互动时, 互动对象的群体身份会影响其心理加工和行为决策。但目前关于群体身份如何影响公平加工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群体身份对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中反应者公平关注的影响, 15名健康成人作为反应者与组内和组外提议者进行UG博弈, 提议包括极端不公平、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提议三种。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发现, 组外互动时公平提议和中等不公平提议比极端不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AN1, 组内互动时不同提议诱发的AN1无显著差异。来自组内成员的中等和极端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引起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FN), 但来自组外成员的不同提议则没有导致MFN波幅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在群体互动情境下, 互动成员的群体身份能够影响个体的早期注意资源分配和公平关注加工。  相似文献   

3.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虽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群际偏爱的现象,但是社会认同理论是能够同时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对群际偏爱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8,(3):713-719
最简群体范式作为研究群际关系的有效工具,受到社会心理学家广泛重视。除经典任务程序、随机分配程序外,新近发展出想象程序、记忆程序、自我卷入、计算机模拟群体互动模式等分类操作。最简群体范式具有随机性、完全匿名性和无关自我功利性等特点,可以从群体推断自我、自我推断群体及社会认同整合三个视角解释其心理机制。目前,最简群体范式在社会认知加工、社会心理偏好、社会互动行为及神经生理反应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作为一种群际元知觉,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效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际关系。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相对于刻板印象,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更加复杂, 激活的元刻板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元刻板印象作用于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元刻板印象改善群际关系的策略, 开展针对于我国不同群体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峰  张国礼 《心理科学》2014,37(2):454-459
想象群际接触的基本思想指,在心理上想象一个积极的群际接触会创设一个心理接触的脚本,激发与外群体成员成功互动的观念,积极互动观念也就伴随产生对外群体的积极情感,导致对外群体的积极感知,增强和外群体进一步接触的意愿。想象群际接触的实验操纵比较简单,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采用指导语的方式,但是想象群际接触的效应受群体地位、内群体认同状况等变量的调节。在未来的研究中, 需要注意提高研究的效度,加强机制、直接行为效应的研究,想象群际接触理论为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特点和具体群体及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对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的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效度;对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究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9.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群际情绪理论认为, 群际情绪是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 群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时,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群际情绪借用社会认同方法, 采用集体自我的概念作为其理论的源点, 认知评价、情绪、行为倾向是群际理论的三件套; 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群内、群际态度和行为。新近的研究也为群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群际情绪理论为消解偏见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以回族儿童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两个研究分别考察了回族儿童族群偏爱态度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1借鉴经典的学前儿童种族族态度测验法,发现儿童在4岁时开始具有民族类别意识,并产生内群(回族)偏爱态度;研究2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范式以及自我报告法,发现无论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儿童均表现出强劲的内群(外群体为汉族)偏爱态度,并且内隐偏爱态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外显态度随年龄增长趋于稳定。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The self-as-evaluative base (SEB) hypothesis proposes that self-evaluation extends automatically via an amotivated consistency process to affect evaluation of novel in-groups. Four minimal group studies support SEB. Personal trait self-esteem (PSE) predicted increased favoritism toward a novel in-group that, objectively, was equivalent to the out-group (Study 1). This association was independent of information-processing effects (Study 1), collective self-esteem,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RWA), and narcissism (Studies 2 and 3). A self-affirmation manipulation attenu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group favoritism and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associated with motivated social identity concerns (RWA) but did not alter the PSE effect (Study 3). Finall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E and in-group favoritism remained positive even when the in-group was objectively less favorable than the out-group (Study 4).  相似文献   

14.
15.
以往关于内群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t 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 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群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群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群及外群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群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群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向玲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3,36(3):702-705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而提取农村群体的积极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有内隐偏爱,对内群体却不存在内隐偏爱。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standardized measures of prejudice reveal high levels of ethnocentric bias in the preschool years, it may reflect in-group favoritism or out-group prejudice. A measure that partially decouples the two attitudes was given to White children between 4 and 7 years of age to examine the reciprocal relation between and the acquisition and correlates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attitudes. The two attitudes were reciprocally correlated in 1 sample from a racially homogeneous school but not in a 2nd sample from a mixed-race school. In-group favoritism did not appear until 5 years of age but then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it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developing social cognitions. Out-group prejudice was weaker, but its targets suffer from comparison with the high favoritism accorded in-group members.  相似文献   

18.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 《心理学报》2019,51(9):1007-1017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 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 本研究结合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 从群体脑水平上考察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行为结果显示, 相比无惩罚条件, 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 且惩罚力度越强, 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fNIRS的结果显示, 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 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 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综上, 脑间活动同步性可以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 研究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社会阶层代表了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对自己所处社会等级的感知。社会阶层因其概念的独特性、功能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和结论的系统性, 成为了心理学中的前沿热点领域, 目前主要有劳动、健康心理、社会文化、等级和社会认知五种研究视角。基于现有视角对社会阶层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 围绕着不同阶层感知公平的差异、社会公平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作用以及低阶层感知不公平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辨析、理论整合、加强应用研究等角度来推进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