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形式论辩研究在人工智能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式论辩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沟通人类推理和机器推理,为实现这一目的,近年来多个结构化论辩系统被提出,如ABA、ASPIC~+、ASPIC~-等。不同的研究在系统设定上有不同的选择,本文关注的是对论证间反驳关系定义的两种不同选择:限制性反驳和非限制性反驳。为了验证哪种选择更符合人类推理直觉,本文给出了一个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非限制性反驳更符合人类直觉。由于非限制性反驳可能导致论辩系统推理结果违反理性公设,这一结论说明目前的结构化论辩形式体系在自然性和合理性的兼顾上还需改进。  相似文献   

2.
当代论证理论中"论辩术"之理论视角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种以语用论辩术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外化为论证活动的程序与规则,另一种以非形式逻辑理论为代表,将"论辩术"内化为论证成果的属性或品质。对这两种"论辩术"的解析将揭示出语用论辩术与非形式逻辑在规范性理论之建构与情境性实践之关注间的深层差异,同时也展现出其自身在谬误研究及论证界定等当代论证研究议题上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3.
李娜  张莉敏 《哲学动态》2006,14(2):50-54
道义逻辑和非单调逻辑是在不同的学科内根据不同的原因产生和发展的,分属两种不同的逻辑。但受人工智能理论的启发,西方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和逻辑学家逐渐认识到道义理论和非单调推理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可以解决道义逻辑中的令人棘手的悖论问题,还可以为道义逻辑提供更为完美的理论框架。于是,在道义逻辑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向:与非单调推理相结合,建立具有可废止性的(DEFEASIBLE)道义逻辑系统。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为陌生,所以我们从语形和语义两个角度对西方可废止性道义逻辑的形式化研究给出系统…  相似文献   

4.
立场检测研究旨在提取文本相对于对特定话题所持的立场倾向。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于提示学习的方法,针对论辩性文本,根据提示学习两大主要工程方法(模板工程和表达器工程)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掩码位置导向的手工模板MPOT和语义相似度加权表达器SSWV。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提示的论辩文本立场检测模型P-RoBERTaMPOT+SSWV,并和自动模板方法 P-tuning进行比较。该模型在中山大学网络文本论辩语料库上和NLPCC中文微博立场检测数据集都达到了较好的准确率。本文实验显示在小样本学习条件下,P-RoBERTaMPOT+SSWV模型超过了使用预训练模型+微调方法的效果。本文研究表明,提示学习的模型设计方法有助于文本论辩立场检测任务,并在小样本的条件下也依然能取得十分可观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语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语义的微观层次分析语义结构的等级关系。义素并不是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有层次的形成一定的等级系统。 经过对比分析,找出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这是一个层次的平面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确定描写性的义素和关系性的义素,两者交替的增减与变换,形成不同的层次,即立体的等级关系。这种分析,虽然在语义研究中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不仅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它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辩博弈与不一致性意见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论辩是一种言语博弈论辩是一个言语现象,它是指同一论题上持有不同观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展开辩护和反驳的过程。论辩往往是在两个人(或两群人)之间进行的,当然这不是必然的,因为在同一个论题上人们可能拥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博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性人之间的一个互动;博弈论作为一个学科,研究互动中的理性人———即参与人(player)———如何进行策略或行动选择以最大化各自的利益。论辩虽是言语现象,但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论辩同样是一个博弈(game):参与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他们有各自的目标:战胜对方赢得胜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7.
百年因明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及困境,加深了人们对因明学的认识。因明是一种集逻辑、论辩和认识论一身的学问。因此,研究时,如果不先加以粗略的区分,而盲目地以某一领域、学科来比拟、研究则有失偏颇。百年西方逻辑研究因明所遇到的挫折便是最好的说明。将三支作法与三段论作比较研究,其本质就是将论辩与逻辑作比较,因为三支作法是因明的论辩形式,属于论辩范畴;三段论是典型的推理形式,属于逻辑范畴。将两类不同范畴作比较研究,除了不易看清问题的本质以外,还将产生一些伪问题。  相似文献   

