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到催眠术,人们通常以为这是心理学家的实验或某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认为它跟自己毫无关系。孰不知我们却经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心理诊所里,催眠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他反复向对方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陷入昏睡状态。其实,昏睡与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心理医生发现,不仅是身心疾患者,普通的人也时常会有精神恍惚、注意力减退的时候。这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心理医生的分析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状态…  相似文献   

2.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皖南医学院催眠门诊(芜湖241001)蒋平所谓催眠疗法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生理放松、气功导引、心理诱导与暗示等方法使人进入意识活动相对抑制的催眠状态(潜意识状态)后,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加以科学调控的医疗技术。它不是什么“神功”...  相似文献   

3.
化学麻醉剂是通过什么机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呢?这个问题还不清楚。所有的答案都是假设性的和理论性的。而我们对正常睡眠的许多机制也还了解得不多。幸而,这些知识的欠缺从未阻碍麻醉学的临床发展。我们知道所用药物的临床疗效如何,即使还不十分了解它们的治疗机制。对于催眠也是如此。对于催眠和催眠现象的性质的某些问题,目前还很模糊。许多人倾向于把催眠和某些有害作用剂混为一谈。然而,我们知道,催眠与人生经历和人对权威的反应有关;我们  相似文献   

4.
睡眠和梦     
睡眠,通常是和清醒形成最显明对照的状态,因为在睡眠状态下意识和活动大大地减少。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睡眠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恢复状态。然而和清醒状态一样,睡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的发生不仅仅是由于清醒活动所导致的身体过程的需要。一个人不论他的身体状况如何,可以进入睡眠状态,也可以仍然保持清醒,睡眠并不完全是无意识的,因为一旦醒来时即可回忆起他所做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某些心理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德明 《心理学报》1985,18(4):82-86
268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经问卷调查之后,对20名好睡眠者和20名差睡眠者给予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木块图和数字划消四项心理功能测验。测验证明,好睡眠者的数字广度短时记忆显著较差睡眠者要好。该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可能与人的短时记忆有密切关系。睡眠行为与心理功能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简要介绍了现代催眠理论的形成,描述了催眠状态下出现的催眠行为,阐述了七种流行的催眠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催眠现象,进行催眠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8.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詹鋆  任俊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57-1466
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功能, 近十年来, 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有限自制力理论展开其研究。事实上, 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十分有限, 在它严重被消耗时会引发个体的自我衰竭, 这将对个体的情绪、认知及行为等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思想抑制和分心控制等行为都可能导致其处于自我衰竭的状态, 但通过睡眠、放松或积极情绪诱导等方式则可有效促进自我控制资源的恢复。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明确自我衰竭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并深入挖掘自我衰竭与其它影响自控行为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超 《心理学报》1999,32(3):337-341
用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均获成功。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消除情绪记,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消除对同性的性欲却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认为要根治同性弯需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对同性的性欲。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人们一直深信催眠能够促进人的回忆。在国外,催眠技术已经在司法调查中被用于促进目击证人对目击情境的回忆。然而,实验研究却发现,催眠在促进证人回忆的同时,回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而且证人对错误信息的自信程度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催眠过程中催眠者对证人进行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事后信息的误导,这些问题限制了“催眠面谈”在实际中的应用。事实上,与一般的警察面谈形式相比,催眠面谈中许多与催眠相关的因素,看似与催眠引导无关,但对回忆却产生了促进作用。比如,由于面谈中引入了心理的、临床的以及人际的技巧。催眠面谈往往比警察面谈更有效。“认知面谈”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面谈技术。可靠证据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将近35%的回忆率,而且不会象催眠面谈那样产生记忆歪曲现象。  相似文献   

12.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催眠和变更意识状态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一般大众,甚至许多心理学专业人员都把催眠状态下的意识和各种变更的意识状态统称为潜意识状态,这种提法存在着很大弊端。本文举实例论述了单就催眠状态来说也有不相同的表现利性质;同时阐述了研究具体的各种变更意识状态的表现、性质、特点及分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说明睡眠期间脑和心里活动的体内动力学与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个体功能动力学的关系,尤其是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的关系。根据Hess的动物性功能(指感觉、运动和机体行为)与植物性功能(指自主体内控制系统)之间的经典区别,可以描述睡眠状态的二元性意义。在发现REM睡眠(快眼动相睡眠)之前,Von Economo于1995年提出睡眠状态的二元性,包括“脑睡眠”和“躯体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睡眠拖延行为是健康行为拖延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可概括为在没有外部原因阻碍的情况下,仍无法在预定时间上床睡觉的现象。目前的研究认为睡眠拖延行为是导致普通人群睡眠不足的重要原因,睡前日常活动及沉浸式活动常常诱导其发生,探讨其背后机制主要涉及自我调节和生物节律两大因素。利用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可尝试解析睡眠拖延行为的发生过程。未来研究可从其神经机制探讨及预防和干预措施等方面尝试展开。  相似文献   

16.
很长时间以来,催眠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有时看电影,我们会看到有关催眠的镜头,感觉催眠很神秘,也很神奇。绝大多数人对于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将催眠按其字面理解为催人入眠,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之看作一种巫术,一种旁门左道。一是因为催眠最早多为巫士和神职  相似文献   

17.
学生篇 无拘束睡眠 越接近高考,部分 高三学生越是对自己的 睡眠问题感到苦恼。晚 上睡眠质量不高或者是 长时间无法入睡。 睡眠其实很简单: 有些人之所以很难入 睡,是因为他在睡前总 想着一个问题:"我要 是睡不着该怎么办?" 其实,当我们闭上眼睛 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大 脑就处于休息状态,如 此便可称作大脑在放 松,也算是入睡了,我 们用不着把睡眠想得多 么神秘,休息乃最终目 的。  相似文献   

18.
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研究在提供恰当的集中注意的反应策略暗示指导语情况下,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和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清醒和催眠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下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主试提供恰当的注意反应策略时,催眠可否减小Stroop干扰?在此情况下不同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效应有何差别?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将明显降低高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朱莉  李克 《心理科学》2007,30(4):1013-1014,989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本文从意识状态、疼痛及精神病理现象三个方面对脑功能成像在催眠状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可以借鉴相应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气功。  相似文献   

20.
吴明霞 《心理科学》2000,23(3):373-374
1 引言个体差异是催眠领域的核心特征之一 (Kirsch&Lynn ,1 998)。催眠个体差异的决定因素可能因暗示语性质不同而不同 (Woody等人 ,1 997) ;催眠感受性的个体差异可能是类型上的而不是维度上的 (Oakman&Woody ,1 996)。也就是说 ,在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和感受性低的人之间 ,有一些根本区别 ;另一个有关个体差异的研究 ,将催眠感受性高的人分为易产生幻觉与不易产生幻觉两类 ,功能性脑表象揭示出这两类人脑激活的模式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幻觉这样的复杂情境中 ,也表现在简单情境中 ,因此催眠感受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