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规范下,具有对立、抵触等否定性意涵的"矛盾"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而具有唯物辩证法意涵的"矛盾"概念,是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日本和苏联传入中国的。随着瞿秋白将"矛盾"概念引入中共主流话语,"矛盾"逐渐成为批判和解构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等敌对势力的重要概念。此后,毛泽东对"矛盾"概念进行了理论建构,使"矛盾"作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得以阐释和说明,辩证法也借"矛盾"实现了大众化。在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转换中,只有将敌我矛盾、阶级矛盾等斗争性"矛盾"概念弱化,并聚焦表征生产与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郗彩红 《学海》2007,2(4):90-95
与中国语境所用意义不同的是,"大众"概念在现代西方理论传统中具有负面意蕴.本文借助西方大众社会理论,系统梳理了这一概念的负面意涵,指出该理论对大众的操纵意图.在批判继承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群众"与社会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3.
戈夫曼的角色距离理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角色”这个概念是社会学中普遍运用的概念之一。研究“角色”这个概念,其意义十分重要。在这篇论文中,笔者拟对欧·戈夫曼(加拿大社会学家,1922年生于加拿大,至今在世)的“角色”概念以及“角色距离”的理论框架进行初步的分析。一、戈夫曼“角色”概念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arkus和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4)
高扬理性与结构,贬抑情感,是现代政治理论的共同特征,西方学术界已经意识到此中偏颇而有"情感回归"之倾向。中国政治社会理论与经验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互动,补充着西方的情感政治论述。相较于现代情感研究主要关注消极性情感与情感控制,传统中国的情治更多建基于积极性情感,建构出一套政治制度与社会规仪,具有普遍性的功能,形成了不同于现代理性化、结构化的政治合法性类型。作为理想类型概念,情感合法性回应了传统中国政治中大量的情感政治事实,将统治活动抽象为情感活动,即情感的体认、交流沟通与反馈。情感维度能够让我们体认出传统中国政治的特征,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特定行为背后的象征意涵。尽管现代社会结构与自我观念使情感转向工具性与碎片化,消极性情感大行其道,但是,积极性情感及其政治社会建构仍然是人类群体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索  邹泓  胡茜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14-123
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咨询和治疗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介绍了自我表露的概念,静态的现象或动态的过程;描述性与评价性自我表露或正向与负向自我表露类型;自我表露的功能;社会渗透理论、压抑理论、沟通隐私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及主要测量方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目标人、性别差异及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亲密友谊的关系等方面,AIDS/HIV表露、儿童性侵犯表露、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等现实社会问题的表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焦点。扩展自我表露的概念,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我表露以及完善和发展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是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7.
《巴黎手稿》对《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诠释,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创造性重构。随着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变迁史被阐释为人的劳动生成史,其劳动概念则被把捉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或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考诸文献,这一重构显然有意无意地"误解"了黑格尔。当涉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时,科耶夫、马尔库塞与泰勒虽然解读路径各异,却都或多或少承继了这一重构及其"误解"。因此有必要重思这一重构,并揭示其间的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8.
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社会对传统德性的摒弃使自我因丧失了德性的根基而丧失了自我的完整性,最终使现代人沦为了欧文.戈夫曼所描绘的角色之衣借以悬挂的衣架。麦金太尔认为希腊传统德性具有超越城邦政治的一般人类实践的普遍意义,因此,他呼吁向希腊传统德性回归以拯救当代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9.
张慧  苏彦捷  张康 《心理科学》2012,35(6):1423-1428
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决策中最重要的心理冲突之一。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中寻求平衡是社会决策的关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追求自我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社会互动中,人类同时也会关心他人的利益。本文试图将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作为社会决策中利益权衡的两端,综合起来阐释诸如合作、利他、公平、利己等人类社会决策行为的重要概念,力图将纷繁的概念整合到统一、清晰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10.
