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道德判断的条件句推理的非认知主义解释面临弗雷格–吉奇问题的挑战。我们考察了经典的表达主义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共同基本策略是把非断定语境中的规范性陈述,转化成断定语境中的非规范性陈述,从而给出统一处理信念和态度/欲求的语义学。相比起来,近年兴起的混合表达主义,主张规范性语句是信念成分和表达成分的混合,是更有希望的解决方案。论文比较了道德假言推理、法律规范推理以及实践推理之间的差异,试图通过对信念和欲求、意图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对规范性语句的不同推理类型给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宽容的要义在于包容道德生活中的他者,即包容持有不同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判断或具有不同道德行为表现的个人或群体。道德宽容的客观前提是人类道德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分歧。道德宽容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为它既不是道德武断,也不是道德纵容。道德宽容的限度是勿纵恶或勿跨越善的边界。伦理相对主义是道德宽容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欲望和信念的适应性方向的理论源于休谟对心灵状态的基础性划分,是当代哲学关于实践理性讨论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两种适应性方向之差别的说明,可以分为描述性解释和规范性解释。本文试图表明,规范性解释必然是诉诸问题的,描述性解释虽然有可能成功,但现有的主流理论都隐含地使用了一种诉诸态度的错误方式。在戴维森的认知主义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维勒曼的双层模型,我们可以为描述性解释开拓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孙岩  王坚 《道德与文明》2024,(2):145-155
国际援助作为全球减贫计划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规范性和有效性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信服。然而,迪顿通过强有力的数据对之提出的质疑极大地动摇了人们对国际援助的基本信念,暴露出其规范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冲突及该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为了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源,特姆金一方面从规范性阐释出发,深刻揭示了人们应该对全球贫困者负有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从有效性困境出发,通过对个人与集体在理性与道德之间普遍冲突的揭示,进一步解释和支撑了迪顿关于“援助悖论”的反直觉结论。然而,特姆金对困境的解释仅是分析了规范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的原因,并未谈及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思路。事实上,特姆金和迪顿之所以在“援助悖论”的困境中持观望态度,是因为他们对“善”与“好”之间观念和范围的认识含混不清。认识到这一点便能够在有效性和规范性之间实现矛盾的调和,从而进一步驱使我们对国际援助的本质及国际援助项目发展的美好前景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初兴起的元伦理学运动中,史蒂文森和黑尔是两位最为成功、彪炳史册的元伦理学家。他们的伦理观都追随摩尔、艾耶尔和维特根斯坦,反对"重入世"的传统伦理学在进行道德语言分析以前就"匆忙发表意见",而将道德语言分析、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探讨视为伦理学的主要任务,表现出鲜明的"元伦理风格"和分析哲学色彩。但作为情感主义与规定主义阵营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之间在人工语言还是日常语言、非理性还是理性,以及如何对待规范伦理学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和对立。立足他们的伦理学探索,分析、比较他们的伦理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史蒂文森的温和的情感主义与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的理解,特别是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把握现代西方元伦理学运动。  相似文献   

