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性别及控制感对中国大学生信任行为的影响,探讨造成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实验采用经典的信念游戏范式及其变式,通过改变决定者与分配者的决策顺序操作被试的控制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控制感条件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个体控制感水平后,信任行为的性别差异则消失,性别和控制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该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控制感是影响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交友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并结合行为以探讨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⑴网络交友文本信息的可信度评价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但偏离不确定的程度较小,差异存在于看到具体信息和产生具体互动之前。⑵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几率选择合作或者做出互动行为,但并不是建立在信任他人的基础上,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是两个分离的概念。结合以上两点对单独使用信任心理或信任行为进行研究所得到的不一致结论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初次合作式行为具有预测性的整合模型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利用信任游戏考察242位小学3~6年级儿童在经济活动中信任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在游戏中,儿童信任的年级差异显著,三年级儿童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五六年级儿童信任水平逐渐增高;(2)在代表群体做出决策的情境下,儿童表现出比个体情境下更高的信任水平;(3)经济活动中儿童的信任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信任水平要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4.
许科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7,30(5):1193-1195
信任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一直是信任研究中争论的焦点。在对理性信任观和非理性信任观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在"有限理性"和"心智成本"的框架下,提出了信任的有限理性观点,对信任的理性观和非理性观点做一整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性别及控制感对中国大学生信任行为的影响,探讨造成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实验采用经典的信念游戏范式及其变式,通过改变决定者与分配者的决策顺序操作被试的控制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控制感条件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个体控制感水平后,信任行为的性别差异则消失,性别和控制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该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控制感是影响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旭凯  尹航  李鹏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8):1438-1449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催产素对人类社会决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以往研究者采用多种实验范式用于探讨催产素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合作与保护行为、道德行为、信任行为和慷慨行为。研究者已提出三种关于催产素的可能的作用机制用来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三种理论各有侧重。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鼻喷催产素和受体基因多态性等生理机制、并考虑催产素影响社会决策行为的性别差异、建立更完善并可供检验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池丽萍 《心理学报》2013,45(3):336-344
以往研究指出, 信任有其家庭根源。以116个家庭中的子女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考察在家庭中, 父母信任水平是否相似,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采用投资博弈问卷分别测量了子女和父母的信任水平, 并以送出数量和估计返还数量作为信任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1)子女和父母在投资博弈中均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信任, 且父母的信任表现出相似性; (2)在估计返还数量上, 信任表现出代际传递, 且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不能预测女孩的信任水平, 能预测男孩信任水平;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呈J型曲线, 母亲与男孩的信任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任和创造力都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的研究者主要在团体情景中,围绕信任如何影响创造力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总体上看,当前学术界存在信任对创造力影响的激发、抑制和倒U三种假设。激发假设代表信任对创造力存在普遍的积极促进作用;抑制假设则意味信任对创造力存在消极抑制作用;而倒U假设表明信任在冲突等其它变量的影响下可能对创造力产生"甜点效应"。3种假设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该领域研究还应沿着妥善选择测量方法,厘清信任对创造力的影响,深化信任对创造力影响的机制问题等研究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研究均认为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信任是一种差序格局的模式。本文将人际信任具体区分为亲缘信任、熟人信任和外人信任,指出信任水平从亲缘、熟人到外人依次降低,并且宗教信仰对不同的人际信任类型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对2007年居民文化生活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无论哪一种宗教信仰归属都不会显著增强亲缘信任和熟人信任的水平,比如佛教徒、道教徒的亲缘信任、熟人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无信仰者;但是宗教信仰可以显著增强普遍的外人信任,比如佛、道教和基督宗教都能显著提高外人信任;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和宗教活动参与频率也能够提高信任水平。另外,基督宗教比佛、道教具有更高的教内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有追求规则、秩序的本能,有秩序的环境是否能提高人们的信任水平呢?本文的具身性研究思路将社会学中抽象的“秩序”具体化为任务操作,以197名大学生为被试,将其分为三组分别完成秩序程度不同的连线任务,然后通过投资博弈任务测量被试信任水平。结果显示,(1)秩序线索影响信任水平,强秩序线索能提高个体信任水平;(2)秩序线索对信任的影响因个体性别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秩序线索的差异只影响女性信任水平;不同秩序条件下的男性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徐展  闫丹 《心理科学》2015,(2):496-499
