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05,(4):1-1
(一)无刀兵劫。世上刀兵大劫,皆由人心好杀所致。人人戒杀放生,则人人全其慈悲爱物之心,而刀兵劫运亦自消灭于无形,此转移世运之绝大运动也,深望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农工家注意于此,力为提倡,必有绝大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 "放生可以长寿、健康、少病",在普陀山工作的我,陪客人时常可听到这样一些"善举"者之说。放生何以得长寿呢?"因吃荤的人有杀孽,戒杀最好的方法是吃素,断绝一切肉食。但若未能做到完全吃素,平时就要多些放生,以积功德;而天地万物众生,皆有灵性,皆知趋吉避凶,今朝放生,物类皆知感恩图报"!"慈悲"者如此说。原来,善举者的长寿、健康是寄希望于众生的知恩回报上。信否?见仁见智。但也有一些人的放生"善举"是因为宠物失宠,他们把猫狗载到遥远的地方弃之不理;将鸟雀放生野外,将金鱼、巴西龟等撒落到景区的小溪或城市中的景观鱼池内。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4)
<正>佛教教义以缘起论为根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不二,依正不二,悟入诸法实相者必然生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好生恶死为一切众生之所同,放生护生则为佛教必有之义。佛教修行以戒定慧三学为中心,主张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至解脱。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即是为了修行者减损恶业、杜绝非缘及僧团的和谐,而在戒律中以戒杀为首。随着佛教的发展深入民间,由慈悲、戒杀而衍生出素食、放生、护生等一系列行为、仪轨和习俗,成为  相似文献   

4.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5.
《法音》2005,(4)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爱惜生命、救苦救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放生,就是看到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卖、被杀,发慈悲心予以赎买、解救、释放的行为。放生为的是救生。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和环境生态知识,盲目放生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显然与我们放生的目标相背离,不仅不能救生,反而是害生了。放生一事看似简单,其道理非常深奥,非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无法明白,非真正具足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人无法提倡。印光大师在《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中说:“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9)
正所谓放生,是把将被宰杀或面临死亡痛苦的动物救出,然后放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放生本身是正确的,使之得到解脱。经典中也谈到佛陀在因地修行"刮肉喂鹰"的事迹。如此舍身放生,感天动地。一、古代放生与现代放生之乱象放生活动古已有之。狭义单指人命,广义指一切生命。西周以前,祭神是要杀一批人来祭祀,西周时开始以陶俑代替,这就是对人的放生。西周时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佛教医院诊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平 《法音》2003,(5):30-32
民国时期上海佛教界创办了一些医院和诊所,将医学与佛学结合于弘法活动中,以佛法医治人心之痛苦,以医术治疗人身之疾苦,使人们获得身心俱治的效果。佛门的慈悲精神在此得到了最完满的体现。兹介绍如下:佛化医院佛化医院1936年10月由陈其昌发起创立,得到印光、圆瑛、聂云台、屈映光、李貌丹、江易园等人的赞助,并集资购下霞飞路金神父路(今淮海中路瑞金一路)口采善堂旧址为佛化医院院址。陈其昌曾任中国肺病医院院长多年,于1935年秋创办观音救苦会,发行《大生报》,劝人戒杀放生、持斋念佛,向化者颇众。又发行观音救苦丹,相传能治百病。佛化医…  相似文献   

9.
“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也流传于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徒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及痛苦。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佛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佛言:善男子菩,萨有四璎珞庄严:一者戒璎珞庄严二,者三昧璎珞庄严三,者智慧璎珞庄严四,者陀罗尼璎珞庄严。戒璎珞庄严有一种:谓于众生无有害心菩,萨若无恶害之心一,  相似文献   

12.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正是因为人类的贪婪,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残杀了它们的躯体,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坏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指出:肉…  相似文献   

13.
一当您有缘走进道教全真派丛林宫观与道众一道用餐时,一定看不到一点荤菜,他们长年如此。这便是道教全真派道教徒的主要饮食习俗——食素。道教徒食素,其缘由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道教《积功归根五戒》中第一戒为不得杀生,第二戒是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蠕动之类,皆不得杀之伤之。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蜒蚰,咸知避死。因此,应戒杀。戒荤则是戒杀之延伸。食素除上述缘由外,还因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教徒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因为道教徒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从…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4)
<正>放生,是从佛教戒杀衍生的佛教传统信仰活动之一,彰显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和大慈大悲的情怀,进而成为佛教护生的一种修行方式,历来备受社会尊重与赞扬。《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相似文献   

15.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6):146-154
印度乃一语文极端复杂之国家,佛于彼土行化,信众日增,地域渐广,因语文之复杂,则传习理解,难期一致。故后来分部之众,与语文繁杂,应相关联。小乘分部原因,现存异说甚多。佛灭后大事,无过于结集,百余年之大事,则第二次结集也。第一结集,意在经纬佛教,令法久住。二次则因争论后集会,故分裂事必出于二次结集,南传固有明文,北传亦谓因争五事而集。南北说似相去甚远,实皆说佛灭后第二结集,僧众因争律而分裂也。再析其异,二次结集,南传设十非法,北传议五事,此不同者一。南传云会众七百,主其事者东西两方八上座,北传云三比丘、四众,此不同者二。于此异点,能得其解,部裂之真,即可灼见。今试由语文求其说,则知南北所传,实指一事,皆由对律解释不同而启分裂之端也。  相似文献   

16.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17.
道经中的《大道延观碑》曰 :“其教以无为清静为宗 ,真常慈俭为宝 ,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 ,以仁为心。”修道之人最讲慈悲二字 ,《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又云 :“慈悲之力 ,最为广大。”道经中也常说 :千善万善 ,不戒杀生不为真善。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做到食素 ,才能做到不害生、不伤生、不杀生 ,才能培养起我们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在大自然中 ,多数食肉类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猛 ,如狼、狮、虎、豹。而以食素为主的羊、兔、马、鹿性格则相对比较温顺。据说有科学家做过一个试验 ,即用不同食物喂养鸽子。研究者将鸽子分成…  相似文献   

18.
放生小记     
1997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三),天高气朗,万里无云。下午两点三十分,二十余名居士一同来到天津市红桥区北菜园子牙河边放生,1670·00元的大鲤鱼、泥鳅鱼、鲫鱼、一只青蛙分别放在五个水桶,一个大盆和两个注塑的方盒子里。子牙河边,居士们看到鱼即将放到河里都非常高兴,在齐居士的带领下,齐声诵念仟悔文三遍,“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嗅痴,由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仟悔,替众生忏侮”;接着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惜三遍;往生咒三遍。接着大家高声齐诵阿弥陀佛圣号,在佛号声中所有的鱼被居士们慈悲地一条条放到河里,得救…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20.
“舍利”一辞源自梵语,为“遗骨”之义。从严谨的角度来看,舍利为佛陀或高僧大德之遗骨;但是引申而论,则为其大智慧、大慈悲的延续。换言之,举凡佛陀所说之法、庄严殊胜之道场,皆可谓之为舍利。因此佛指这次跨海来台,整个过程便堪称为一种无形的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