徐弢 《世界哲学》2007,(5):102-105
日本京都学派的西田哲学是一个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念和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虽然从字面意义上看,该哲学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许多核心概念,如"纯粹经验"、"场所"、"自我"等似乎是出自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专业术语,但是从更为本真的意义上看,它们所反映的却是"物我相忘"、"色即是空"、"真如一心"的禅学意涵。  相似文献   

11.
自我控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控制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自我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自我控制的概念的界定,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和进展及其自我控制的测量三个方面对自我控制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并且对其理论发展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展望,希望为自我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著名的"功能论证"中,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符合"最具目的性的"德性的实现活动。学术界围绕该定义的理智论和包容论之争,根源在于"目的"概念的双重意涵(整全和终极)之间的张力。基于对《尼各马可伦理学》I.1-2和I.7关于目的、功能与幸福的阐发的分析,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功能论证"中采用的目的概念更加强调其整全而非终极的意涵,因此,该论证最终得出的幸福生活应该是具有整全的实践视野的政治生活,而非实现终极的人类可能性的哲学生活。  相似文献   

13.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理论源于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后结构主义中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社会建构论中对"现实"概念的独特阐述以及福柯在知识/权力上与众不同的观点都为叙事治疗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11月1日至2日,第四届国际佛学论坛"菩提心思想与实践"暨《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出版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发表论文36篇,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与社会贤达180余人出席会议。论坛围绕佛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菩提心",从菩提心的概念、意涵、菩提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5)
性别研究的核心概念"gender"在女性主义思想中被赋予重要的政治意涵,并形成了sex/gender对立的研究模式,这使得早期性别研究在强调gender具有社会性的同时忽视了身体与性的因素。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通过消除sex的自然性,破解了sex/gender的二元对立,从物质化的角度刻画了二者之间的实际联系,进而描述gender的运作逻辑,以揭示其与sexuality的复杂关系,阐明其维持异性恋霸权基型的社会功能,对此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柯亨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拒斥自我所有权原则,乃至自我所有权观念,但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批判却隐含了对自我所有权的认可,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也依然未能告别自我所有权。而事实上,这是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误判和理论失察。他的误判和失察与其self-ownership概念存在事实与法权的混用、论证上存在循环论证和"先入为主"的理论缺陷有关。柯亨这种拒斥自我所有权的正义并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17.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但由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从而影响了同一性概念的理论功能。本文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向,透视了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上的含义。最后,提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范畴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责备是人们在面对理由时的一种典型回应性态度,对这一态度的恰当判断往往需要预设一个具有自主意愿的行动者及其责任的归属。"聚焦式责备"(focused blame)是当代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斯对责备这一概念在现代道德哲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中特定意涵的刻画。通过对其背后所预设的道德自我、道德责任、意愿等的批判性考察,威廉斯提出"作为起因的责任承担者"这一概念以阐明现实的行动及其后果对自我的构建性作用,指出康德伦理学借由纯粹意愿所构建的道德自我来承担绝对自由的这一理论抱负,有可能会遮蔽现实中人们的具体伦理行动和心理机制所原本拥有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有关史料进行"原意重构",可知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在于人与自然界中动植物关系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根据孔子表达思想的特点,可知《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诗教的思想旨归在于:个人自我的身心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诸系统的一般性理论在区分开概念的抽象与自我抽象的基础上,划分了系统的三个层次,从而清除了以往社会学讨论中的典型错误与不确定性.实现系统理论中的范式转换的关键在于区分开超级理论与主导差别.第一步是用系统与环境的差别来代替整体与部分的传统差别.这一方式的反思关系不仅使古典的主体-客体-认识论得以革命化,不仅使科学理论摆脱教条并使之"自然化",而且通过一个更为复杂的理论设计而产生出对其对象的更为复杂的理解.在自我参照系统的理论中,归于系统的一切都被包容在自我生产中,因而对于观察者来说,一切神秘的东西都被消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