颜色偏好是人在心理上所喜爱或偏好的颜色,性别是影响颜色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区分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结合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评述对抽象颜色和具体物色的偏好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具体比较了打猎者-采摘者理论、视锥-对立对比成分理论、性别图式理论以及生态效价理论等,并且讨论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内容和理论解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未来研究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深入探索颜色偏好性别差异的机制,期望整合得到解释力更强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 人们的信任水平可能会发生改变。本文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 对采用Rotter “人际信任量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53篇研究报告进行了元分析, 这些文献涉及24233名大学生, 调查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9年。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这11年间显著降低, 相比1998年, 2009年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下降了1.19个标准差; (2)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人际信任水平在11年间均显著下降, 其变化趋势和人际信任水平本身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下降趋势呈边缘显著, 而城市生源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但人际信任得分本身不存在生源地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试图证明,经济类专业学习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研究者测量了某财经类重点高校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和大三共290名本科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现专业类型和年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大一的经济类学生和非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大三的经济类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却显著低于非经济类专业.这说明经济类专业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学生人际信任水平下降的原因,可能的机制是,学习经济学会使个体逐渐接受和认同“理性人假设”所包含的人性观点,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私和功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组织内信任的维持与修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组织内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沟通, 增强组织凝聚力, 提高工作效率; 而信任违背与不信任则会给组织造成巨大的经济、情感和社会成本消耗。因此, 信任破坏后的修复就变得十分重要, 也逐渐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组织内信任是一个多水平的结构, 它的建立与维护受到个体、人际、组织等不同水平的多种变量的影响。信任违背后的修复策略有很多种, 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因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明确组织内信任的概念, 完善研究工具以及进一步探讨更多影响信任修复效果的相关因素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以296名广西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人际信任量表》(IT)为研究工具,考察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性,普遍信任度的高低依次为大四>大二>大一>大三;来自农村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度高于城市大学生;独生子女特殊信任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普遍信任度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有其家庭根源。本研究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测量子女及其父母的信任水平,考察他们的信任水平的特点及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男生的信任水平稍高于女生,父亲的信任水平高于母亲;(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都不能预测女生的信任水平;但父亲信任水平能线性预测其儿子的信任;母亲与儿子的信任水平则呈倒U型曲线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并揭示了父母角色及子女性别在信任代际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信任在家庭内的传递过程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际信任渗透在社会交互的各个方面, 是促进和维持合作的重要基石。以往研究者借助信任博弈范式, 主要探讨了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生物基础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近年来, 研究者开始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的数据分析中, 深入挖掘人际信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将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结合, 加深对信任行为背后脑机制的理解。目前将计算模型应用于信任博弈范式中的研究主要针对“信任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科学问题, 未来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模型方法, 结合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应用于精神疾病人群中, 以深入理解正常和异常信任形成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马华维  姚琦 《心理学报》2012,44(6):818-829
组织信任已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议题, 虽然研究者开发了多种信任测量工具, 但多数信任测量工具与当前主导的组织信任定义不一致, 缺乏针对意愿的信任测量, 更没有研究探讨不同形态信任之间的关系及相应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本研究以上级信任为切入点, 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研究1将信任视为一种行动意愿, 基于信任行为理论框架和开放性问卷结果, 开发了包含6个题目、“依赖”和“表露”两个维度的《企业员工对直接上级信任问卷》。研究2以553名企业员工为被试, 通过潜变量路径分析考察了不同形态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信任(意愿)受认知和情绪因素的共同影响; 可信度在信任基础和信任(意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信任(意愿)在可信度和工作满意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作为意愿的信任, 相对于信任基础(认知和情感信任)和可信度, 与信任结果变量(工作满意)关系最近, 能更直接、有效地测量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璇  伍麟 《心理科学》2013,36(6):1333-1338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研究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即失去信任比得到信任容易。十余年来,不同研究者从信息类型、灾害类型以及先前态度等方面对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展开了继续探索,认为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是有条件的。另有一部分研究者直接从信任的结构对“不对称性原则”进行了反驳,认为信任应该包括社会信任和信心,社会信任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是对称的;信心基于客观的行为标准,是不对称的。信任研究应该针对社会信任这一维度。之所以会出现“不对称”或“对称”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信任结构的不一致。前者将信任看成是一维的,而后者认为信任是二维的。这就推动了信任的理论结构探索和启发式研究。通过对信任机制的研究,风险管理者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制定相应的提高公众信任的措施,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提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0.
瑞文推理测验上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文推理测验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与较早期的研究结果不同, 较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在瑞文推理测验上存在性别差异, 且性别差异具有发展性。当前可以解释该性别差异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污染观, 即认为瑞文推理测验中发现的性别差异实质上是由于测验中其他成分的“污染”所致, 而在它所主要代表的g因素的发展中并不存在性别差异; 其二, 较新的研究提示, “污染”可能存在, 但在g因素上仍然具有性别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研究者由此提出了智力性别差异的发展理论。本文主要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角度回顾了有关瑞文推理测验性别差异的研究, 综述并分析了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