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是全人类的价值理想,更是当代世界的价值主题。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正义在价值层面可以被理解为平等与分配正义,在实践层面具体化为决策正义与治理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样态,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平等、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人民意志以及扩大人民参与等维度,为正义价值的有效实现提供了牢固的价值基础、全面的制度保障以及丰盈的生活语境。具体而言,在平等价值方面,平等不仅是正义的价值核心,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灵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就是在实现平等的进程中导向正义价值;在分配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增进人民福祉的实质向度,最大限度地消除极端分配不公现象、最大可能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职位的公平分配;在决策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体现人民意志的政策向度,保证了决策正义的政治合法性、程序正当性与内容合理性等诉求;在治理正义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扩大人民参与的实践向度,为治理正义提供了充分的理念支持、价值引导与运作程序。  相似文献   

2.
当代正义理论有一条基本的发展路径,即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经哈贝马斯的话语正义理论再到弗雷泽的三维正义理论。而这条路径发展和演变的基本逻辑就是:在"什么的正义"问题上,从追求普遍公平的实质正义向追求参与平等的程序正义转变;在"谁的正义"问题上,从追求统一价值目标而采取统一行动的代理人、共同体成员或国家公民向追求多样化价值目标而进行话语交往的多元共同体、公众或个体转变;在"如何正义"问题上,从以经济再分配为根本向以经济再分配、文化承认与政治建构并重转变。在正义理论的这一发展过程中,民主对于正义的构成作用日益凸显,并成为正义制度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试图让民主商谈程序发挥语言交流中的语法那样的主体间进行沟通的基本规则的功能。建制化的民主商谈程序仅仅具有部分"语法"功能,作为一种形式正义,它并不能保证商谈结果为正义,从而实现作为普遍同意之充分条件的实质正义。因此,单纯依靠民主商谈程序并不能保证消除异议。使用多数原则终结异议这一做法如果不能摆脱策略性形象,就无法祛除异议而博得真正的同意。可供选择的补救措施为,将立法的道德论证贯彻到底,为多数原则设计道德论证,把现在只能定位为一种策略的多数原则在观念中改造为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决断。  相似文献   

4.
超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钢 《现代哲学》2004,(3):46-53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有效性》一书中重新对民主进行了反思。他既不满意自由主义建立在立宪民主政体的政治正义观念之上的民主理论,也不满意以伦理的价值同一性原则为依据的共和主义的民主理论。在他看来,这两种民主理论都是片面的,前者在政治实践中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太弱,后者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则太强。为了对民主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做出恰当的解释,他提出了一种程序民主的思想。该思想的宗旨是,通过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民主思想进行调和,制定出一种既能顾及保护个人自由的人权原则,叉能够使公民在伦理和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的民主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全球正义——日益扩展的行动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正义概念 在《理想国》的十卷著作中,苏格拉底的问题"什么是正义?"导致了人们分别在个体和社会那里对正义的本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西方关于"正义"价值的传统理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传统注重从"实然"看"应然",多"以正为义";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从"应然"看"实然",多"以义为正"。但这并未遮蔽"正义"概念本身蕴涵的矛盾和冲突,"正义"的内涵和指向需要重新说明。通过重新思考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标和指向,结合人类追求正义实践的历史考察,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正义"的观点将从如下现实出发: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等级制人身依附阶段以后,近代和现代社会所面对的正义模式,事实上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与"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观"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所证实的核心价值观念,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所据以立论并追求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先后阶段性联系,而非彼此对抗、绝对排斥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尺度来最终界定公平与不公平:每一个个体所担当的权利与责任是否统一?能够一致起来的,即为实质的公平;反之则不公平。为此需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强权政治格局——权利与责任相分离,民主沦落为权势者博弈的工具,为构建新的正义体系提供契机,在多元文化之间就如何缔造当代和未来的"公平正义"达成新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否包含真理?——罗尔斯与哈贝马斯有关正义理论之争陈勋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顾速(南京大学哲学系)正义问题是西方政治哲学讨论已久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政治哲学立论的根本出发点。尽管参加争论的当代哲学家颇多,观点亦互有差别,难以用简单的派别来划分...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0.
程序正义与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规范向社会的渗透,主要以程序为桥梁,对于法治建设而言,程序正义是法治由规范状态向现实状态转化的关键环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程序正义并不是一个内涵十分确定的概念,按日本学者谷口安平的说法,程序正义是“在程序的层次上成为考察对象的正义”,也即程序本身所蕴含和表达的正义。程序正义关注的是程序本身的价值,如公正、合理、自由、人格尊严等等,而不是程序的结果。尽管程序的正义有助于实现结果的正义,而且从法律目的的实现方面看,程序与结果的关联不可能截然两分,但程序正义在程序自治的层面上强调的则是程序自身具备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苏格兰启蒙运动研究和"中国正义论"研究的兴起为我们比较研究休谟和荀子的正义思想提供了可能与基础。休谟和荀子两人在"性恶"理论、正义产生的初始情境、正义产生的逻辑结构及以"分"为核心的正义规则特质方面有着相似的认识。不过,由于对"人为"的含义以及"分"的内容方面理解的差异,使得两者的正义思想最终呈现出对立的特质。荀子和休谟的正义思想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沟通与理解中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的正义战争观,一是并未为其"民主的和平观"提供一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明,同时,他在证成其民主的和平观的过程中,在经验层面的论证方法和规范层面的论证方法之间进行较为随意的取舍,取舍的标准在于哪种论证方法有利于自己的论证;二是所使用的"法外国家"这一概念不甚恰当,对法外国家提出的战争理由并不是充分的;三是非常关注开战正义和作战正义,但是并未给予战后正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当今关于正义战争观研究的一个普遍缺陷。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卢梭、阿伦特、哈贝马斯等都从不同角度区分了"大众"和"公众"。哈贝马斯把商谈质量作为区分公众和大众的标准。按照他的思路,具有交往理性精神而进行理性讨论的人构成了公众,这是商议民主制度的基础。诉诸大众的竞争性民主只能实现权力的和平更迭,而商议民主则是要探索正当的法律、政策、制度等。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虽然也受到资本或权力的干扰,但它们还仍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为目的,具有建构公众的功能;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它们逐渐丧失了话语的语用学功能,社会大众化趋势由此日益凸显。在这种大众化的趋势中,民主变成了争取大众支持度的斗争,而不是探索正当制度的斗争。选举和传媒的结合,使选举自身与传媒一样,为争取观众(大众)而斗争,并失去了民主的真实意义,使民主的真正价值日渐衰微。  相似文献   

