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福英 《现代哲学》2017,(3):148-154
"和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古代学者一般从自然观、政治观、伦理观方面来讨论"和同"问题,现代学者则从文化观方面来讨论。从自然观上说,世界最根本的特点是差异性,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和而不同"。因此,承认世界是万有不齐的差异性的和谐统一,是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君主应善于用"和而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做出万全之策。在伦理观上,人们可以从"和同"观上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文化观方面,"和而不同"命题可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基本原则。对待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与文化,人们应采用世界有识之士所共同倡导的"文明对话论",而非"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2.
张佐 《中国宗教》2020,(2):38-39
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提出"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中国自古便有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理念与主张,孔子重视传统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于政教关系则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就是对于各种宗教表达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远"就是政治意识形态不是某种宗教。  相似文献   

3.
正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之一,是孕育伊斯兰文明的重要源泉。自传入中国后,伊斯兰教的发展历经千年历史传承和积淀,衍生出绚烂多彩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见证了文明共生、文化共鉴、价值共享的和谐之道。其成功关键在于遵循中国化的演进方向,构建了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共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中国穆斯林面临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社会三个维度的共识建构,从文化共识  相似文献   

4.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各国现代化中同质和异质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中国法制现代化也不例外.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直接关系着现代化的成败.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而不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和新的世界话语。全球化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 ,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以至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全球化使世界文明出现了新的组合和新的构建 ,既促进了世界文明间的交流、渗透与融合 ,又进一步催化、强化了各国文明的本土化倾向。文明 ,尤其文化 ,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 ,也与国家、地区、民族密切相关。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 ,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引发了文明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跨文明对话 ,超越利益纷争 ,以维护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化 ,是时代对人类社会的企求。在全球…  相似文献   

7.
重建价值哲学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应该关怀所处时代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人类生存境况的根本性变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合作问题 ,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如火如荼,“西方中心论”愈演愈烈。本文通过对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内在本质的探析,认为伦理文化发展始终以中国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为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们在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能从历史惯性的外在意义上深层次地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各个层面,而且也能内在地为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认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三位一体关系,在吸收各个文化所长的基础之上,树立起不可撼动的主体性文化自觉,在交流和对话中打破历史文化的滞后性和世界视野的缺乏,创造一种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文化问题纳入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现实所提出的一种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在20世纪,文化问题越来越凸现于人的社会实践层面。随着当代文化的突飞猛进,人类需要一种健全自觉的自我意识来对文化进行价值导向与规范,以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汉以后,三教关系是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这反映在三教关系的研究上,集中体现于对三教之"教"内涵的如何把握。然而,三教之学及其关系的历史衍变绝不是纯粹地、单一地脱离社会环境的学术形态,相反它是应具体的时代环境而生,并且能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从"学"的层面和从"教"的层面都有失片面,只有从内在精神的层面去把握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才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武小龙 《学海》2014,(6):30-36
"共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和认识论,为中国社会转型以及中国社会"二重性"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依据共生理论分析,"二元病态共生"是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具体表征,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时期的"寄生共生"、改革开放时期的"偏利共生"、后税费时期的"非对称式互惠共生"三种关系形态,并且这种"二元病态共生"的表达形态实质反映为对社会正义的缺失、偏离和违背。根据共生理论预设,"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的演化方向,对此,从"政治共信、经济共享、生态共荣、社会共识、文化共存"五个维度对"对称式互惠共生"这一城乡"常态"关系进行理论建构,可在"双向、合作与多元"的后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社会正义理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论伦理理解     
多元主义时代,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不同主义、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当代世界,"伦理理解"的文化症候不断涌现,现实、历史与哲学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期待"伦理理解"。伦理理解,包括理解"伦理"与"伦理"理解,二者构成了伦理理解的基本范型。理解"伦理",以伦理学基本问题(义利、名实、群己)的辩证统一,完成对于生活世界、语言世界和实践世界的辩证循环理解;"伦理"理解,以"伦理"理解世界,试图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我们"与"他者"的相互理解。走向当下现实的"伦理理解",从主体性视角就是"类本质"意识的觉醒与自觉而生成的"类主体",从伦理共同体视角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与实践建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互动,并没有出现塞缪尔·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而是在新的场景下,西方文化在本土生根发芽,经过选择与被选择,重组与再重组,与本地文化相互交杂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文化系统,并没有像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当两种不同文化形式遭遇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恰恰相反,我们在不同文化的结合地看到的是经过选择与被选择、重组与再重组而形成的混杂性文化。这种混杂性的文化是和谐的、共融的,当我们认真审视它时,并没有看到所谓的文化"侵略性"的一面,看到更多的是其"温顺"的一面。我们可以在伊斯兰文化下的埃及妇女的女性传统与西方女权主义的融合、混杂,与麦当劳在全世界的本土化过程中,看到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形式并不是像塞缪尔·亨廷顿所谓的"文化的冲突"或"文明的冲突"。我们相信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并不是"有你无我"的单项选择,而是一种"有你有我"的双向互动,当然这种互动是"和平"的,而不是"冲突"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 ,世界政治在冷战局势结束后即进入了“后冷战”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已不如过去重要 ,取而代之的主要冲突形式是不同文明的冲突。这一断言无疑有以偏概全之嫌 ,然而 ,从文明和文化冲突的特定角度去研究和审视全球化 ,却可以得出关于全球化总体性质的一些普遍性结论。科学地界定文化全球化在全球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阶段属性和基本内涵 ,是正确理解文化全球化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前提。关于文化全球化 ,学术界一般认为 ,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始…  相似文献   

17.
申林 《美与时代》2007,(10):72-7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全球化"是构成当今世界文化体系的特征,它使当代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整体化趋势,它已经对全球民族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针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促进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一、微美学的新时代"网络架构了我们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学,网络逻辑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过程、体验、权利和文化的运作与结果。"[1]——曼纽尔·凯斯泰尔斯全球化时代是以信息、资本、市场为基本前提,高速的全球化巨变不断完成着变异和繁殖,形成全新的生产系统。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微时代改变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形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并引发了"微时代的美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全球化"呼唤"文化哲学"研究 作为今天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流行术语,"全球化"无疑在激发人们进行各个方面的思考.但是,对于当今的哲学研究来说,它所指称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究竟意昧着什么?或者说,哲学研究究竟应当如何应对"全球化"这样一种在当今突出表现出来的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维度于一身的西方文明的征服扩张趋势呢?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各个国家的文化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从而导致经济强国的文化也在一点点侵蚀着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石,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环境艺术设计也受到了巨大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地域特征和环境艺术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的研究,只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其和谐共生,为自身的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