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戒功过格》及其伦理思想特色陈霞道教劝善书最能体现道教伦理思想的特色,是道教宗教道德在宋元明清时代的主流。道教劝善书的总体伦理思想是教人行善立功、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功过格”是道教劝善书中的一类。“格”即量度的意思。李善注引《仓颉篇》说:“格,量...  相似文献   

2.
从长篇小说《歧路灯》描写的谭孝移等六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盛世多数正统士人以信奉和实践程朱理学为安身立命之本。其中,不少正统士人独尊程朱理学,对佛道教采取居高临下、排斥异端的严厉态度。部分士人继续利用佛道教的通俗神学作为向下层民众施行教化的补充。几乎所有的士人对融入风俗习惯的佛道活动均采取宽容态度。它反映了三教对清代盛世封建社会的适应程度,佛道教的补充性和儒家思想的排斥性与包容性,是三教长期斗争与融合的起点与终点,是三教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佳”格局。我们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问题,必须以这一基本特点和基本事实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晚明劝善思潮中的一部分,袁黄的劝善虽然借鉴了佛道思想,但归根结底源于儒学。儒学"亲民"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在袁黄劝善思想中都有表现,而其对"善"的界定以及"随缘行善"等提法也体现了阳明心学强调内心而不著于外物的特点。策略化的表达使袁黄的劝善思想更为流行,而功过格的引入使劝善由例证式的、说教式的转变为个人的、私密的、可以量化的,从而使劝善由简单的对外宣讲变成了每个人改过向善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功过格     
道士自记个人善恶功过的簿册。善言善行为“功”,登“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入“过格”。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声言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则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修养方法之一。《太平经》、《抱朴子内篇》早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谓行善事者可长年,行  相似文献   

5.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庄子》等道家(教)文化典籍中“清净无为”的人生哲理及“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是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其社会功能也就趋向劝善化俗之道,即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相似文献   

6.
劝善书是传统社会劝戒、警示民众行善止恶的重要传播媒介。明清徽州本土劝善书类型相对较为传统,内容以劝孝、戒淫的安民思想为主,传播形态比较隐晦。与徽州本土相比,徽人在侨寓地的善书无论是书写还是传播上都更为活跃,普济医书、劝善丛书及佛经类文本的刊刻出版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与徽人在侨寓地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诸多经典都非常注重对慈与善的解读,并且把它们具体化为种种的行为准则作为修道者的戒律,成为道教重要的一以贯之的自我修行与教化民众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在泰山以"正直行化,利物利人"为主题,共同研读、体会我们道教的劝善经典《文昌帝君阴骘文》,这部经是以劝善为宗旨的,与《太上感应篇》一样,是在道教发展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劝善书。泰山是奉祀主掌人间生死的泰山神东岳大帝的洞天。因此我们在泰山脚下解经、讲经是有特别意义的,其意义在于,行善去恶不仅仅是我们修道、行道的手段,更是关乎我们生命质量的一种价值  相似文献   

8.
因果业报     
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观念:"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我们的社会的道德。但这种观念的基础是比较明显的"惩恶奖善"的法则。对于一般民众言,善恶道德的讨论虽然有点玄,看不见摸不着,但一化成报应,就变成了眼前的富贵贫贱寿夭健康病残,再遇见不动脑子或者想不过来的人,总还是能够看到  相似文献   

