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勇 《现代哲学》2022,(1):147-153
政治平等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板谬误反驳和非目的论反驳。  相似文献   

3.
骆长捷 《世界哲学》2015,(3):65-70,160
斯特劳森对关于外部世界和他人心灵的怀疑论的反驳通常被看作某种先验论证。B.斯特德(Barry Stroud)批评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建立在实证原则的基础上,不能成功反驳怀疑论。斯特劳森在《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一书中对斯特德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认为,描述的形而上学所坚持的是一种温和自然主义立场,它并不打算诉诸理性论证来反驳怀疑论,而仅仅满足于说明怀疑论的无效性。先验论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了反驳怀疑论,而是为了展示概念图式的主要结构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描述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逻辑教科书中,人们通常只提到演绎反驳法和归纳反驳法,而没有论及类比反驳法。其实,类比反驳法也是论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反驳法是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但用于反驳的类比与一般的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前者是表达过程,着重于已知的思想观点的阐发;后者是认识过程,着重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类比反驳的主要特点是:在两个或两类具有某种共同性(或共点)的事物现象中,通过某一个(或某一类)众所周知的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作类比,推出被类比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5.
杨小刚 《现代哲学》2017,(3):88-100
奧古斯丁的思想向来被视为现代哲学之先声,他的自身认识理论也常常成为笛卡尔以降的相关讨论的重要比较对象。首先,在对新学园派的反驳中他从认识论上证明了感知呈现的确定性,确立了处理自身认识问题的内向性基础。其次,他不仅早于笛卡尔发展出类似于"我思故我在"的普遍怀疑论证,而且推演出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核心结构。最后,他了解塞克都斯·恩披里克对自身认识可能性的反驳,在前述探究基础上有意识地区分了两种自身认识以应对这一难题,而其中可解释为前反思的直接性自身意识的概念也可以在德国唯心论的自身意识理论中找到回声,后者正是用这一概念来解决反思模式导致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张瑛 《逻辑学研究》2011,(1):109-119
对于句子“(天)正在下雨”中是否存在着John Perry所称的“未述成分”,以表明下雨地点的这一问题,当代语言哲学各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本文着重分析Stanley反对“未述成分”的两个论证,即“约束论证”和“强生成论证”,试图反驳Stanley的观点。进而表明在言语交流中,“(天)正在下雨”这一语句确实存在着没有明白说出的构成成分,说话者通过运用语用规则来“填充”这一成分。最后,借助Lewis的框架,作者刻画了“未述成分”是如何由语用规则衍生并且限制的。  相似文献   

7.
怀疑论既可以理解为某种不充分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原理的必然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演绎闭合(closure)原理的产物。这两种认知原理以及论证方式有何关系呢?在深入分析怀疑论论证结构的基础上,布鲁克勒(Anthony Brueckner)认为怀疑论论证必须求助于不充分决定性原理,但不必求助于演绎闭合原理(Brueckner,pp.827-835)。科恩(Stewart Cohen)则认为这两种认知原理为两种独立的怀疑论论证提供了基础,但逻辑上基于演绎闭合原理的怀疑论论证(简称为演绎闭合论证)比基于不充分决定性原理的怀疑论论证(简称为不充分决定性论证)更难以反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形式论辩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式论辩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沟通人类推理和机器推理,为实现这一目的,近年来多个结构化论辩系统被提出,如ABA、ASPIC~+、ASPIC~-等。不同的研究在系统设定上有不同的选择,本文关注的是对论证间反驳关系定义的两种不同选择:限制性反驳和非限制性反驳。为了验证哪种选择更符合人类推理直觉,本文给出了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限制性反驳更符合人类直觉。由于非限制性反驳可能导致论辩系统推理结果违反理性公设,这一结论说明目前的结构化论辩形式体系在自然性和合理性的兼顾上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9.
相对主义是伦理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1975年,吉尔伯特·哈曼(Gilbert Harman)提出了相对主义的一个辩护,论证了内部道德判断的道德相对主义。此后,这个辩护招来了许多批评和质疑。本文论证了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它能够应对各种批评和质疑。论文的前两个部分,笔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完整地论述了哈曼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论证;论文的后两个部分,笔者重新解读了哈曼的相对主义论证,指出哈曼的相对主义理论不完全是一种内部主义的道德动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研究了对哈曼道德立场的两个反驳,指出它们都不令人信服。最后,笔者指出哈曼道德相对主义的道德立场。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的结论:得到自然主义论证支持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一个融贯的道德理论体系;道德不是迷信和幻影,它是自然世界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0.
克里斯平·怀特提出了著名的扩充论证,以表明收缩论真概念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亚历山大·米勒利用他所说的"怀特的原理"对该论证提出批评。本文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怀特的论证;第二部分简述米勒对该论证的批评,然后指出,米勒误读了怀特的原理,怀特的原理(无论有没有被误读)不能用于反驳怀特的论证,从而米勒的批评失效;第三部分重述怀特的论证的各个步骤并对之进行分析,从若干方面(如怀特关于真之标准的原理等)揭示怀特的论证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思想史上,辩证法的概念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概括地说,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对某些特殊思想形式的说明,到关于自然过程、社会关系(社会过程)、存在的现实的本质的形而上学概念或本体论概念的说明过程。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似乎向来是一种帮助澄清概念的论证形式。苏格拉底试图通过问答质疑的方式,揭露他的对手的观点所依据的前提同他们的论题的自相矛盾。这种反驳论证法既是建设性的,又是破坏性的。苏格拉底认为,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围绕麦克塔加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时间理论之争展开讨论。第一节考察了麦克塔加"时间悖论"的论证过程。首先,他区分了A系列(过去、现在、将来)和B系列(在先、在后),并指出B系列无法说明时间的本质,能够说明时间本质的只有A系列;其次,他论证了A系列不可能具有实在性,因此,时间和变化都是非实在的。在第二和第三节中,详细分析了A-理论家和B-理论家反驳"时间悖论"的诸种理由。得出的结论是:A-理论家和B-理论家都接受了麦克塔加对时间所进行的二分法处理,因而无法最终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争论(A-理论与B-理论之争)。职是之故,我们初步引入了以现象学方案解决"时间悖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拉图尔就布鲁尔的批评(参见本刊今年第3期)作出的回应。他强调科学实践是主客体区分不发生作用的唯一领域,并反驳了布鲁尔对他混淆了自然与关于自然的信念或说明之问的区别的批评,指出这种区别仿佛是割断本想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即在原本为一个整体的树干中插入楔子,然后再把它们粘合起来,从而给联系制造了麻烦,而这也就是现代主义哲学难题的根源所在。拉图尔认为,布鲁尔等人没有资格对科学作出评价,他的强纲领已经变成了科学元研究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4.
知识、语言和行动──维特根斯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哲学(主要是认识论)的宗旨是要证明或说明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就是“确定性的寻求”,但从十七世纪新科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已遭到怀疑论的反驳。休漠曾论证指出;感觉中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能得到因果关系或自我同一性的知识,康德对此有深刻印象。由于他不赞同体漠的怀疑论,他便放弃经验来自感觉的假设,而论证道:某些概念(范畴)给经验提供必要的形式框架。正是由于某些概念的必要性使他能避免休漠的怀疑论。没有这些把感官得来的杂多加以统一组织的概念,经验便根本不会发生。康德用这个先验论证表明我们能够有外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逻辑著作总结了许多有关“说”(推理论证)的方法,这里介绍其中的“譬”(类比推理)、“侔”(附性法直接推理)、“援”(援例直接证明)、“推”(归谬式间接反驳)和“诺”(讲授科学时的问答法)五种。一、譬《墨子·小取》说:“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即列举那个事物而说明这个事物。这是给“譬”式推理下的一个功用定义。“譬”式推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的推理方法。《说苑·善说》  相似文献   

