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跨期选择是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随着对单时点结果跨期选择心理过程的认识日趋一致,研究者开始加强对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多时点跨期选择研究,尤其是近来出现的一些理论,包括:序列模型(sequences model)、基于理由(reason-based)的理论、突显性解释(salience account)和权衡模型(trade off model),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开展的一些方向:包括比较和融合不同的理论、拓展研究的领域和应用眼动追踪技术进行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组织与个人面临的许多决策, 既无纯粹获益, 也无纯粹损失, 往往需要同时对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加以权衡, 这类损益兼具的决策称为混合跨期决策。过往研究通常沿用纯粹获益或损失跨期决策的理论框架, 缺乏与混合跨期决策相匹配的理论建构和决策过程探索。基于此, 本研究从趋近-回避动机理论出发, 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研究1拟探讨混合跨期决策中动机冲突特点, 及其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2则计划分别操纵影响动机冲突程度的内源性因素(得失金额的相对差异程度)和外源性因素(资源有限程度), 试图揭示动机冲突程度与混合跨期决策之间的因果链条。研究3拟采用鼠标追踪技术, 基于决策过程指标进一步探索动机冲突影响混合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我们预期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动机冲突视角揭示并建构混合跨期决策的作用机制, 同时也将为涉及混合跨期情境的企业管理和个体消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跨期决策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按其所指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成基于选项的和基于维度的两类决策模型。前者认为各跨期选项被独立赋予一个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最大的选项被选择;而后者则认为选项是基于维度被比较的,比较中占优势的选项被选择。本文从行为结果、过程数据和对基于选项模型基本假设的质疑等角度综述了近来支持基于维度模型的证据;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应用认知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技术对两类模型进行过程研究、在基于维度模型的指导下进行f MRI研究,以及加强损失领域的跨期决策研究以完善跨期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6.
跨期决策的研究表明,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跨期决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单维占优模型的角度, 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实验1通过诱发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 发现积极情绪下被试的时间折扣率更低, 有更强的选择延迟选项的倾向。实验2运用“模拟天平任务”测量了跨期决策时的维度间差异比较, 检验单维占优模型对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解释性。结果发现, 维度间差异比较在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实验3a和实验3b分别运用时间和金钱启动策略操纵维度间差异比较过程, 再次验证单维占优模型的解释作用。 结果发现,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效应随着时间和金钱的启动而消失, 进一步支持了维度间差异比较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决策过程的角度, 揭示了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为单维占优模型对跨期决策行为的解释性增加了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7.
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在眼前与未来的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主流跨期选择理论认为, 跨期选择是把未来价值折扣到现在, 根据折扣后的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单维占优模型则认为决策者把“结果”维度上的差异和“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维度间差异比较), 然后根据差异更大的维度(即占优势的维度)进行决策。跨期选择众理论之争无果的原因之一或是研究者未能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 本研究采用过程检验而非结果拟合的方法, 首创了“直观模拟天平”任务, 对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大小进行测量, 从而为验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实验1A证明了维度间差异大小中介了选择结果, 被试认为“结果”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长、结果大的选项; 反之, 被试认为“延迟”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结果”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短、结果小的选项。实验1B证明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是在选择时实时(而不是在选择后)进行的。实验1C通过调整实验程序消减了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证明维度间差异比较可以解释众多的跨期选择异象。通过4个实验, 本研究揭示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构成了跨期选择的重要(尽管可能不是唯一)决策过程, 为支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过程验证证据。  相似文献   