6.
认知后果论是当代主流的认知规范性理论,主张以真为最终价值,并以此评价一切认知状态及认知过程。然而,它存在一个两难困境:假定任何真信念都具有最终价值,显然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微不足道的真信念;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前提作出限定而排除这些信念,那么它就不能解释所有真信念,导致理论不完备。为了避免这一两难,笔者提出一种认知自然主义:一方面,认知自然主义通过否定真信念具有最终价值而避免了上述两难,指出真信念的价值取决于人类善,即人类的自然历史事实之描述;另一方面,通过为真提供一种客观的外在价值解释而保留了认知后果论的优点,从而能够合理地解释认知确证与真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具有相同政治立场的革命派人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这一问题上却出现了分歧。大致说来有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些人对传统道德基本认同,而另一些人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两种观点各有得失,因为,传统道德是一个多元综合体,而这两种观点都抓住且只抓住了这一综合体的某种要素,揭示了该综合体与近代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通过对革命派内部的这一分歧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道德的价值与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一与R.M.黑尔(Hare)教授一样,我发觉两层次道德理论的观点颇具吸引力,而且黑尔教授引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某些理由也同样激励着我。但他所述观点中包含着若干我所不能苟同的因素。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求我与他之间相互一致和分歧的根源。有几种不同的思路都可以得出存在不同道德思维层次这一结论。对于那些已经接受了一种象功利主义这样的道德理论的人们来说,由于他们带有与日常道德思维极其不符的意思,所以,作为解释它们这种分歧的方法,“两层次”理论似乎是吸引人的。严格地说,尽管根据最好的道德理论来讲,常识道德诫律是不正确的,但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西方人而言,中国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从任何一种合理的进步尺度来衡量,它都是一种精致复杂的、高度发展的、先进的范式,但它在许多方面又十分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根据戴维森式伦理学解释,这种分歧并没有表明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说:“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27页)。所以,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是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2):36-41
当前,道德冷漠、道德怨恨等社会现象的频繁讨论,使得"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认同问题成为现代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在现代道德哲学家的探究中,认同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于一种现代社会新自我观的形成与盛行。而诸道德哲学家为之提出的解决方案虽异彩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源自两大思想传统即康德与黑格尔。在泰勒、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等代表性的现代认同理论形态的辩驳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如何对待形而上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的分歧,生发出伦理型认同与道德型认同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实质展现出现代性道德难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到底是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尽管辩驳仍在行进,但对于处在现实伦理生活场域中的道德自我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过一种属人的精神生活,那么,对伦理认同问题的未来思考就必须舍弃非此即彼的对立式思维模式,开创一种有关"我们"的全新和解式思维模式,以此来迎接伦理道德发展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对西方人而言 ,中国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 ,从任何一种合理的进步尺度来衡量 ,它都是一种精致复杂的、高度发展的、先进的范式 ,但它在许多方面又十分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根据戴维森式伦理学解释 ,这种分歧并没有表明伦理学比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更少。1 建立在理性上的伦理学戴维森式伦理学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康德的伦理学。康德试图从正确推理的规范性中推导出道德的规范性。康德论证说 ,遵循目的行事逻辑上必然需要一种融贯的普遍原则 ,即以一种任何人都能够履行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康德所谓的“行使权利”就是…  相似文献   

14.
4 认真看待多元化:道德分歧和道德不同意见之间的轴线 道德和生命伦理学都是多元化的。任何关于生命伦理学的沉思,任何思考建立全球生命伦理学是否可能,都必须将道德多元化作为根基,如同多样性就是有很多意见,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各种争论都可以看成是五种平行存在的轴线或者从五种不同的尺度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从人性论到开放的系统观我国自古以来,对性善性恶的辩论,至少从孟子开端,就成为了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法家儒家的对立,基本思想的分歧,大概可以说,也是由此而起。现代的所谓科学管理和尔后的社会学派,即所谓X理论与Y理论的分歧,从其根本思想来讲,也都可以说是受着人性论的支配。科学管理学派认为人是懒惰成性,要工作就得靠胡萝卜和大棒。层峰管理,一级监督一级,靠严密正规组织的控制,一切都要按着规定的计划做,不得逾越雷池一步。这派人认为工人胸无大志,工作越简单越好,所以分工越来越细,宁愿流水作业,就因为好在不用动脑  相似文献   

16.
酷刑是道德上极大的恶,是对无防卫者的残酷攻击,也是在受害人的痛苦中制造的一种自我背叛,它比杀戮和其他形式的野蛮更为恶劣。当代道德哲学主要讨论酷刑的道德性质,以及极端紧急情况下审讯酷刑的可辩护性问题,如定时炸弹假想。关于紧急情况下酷刑的使用问题,主要有绝对禁止论和辩护论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论事业理想     
人生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美好未来的设想。构思和向往是每个人一生奋斗和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不仅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还应当包括事业理想即人们给自已规定的在事业的追求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人们日常所说的那种事业心,就是同人生事业理想相联系的,或者说是它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8.
道德相对主义可以分为描述的相对主义、规范的相对主义和元伦理的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中包含了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道德相对性或多样性的描述,因此是一种描述的相对主义。它否认个人或者社群的意志能够决定什么是道德上的"正确"或者"错误",并且事实上也对资本主义展开过道德批判,就此而言,这不是一种规范的相对主义。它虽然否认在不同道德主体之间存在普遍有效的、超历史的道德标准来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但是又认为道德分歧可以通过物质手段得以解决,同时它还承认一种"道德进步"的观念,因此在其究竟是否是元伦理的相对主义的问题上,答案应该也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讨论中,这一问题往往表现为关于道德分歧以及解决这种分歧的道德论证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之所以重要,  相似文献   

20.
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德概念蕴含着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这一概念性主张,一些哲学家发展出一种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道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反对者则通过挑战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来反对这一版本的动机内在主义。然而,拒绝这一概念性主张将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来源,从而让道德语言实践成为不可理解的。只有接受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我们才能对人们如何形成道德信念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一概念性主张为真,而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动机内在主义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