16.
保证知识论与基督教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vin Plantinga后期建立了保证的知识论,并在此架构下对有神信念辩护。他主要是回应启蒙运动以来的对有神信念知识上批判。Plantinga认为这些启蒙批判事先预设了有神信念为假,因此不是知识上有效的反驳。有些批评认为Plantinga的论证结构有问题。本文介绍这些批评,指出Planinga的论证有两个背景,分别是保证的知识结构和改革宗的预设护教学。补充完整背景后,Plantinga的论证策略不仅可以理解,也可以回应批评。尽管Plantinga的论证可成立,但他对启蒙批判的理解有误。本文指出,启蒙批判的本体立场乃是自然主义,并介绍反自然主义的论证,结论是有神信念比之自然主义有知识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诚实节’。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年仅八岁,至死不肯同说谎的男孩而设立的节日。 这个男孩名叫埃默纽·旦南,五岁时父母双亡,被酒店老板诺顿收养。埃默纽八岁时,一天晚上,他刚睡着,就被楼下一阵敲打声惊醒。他急忙下楼,只见继父继母正在谋杀一个寄宿的小贩。埃默纽吓得急忙返身回房,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第二下天一早,他的继父来就到他的房间,他教他在警察面前说谎,要他说亲眼看到小贩喝醉酒后见人就打,继父忍无可忍,为了自卫,拿起凳子砸在小贩头上,不想就此就打死了他。埃默纽回答说,他不想说谎话。继父继母把他的双手吊在梁上,用柳条抽打他,逼他说谎。这样抽打了两个小时,埃默纽的回答还是‘爸爸饶了我吧,我不想说谎’。最后,埃默纽被活活打死。继父继母被法院定罪后,说出了事情的真象。后来,市政府为纪念因不说谎而屈死的小埃默纽,为他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曾论证"定律的逻辑概率为0"这一论题,以反对基于贝叶斯定理的归纳逻辑。他对该论题的证明本质上有三个:(a)独立性论证;(b)反杰弗里斯论证;(c)维度论证。本文将论证他的这三个论证均不成立。(a)论证的错误在于假定Uij的独立性;(b)论证错误地使用了古德曼类似物;(c)论证中则断定了与概率演算不一致的命题。总的来看,他的错误或许来自于对逻辑和认识论逻辑的混淆。  相似文献   

19.
1989年12月23日《文汇报·学林》第375期上摘要选登了冯友兰教授和张岱年教授两位大师提交“孔子诞辰2540周年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这两篇论文都立论新颖,内容精深。我学习后,大受启发。美中不足的是两篇论文都存在着相同的一点小小的逻辑错误。这里,试指出来,供参考和研究。张先生的论文中这样写:“孔子常讲‘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他自述为人的态度是‘乐以忘忧’又自称‘四十而不惑’,他既能‘忘忧’,而又‘不惑’,足证已达到‘既仁且智’的崇高境界了。”这样,用“不优(忘忧)”论证已达到“仁”,用“不惑”论证已达到“智”,理由还不够充分。且以“智者不  相似文献   

20.
依现代逻辑之见,证明与反驳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均衡的。一个矛盾事实足以彻底驳倒一个一般论断;同时,无论多少正面事例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证明这一论断而使之成为真理。 P.卡纳普就是这样表述证明(确证)与反驳(证伪)之间的这种根本的非对称性的,认为这种非对称性特别值得注意。他说:“十分有趣的是,虽然并不存在那种借助它可以确证(在严格意义下)规律的方式,却有着借助它我们可以反驳(证伪)规律的简便方法。为此只需找到一种矛盾场合,关于这一场合本身的了解可以是不可靠的。你即便在观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