9.
正劝善书,是宣传伦理道德、以劝人为善去恶为宗旨的通俗教化书籍。劝善书产生于宋代(以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出现为标志),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各种劝善书的流通量"几与四书五经相埒",可见其传播之广。劝善书将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处理,使民众百姓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诸多类型的劝善书中,道教劝善书出现的时间最早,影响较大,数量也较多。尤其是明清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关帝、观音、文昌信仰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三大民间信仰,由于来源不同,所持立场有异,所呈现的庇佑解厄、教化劝善形态各异,但其共同之处,是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劝人向善,其核心为"养德"。其劝善实施的路径通常由救度苦厄开始,以劝善养德为归结,呈现出一种伦理善扩散的固定模式,表现为不同于正统宗教的一种特有的"养德"形式。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11.
安荣 《中国道教》2006,(3):22-25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其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书写形式通俗易懂,有劝善文、劝善歌、劝善图说、功过格、宝卷等。这类书籍儒释道三家都有,而道教劝善书因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而起了带头的作用,如被誉为“善书三圣经”的善书即是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育的视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书为例简要探讨其伦理思想。一、道教劝善书伦…  相似文献   

12.
明末至民国时期,清水江下游乡村社会多修桥补路式善行,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究其缘由,除社会经济因素外,碑文化、佛教文化、风水文化及其传播的善行理念亦应当是推动该地区乡村公益事业勃兴的重要因素。清水江下游地区民众多崇石拜碑、烧香拜佛、笃信风水,民间信仰文化十分兴盛。碑文化可表彰功德、教化社会,意在教人行善;佛教文化多宣扬因果轮回、慈悲为怀,重在劝人行善;浓厚的风水信仰则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积极行善。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清水江下游乡村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其间我们可以看到民间信仰文化的综合力,可以看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霞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特别是明、清时期,正统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却达到了鼎盛,“泰山行宫”(娘娘庙)遍及全国,元君诞辰日的庙会演化为民俗节日,每年到泰山朝山进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种兴盛,正是道教趋向民间、趋向世俗,普及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一种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明清道教并非衰落,  相似文献   

15.
"以德配天"的天人论思想以及"明德慎罚"的主张,是西周时期实施道德教化的理论前提和宗旨。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道德教化主要包括政德教化、王室教化和民众教化,其教化内容、方式与体制也各具特色,这对我国儒家德教思想、传统治国方略和蒙养教育等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家训演进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一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一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相似文献   

18.
助学鸣谢     
悟 道身轻轻,气清清,神不外驰心自定。抛却千种烦恼事,超脱万般不了情。调身、调气、调精神,健体强身练真功。修心养性见真谛,返朴归真大道行。悟道,悟道,健康长寿,潇洒飘逸,悟道,悟道,无忧无我,其乐无穷。 善恶有报善是善来恶是恶,现世现报分福祸。世人苦被悔恨累,皆因作恶铸大错。慈爱为本,善念为怀,扶危济困福报多。一念之差天地别,何不行善积阴德。劝君遇事当明断,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道德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情播四海,恩泽山川。存天理,顺民意,治大国若烹小鲜。啊!道德…  相似文献   

19.
一自从佛教传人中国以来,业报轮回思想就因其在民众中产生的约束力量而担负着不可替代的扶世助化、劝善化俗的使命,成为沟通世间道德实践和出世间精神解脱之间的中介,可以说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最为鲜明地体现了佛教内蕴的深厚伦理色彩,是佛教作为普世性伦理宗教的基石之一。直至近代,它都是佛门教化民众的首要思想资源。但是随着技术社会的降临和科学理性的昌明,以信念为根抵的业报轮回思想已不大可能为民众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由于受偏执的成见所蔽,视之为落后消极的迷信思想。因此如何正确对待业报轮回思想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20.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0,(2):138-139
所谓“劝善书”是指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劝人从善去恶的通俗教化书籍,简称“善书”,民间也将这类书籍称为“劝世文”或“因果书”。善书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指宗教性的道德动化书籍,如道、佛的劝人行善之书《太上感应篇》、《自知录》之类;也指非宗教性的训俗小册子,如《了凡四训》、《迪吉录》等;善书还包括政府为老百姓制定的规章──圣谕之类,如明太祖的《修身大诰》、清康熙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也包括民间用于讲唱的鼓励人们积善积德的曲艺唱本,如《跻春台》、《珍珠塔》、《巧姻缘》等。《中国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