8.
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期选择是指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结果做出权衡的决策过程。由于大部分跨期选择的情景都处于某种风险之中, 把风险变量纳入跨期选择的研究中则至为关键。针对以往研究在研究范围、理论构建、现实意义等诸方面的不足, 本研究拟采用实验室实验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 深入揭示高、中、低三种概率水平下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特征, 探索其发生的机制、各类经典效应的大小。在此基础上, 根据全国不同地区的大样本调查结果, 了解各地区风险条件下跨期选择的差异及其与本地宏观经济指标(如,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关联, 进而探讨研究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期望对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做出系统、全面的科学探索, 并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蕾  李爱梅  张磊  李纾  梁竹苑 《心理学报》2019,51(3):337-352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 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 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 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 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 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 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跨期选择的性质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期选择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的权衡与决策。大量研究证明, 跨期选择中人们存在普遍的时间折扣倾向, 即将未来的价值折扣后与当前价值进行权衡。跨期选择研究不仅与人类心智的起源与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密切相关, 也关系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等现实问题。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大规模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 深入探索跨期选择的本质。一方面, 采用实验室研究法探讨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 以探索:(1) 跨期选择的效价及其与价值数量、延迟时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心理机制; (2) 跨期选择中是否存在领域特异性及其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通过全国范围的调查, 从而:(1) 建立中国城镇居民时间折扣率的常模; (2) 测量不同类型人群的时间折扣率, 以探讨跨期选择的性质与内涵。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学界对跨期选择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12.
Behavioral conditions such as compound invariance for risky choice and constant decreasing relative impatience for intertemporal choice have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lying decision model. They imply a multiplicative separability of outcomes and either probability or time. Hence the underlying model must be prospect theory or discounted utility on the domain of prospects with one nonzero outcome. We indicate implications for richer domains with multiple outcomes, and with both risk and time involved.  相似文献   

13.
Two choice tasks known to produce framing effects in individual decisions were used to test group sensitivity to framing, relative to that of individuals,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rior, individual consideration of a decision on group choice. Written post-decision reasons and pre-decision group discussions 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process explanations of choices made by preexisting, naturalistic groups. For a risky choice problem, a similar framing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groups and individuals. For an intertemporal choice task where consumption was either delayed or accelerated, naïve groups (whose members had not preconsidered the decision) showed a framing effect, less discounting in the delay frame, opposite to that observed in individuals. Predecided groups showed a non-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other, expected direction. In all cases, process measures better explained variability in choices across conditions than frame alone. Implications for group decision research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committee decisions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4.
Neuroeconomics is a rapidly expanding field at the interfaces of the human sciences.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is field results in several challenges when attempts are made to solve puzzling questions in human decision making, such as why and how people discount future gains. We argue that an empirical approach based on dynamic systems theory (DST) could inspire and advance the neuroeconomic investigation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three ways: by enriching the mental model, by extending the empirical tool set, and by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 The present article addresses the challenges neuroeconomics faces by focusing on intertemporal choice.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ST and related research, a DST-based conceptual model of decision making is developed and linked to underlying neural principles. On this basis, we outline the application of DST-informed empirical strategies to intertemporal choice. Finally, we discuss the general consequences of and possible objections to the proposed approach to research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and the field of neuroeconomics.  相似文献   

15.
主流跨期决策模型认为, 跨期决策存在一个时间折扣过程。时间折扣是指人们会根据将来获益或损失的延迟时间对其效用进行折扣, 折扣后的效用小于原来的效用, 而负折扣现象违背了时间折扣过程。负折扣现象出现在金钱、非金钱的获益与损失领域, 其可能的解释机制为预期情绪。目前关于负折扣现象的研究, 较少验证其影响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眼动追踪和fMRI技术探讨其机制, 并丰富对负折扣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6.
Similarity models of intertemporal choice are heuristics that choose based on similarity judgments of the reward amounts and time delays. Yet, we do not know how these judgments are made. Here, we use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 to assess what factors predict similarity judgments and whether decision trees capture the judgment outcomes and process. We find that combining small and large values into numerical differences and ratios and arranging them in tree-like structures can predict both similarity judgments and response tim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e can use machine learning to not only model decision outcomes but also model how decisions are made. Revealing how people make these important judgments may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to help them make better deci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