8.
因明(hatuvidy口)是发源于印度的论辩逻辑。它当然也可以用来“自悟”,此时立论者所形成的推论纯粹是一种内心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作为自比量(svarthanmdna);然而因明主要的功能在于“悟他”,即是在论辩中进行论证和反破,这种旨在悟他的比量,称作为他比量(pardrthanuman二)。因明作为主要作用于论辩的逻辑对语用问题甚为关注,因此它对论辩的语用规则有具体的阐说,还建构了一个语言交际的四元语用模型,并揭发了一系列语用谬误。一、论辩的语用规则论辩的语用规则主要表现在简别(mdtrat画)上,简为分别、选择之意,别即差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关注语境化拓展的问题,文章探讨了语用论辩理论如何对论证的分析与评价等研究范式予以发展,进而更为精致地处理真实论证实践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特性。首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语用论辩的标准理论和扩展理论予以概要性介绍。其次,分别梳理会话性语境和制度性语境在这两个阶段的具体介入方式。继而,借助学术领域的一个案例分析,直观展示了在特定制度性语境下进行典型论证模式分析的主要程序。最后,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语境化拓展,探讨了相应的合理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言哲学家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语义的真假上,并将活生生的自然语言与数学般严谨的形式语言对照,最后大多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这样做的后果是:语言哲学缺少属于自己的独特研究领域,而且总的来说偏离了方向。因为关于语义真假的研究属于各门知识的解释系统,具有个别性,而哲学应研究一般性。更充分的理由是:有比真假性更一般的问题,即笔者将在下面讨论的实伪性问题。实伪性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语法问题,它研究那些被日常语言的习惯及正确的思维方式认可但尚未总结出来的内容,以确保语言、逻辑、哲学的纯洁性及其相关研究方向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在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多值语义解释和超赋值语义解释是两个经典的研究进路。相较多值语义中的经典三值解释和基于概率赋值的模糊逻辑解释,范启德(1975)给出的超赋值语义由于引入了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可精确化结构,具有更强的表达力,能够弥补三值和模糊逻辑处理的很多不足。距离超赋值语义发表40余年后,秋叶研(2017)给出了同样满足可精确化结构条件的一个布尔多值解释。由于超赋值语义一直被当作典型的内涵语义处理方式,而在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布尔多值方法却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模糊逻辑这个基于概率处理的典型的外延语义的复杂版本,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的殊途同归,非常值得仔细思考和探究。本文将结合含糊性问题研究领域的多值语义解释和超赋值语义解释的演进过程,以内涵语义和外延语义的区分为切入点,最终指出,(当下主流定义下的)内涵语义与外延语义的界限是模糊的,而在原有界定基础上,对内涵语义增加“内涵语义要可以表达非线序的偏序结构”这一限制,能够进一步对内涵语义和外延语义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文中的定理和推论的证明,主要说明了以下几点:(1)利用广义量词的相关语义性质,比如单调性和对称性,既可以解释亚氏三段论的有效性,又可以解释带有广义量词的扩展三段论的有效性;(2)一些有效的扩展三段论仅仅表征了广义量词的左或右单调性,还有一些有效的扩展三段论同时表征了广义量词的多个语义性质;(3)利用广义量词的东南或西北或西南或东北方向的单调性可以判断一些带有限制条件的扩展三段论的有效性。此研究将有利于广义量词理论的发展,对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的研究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宗教文化的沃土,论辩之风的盛行,铸就了因明的论辩特质。无论是从佛家研制因明的动因来说,还是从佛家因明的研究内容来看,因明都不是逻辑的同义语,而是一种以日常论战为研究对象的对话理论。由于因明不过是佛家对于论辩学的一种别称,因而,借力于数学方法而建构起来的西方逻辑不可能是衡断因明得失的唯一标尺。  相似文献   

14.
金立 《哲学研究》2012,(8):114-119
论辩(Argumentation)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通过单个命题或命题组合来证明自身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的理性行为。长久以来,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一个问题,论辩始终为逻辑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这不仅因为论辩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基于主体间个性差异的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不同思想在各自的论证和相互争辩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客观事实。正如迈克尔所言:"人类心智被装上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技能,一是将事物分门别类置入范畴,一是将事物视同特殊分别对待。因此,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15.
涵义语义与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称句推理具有以词项为单位的特征并且词项的涵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有的处理用A一表达式表达涵义,不够简洁和自然。亚里斯多德三段论是一种词项逻辑,但它是外延的和单调的。这两方面的情况使得有必要考虑新的词项逻辑。涵义语义的基本观点是:语词首先表达的是涵义,通过涵义的作用,语词有了指称,表达概念。概称句三段论是更为常用的推理,有两个基本形式GAG和Gaa。在涵义语义的基础上建立的系统GAG和Gaa是关于这两种推理的公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评价<语言·意义·指称>一书中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语义理论完全相反的语义理论,从区别语义学指称和形而上学指称开始,作者定义了语义学标记,对否定存在陈述、空名陈述、分析性等语言哲学的重要难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但这一解释是否完全、一致、系统而且直观仍然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语义空间的研究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对词汇语义系统的不同观点,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目前,有代表性的语义空间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潜在语义分析(LSA)和语言的多维空间类比(HAL)。潜在语义分析是指利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来探索文章中潜在的语义关系的方法;语言的多维空间类比则是利用多维量表(MDS)的方法来提取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认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重建公共道德、达致社会团结的唯一途径是建立在交往行为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以共识为目标的道德论辩.这一构想因其空想性、其对语言性论辩过程的过分倚重以及对道德原则主体性的忽视而受到各方的批评与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承认道德主体间性的同时,肯定并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既注重道德问题的论辩性,更注重其实践性,从而为克服哈贝马斯所面-临的困难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意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离散还是连续?——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采用句子核证作业,将SAD技术和普通反应时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语义信息加工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实验一采用普通反应时实验,探讨了语义信息加工机制的性质,结果表明,在熟悉度、语义距离和快慢反应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说明在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加工机制的因素。实验二采用SAD技术,研究熟悉性对语义信息加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具有离散的趋势;而低熟悉句中的部分信息积累则是连续的,进一步证明了两种性质加工机制的存在。结论认为:语义信息加工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加工:离散性加工机制和连续性加工机制,熟悉性是影响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弗兰斯·范·爱默伦对语用论辩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加以了概述,清晰说明了该理论如何从建构理想的"批判性讨论"模型,逐步和系统地发展到对真实论证实践中基本论证模式的探究。首先,他介绍了语用论辩术之"标准"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是以"论辩的合理性"为旨归的。进而,他概述了一些旨在巩固和完善语用论辩术"标准"理论的经验研究。之后,他讨论了语用论辩术的"扩展"理论,该理论的特点在于增加了探讨"取效性"的修辞学维度。随后,他介绍了一些与"遵从合理性来达到取效性"相关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在"扩展"理论中所引入的"策略性操控"概念。最后,他说明了论证性会话所发生的"制度化语境"如何被纳入到了语用论辩术理论建构当中。进而,他对当前语用论辩术关于"典型论证模式"的研究加以了讨论,这些论证模式都关联于在特定语境中实施策略性操控的制度性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