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原副教授的《中国逻辑史》(先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34万字,共八章:春秋末期中国逻辑学的开端、战国初期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墨翟、战国中期中国逻辑思想的争鸣、公孙龙和名家学派的终结、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建立——后期墨家、荀况的逻辑学说、吕不韦及其门客的逻辑观、韩非的逻辑论和辩论观。  相似文献   

2.
曾昭式 《现代哲学》2012,(2):121-125
"辩名析理"是中国古代解释经典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辩名析理"角度看杨芾荪的墨家逻辑学研究,其所辩之"名"包括:集百家之言提供"辩名"的基础;在文本里开展田野工作,寻求《墨辩》逻辑学之意义。其所析之"理",引入两个"新学",即西方逻辑和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西方逻辑框架下的墨家逻辑和先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逻辑。这两点是建国17年研究中国逻辑史学者的共同特征。我们认为逻辑观问题的解决是我们开展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墨学在先秦时期经历过一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转向,即由墨子的"十论"转向后期墨家的"墨辩",由政治、伦理转向逻辑、论辩。学界一般以内部分化与外部刺激作为墨学转向的两大原因,然通过《墨子》之文本实可获得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十论"的政治、伦理思想当中本就蕴含着逻辑之自觉与论辩之观念,后期墨家则将此自觉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论辩方法。先秦墨学从"十论"转向"墨辩"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不仅为墨子的"十论"做了有力的逻辑补充,对稷下辩者和惠施、公孙龙等名家辩者所代表的战国中后期名辩思潮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对当代逻辑学、论辩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亦有深远之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墨翟创始的墨家学派,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名、辞、说、辩(相当于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诸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构造了一个关于辩的逻辑体系。这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其他各家的逻辑思想,都没有墨家这样全面系统。就连把儒家正名的逻辑思想推向高峰的荀卿,也只是在他的《正名篇》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名(概念)的逻辑体系,而对于辞和辩说(判断和推理论证),则缺乏深刻的研究。所以,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唯一可以同亚里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和庄子都讨论过"指非指"的命题,后世高僧也参与论析,使"非指"之辩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涉及道家、形名家和佛家的著名公案。然而,三家的讨论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公孙龙侧重于从差异性的角度分析概念,深化了对于概念内涵的思考,但概念使用不严密;庄子在道家境界论的语境下的讨论"非指",从道论的立场出发,主张万物一体,超越了对事物差异性的分别;憨山德清立足于佛教修养论对《庄子》进行解读。德清强调"我见"、"我执"是纷争和是非的根源,以"物论"之齐解释"齐物"之论,将庄子的"非指"之辩落实为非辩之辩,固然揭示了道家之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修养论的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是战国中期以“离坚白”著称的名家代表人物。庄子称公孙龙“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辩”(《庄子·天下》)。《汉书·艺文志》注中引刘向别录说:当时有毛公者,“与公孙龙并游平原君家,亦论坚白同异,以为可以治天下。”然而,后有人认为公孙龙是“割裂各种感官之间以及感觉和理论思维之间的联系”,说他“否认各种感官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先秦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孔门弟子,一是六国时辩士。但明代以前,这两个公孙龙却没有得到有效区分,因而公孙龙字子秉之说,一直在然疑之间。据古人名字相应之理,孔门弟子公孙龙,名公孙砻,字子石;辩者公孙龙,名公孙龓,字子秉。《说文》云:"龓,兼有也。"又云:"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龙"与"龓"通假,有"兼包"、"占尽"、"专有"之义,其用字之例就在孟子所引季孙"龙断"一语。但孟子以"求龙断而登之"释其词,却曲解了季孙本意,以致后世注家皆从孟子而以"冈垄之断而高者"释其义。  相似文献   

8.
沈有鼎(1908-1989)是我国现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学贯古今中西,在数理逻辑、中国逻辑史、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诸领域都取得了流芳百世的成果,特别是他发现的几个集合论悻论和语义悸论已被国际逻辑界命名为“沈有鼎悸论”而载入世界逻辑史册。今年是有鼎师诞辰90周年,谨撰此文以表深切的怀念之情。一、“两个公孙龙”假说的由来“两个公孙龙”的假说同“先秦的公孙龙有两个”是两个既有联系而又根本不同的问题。“两个公孙龙”假说是沈有鼎于1978年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在中国学术界提出的科学假说。他根据一些材料提出:“《庄子…  相似文献   

9.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的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的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才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的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的层次,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的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的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名实论》中的符号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先秦诸子中,其学术观点遭到当时与后世的学者误解、指责、非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公孙龙。公孙龙生活于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为平原君的门客,大约生卒时间是公元前320至250年。他的著作据史料记载有14篇,但是留传至今的只有6篇,即《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迹府》是其弟子所编纂的他的传略。对公孙龙的评述,历来贬词多于褒词。例如,《庄子·天下》篇中说:“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庄子哲学思想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哲学史界对庄子哲学思想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对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评价,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认为庄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有的人则认为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有认为是唯物主义的。本文试就庄子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5.
科学知识的运动是如此令人眼花缭乱,其细节又如此复杂,以致若将科学知识的可感范围局限于表面的现实,就不能从整体上认清它的方向。但如果我们着力追索一下把近二、三十年来牢固确立的各个点连结起来的曲线,其意义无疑是:我们目击了唯物主义在精辟地表述世界方面的进步。还在本世纪中叶,天文学或人类学中的创造说,通过生物学中的活力论,转为人文科学中的心理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客观唯心主义有效地夺取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地盘。这种唯心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范畴,我想设法说明以下几个问题:本質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偶然性和必然性。但是在闡明这些范畴之前,我先講一下什么是唯物主义辩証法的范畴及其对辩証法基本规律的关系怎样。一、什么是唯物主义辩証法的范疇? 大家都知道,范疇、概念在認識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工具。列宁称范疇、概念(原则上这就是指哲学的范疇和概念)为反映現实的形式之一。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1842年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剧烈变动之际,他告别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迈向唯物主义哲学。1842年4月初至5月末期间的马克思的《波恩笔记》,特别是他对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本雅明·贡斯当的研究,便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变动过程。在《波恩笔记》中,马克思聚焦于贡斯当从人类社会现实切入的宗教批判,这为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路径,推动着他远离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靠近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这同时反映了1842年初青年马克思的复杂理论视域,他虽处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包裹下,却无意识地接近唯物主义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三、什么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一)不能把亚里士多德从实体怎样论证逻辑规律也应当怎样的唯物主义思想看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证逻辑规律过程中,除了提出了上面谈到的那些积极的思想之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正如亚里士多德逻辑规律理论中的积极思想是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中唯物主义和接近辩证法的思想相联系一样,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9.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列宁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代,诸子蜂起,论辩成风。论辩是一种促进知识批判增长的言语行为。然而,孔子“崇仁恶佞”.从道德上否定论辩;孟子“好辩”,却宣称出于“不得已”;庄子从相对主义立场怀疑“论辩”的可能;名家之流如公孙龙辈“饰人之心,(?)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将论辩蜕化为诡辩。在先秦诸子中,给“辩”下了科学定义并规定其有效条件的正是《墨经》。《经下》: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下》: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当若犬。《经下》:彼,不可两也。《经说下》:彼:兕、牛.(豸区)非牛,两也,无以非也。(从高亨校)。理解《墨经》“辩”的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