14.
弗雷泽提出要以参与平等为核心重新界定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一步从承认理论身份模式转向地位模式;从承认的规范一元论转向包含再分配与承认的"视角二元论";从局部的文化正义转向"一元三维"的总体的民主正义.弗雷泽的思想为弥合左派纷争,重新构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批判做出了努力,反映了霍耐特承认"规范一元论"以后批判理论新的演进动向.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我国城乡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环境也呈现出“城市环境好转,农村环境恶化”的二元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经济正义思想,功利主义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目标和尺度的经济正义观,以及罗尔斯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为基本理念和原则的正义体系,为考察当前我国城乡经济正义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城乡环境正义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环保制度安排和环境资源分配问题中的程序正义;城乡环境补偿机制中的地理正义;城乡居民承受环境风险的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正义观认为,分配正义是以物品分配与接受为导向的,弗斯特在批判传统正义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关系与结构为导向的正义"图像"。依据这种正义图像,分配中具有本体性、主体间性、话语性和中立性特征的权力成了正义的首要问题;作为个体基本权利的辩护权利及以互惠性与普遍性为标准的辩护原则构成了弗斯特正义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弗斯特认为正义是建立在基本正义基础上尽可能实现最大正义的一种"一元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结构。这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20,(1):81-91
代际正义理论是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约翰·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在当代有关代际正义理论的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罗尔斯并不主张将其差别原则直接用于处理代际问题,而是建构了一种以"正义的储存原则"为内核的代际正义理论。不少论者认为,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与其差别原则之间存在一种张力,他在其后期著作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始终坚守"当下时间进入解释",但放弃了其起初坚持的"家族模式的动机假设"。实际上,不少批评者误解了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其代际正义理论能够获得一种融贯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在《理想国》中,格劳孔由于不满足于苏格拉底在与色拉叙马霍斯论辩的过程之中提出的关于"正义"的看法,主动更新了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他人之善"的论证,并进一步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正义的本质、起源;第二,怀疑实施正义行为的必要性;第三,现实城邦生活之中,不义之人的日子过得要比正义之人好得多。此由格劳孔阐述的当时大多数雅典公民对于正义的困惑和诘难称为"格劳孔挑战"。这一挑战为近代著名的"社会契约论"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源,之后各式各样的伦理学理论,如穆尔的功利主义、康德的义务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致力于回应格劳孔的挑战。大卫·休谟在《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等著作中从社会效用角度清楚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正义观"。站在休谟的视角,比较分析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和休谟在正义本质、起源方面思想的契合、继承和发展,就上述三个问题对"格劳孔挑战"作一个休谟式的应答,着重探讨社会、正义和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后两者在格劳孔立场上的虚假对立。  相似文献   

19.
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程序,自由市场需要受到"底线约束"和"公平约束"两方面的限制:"底线约束"要求禁止所有可能侵犯人们权利的自愿交换;"公平约束"要求以人们达成共识的社会正义观念为基础,通过社会再分配手段对市场竞争的结果进行调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和诺奇克的"持有正义"理论将自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纯粹程序正义,存在理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夏宏 《现代哲学》2003,(3):106-112
在后形而上学社会中,正义标准因传统形而上学基础的丧失而困境重重。哈贝马斯提出的话语理论的正义观只关注正义的形式,而不涉及到正义的实质内容,更不涉及实质正义的标准。正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话语形式中达成的共识,就是内容,也是后形而上学社会的实质正义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