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宏英  隋光远 《心理科学》2003,26(3):512-514,518
1 引言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以前见过时,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对错误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但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得益于1959年Deese的实验,他描述了错误记忆(false memory),但并未在记忆研究者中形成广泛的兴趣。直到1995年,Rodiger和McDermot的工作才使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错误记忆现象寻求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错误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表明,错误记忆十分顽固,一经产生便难以消退,即使是在严格的有意识控制之下,比如预先警告条件下等。这就引起研究者对错误记忆中无意识机制的探讨。本文以错误记忆的这一顽固性特征为切人点,结合多种形式错误记忆的研究成果,尝试剖析错误记忆发生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机制,并对近年来兴起的错误记忆无意识机制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错误记忆指的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目前,针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多集中于视力正常的人群。国外近年来有针对视障人群错误记忆的研究认为,在听觉学习情境中视障成人有更好的真实记忆和更低的错误记忆。目前对于盲生的错误记忆特征尚缺乏研究。而盲文摸读作为视障人群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对视障人群的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尚未有研究者关注。本研究以初中盲生和视力正常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RM范式,发现被试采用阅读学习(盲生摸读盲文,视力正常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和听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下,都发现被试身上存在稳定的错误记忆;盲生的错误记忆显著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在摸读学习方式下,盲生真实记忆好于听觉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4.
胡娟  刘成刚 《心理科学》2007,30(3):643-646
本文着重从被压抑的早期记忆、目击者记忆两个角度论述了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本文还从增加有益的错误记忆、区别真实和错误记忆,以及错误记忆实验室研究的生态学效度三个方面,对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做出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张蔚蔚  高飞  蒋军  张继元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12,44(12):1596-1606
本研究以自编情绪DRM词表为实验材料, 用音乐诱发正常大学生被试正性、负性和中性心境, 探讨在被试处于某种心境下时是否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现象、预警能否减少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的发生。结果表明, 正性关键诱饵在正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心境, 负性关键诱饵在负性心境下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中性和正性心境, 说明正常被试也会产生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 预警和无预警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诱饵和心境一致性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无显著差异, 说明外显的预警提示并不能消除部分由无意识产生的错误记忆和心境一致性错误记忆。研究结果支持记忆的扩散激活理论和情感的联想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6.
王红椿  刘鸣 《心理科学》2006,29(4):905-908
心理学家通过采用事后提供误导信息的方法以及临床治疗中的催眠、想象等暗示性程序发现的记忆歪曲和记忆移植现象,说明记忆的改变并不局限于对经历的或记得的情节的某方面的修改,它还能创造虚假的自传性事件记忆。  相似文献   

7.
周楚  苏曼  周冲  杨艳  席雅琪  董群 《心理学报》2018,50(12):1369-1380
通过2个实验探究想象膨胀范式下老年人的错误记忆特点及其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经典想象膨胀实验范式, 考察老年人是否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大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效应; 实验2引入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 进一步考察老年人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可能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老年人与年轻人均表现出显著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但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2)当通过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有效增加了老年人在事件想象过程中的内在细节数量后, 老年人的错误记忆显著上升。该结果揭示对事件情景的想象过程是想象膨胀错误记忆发生的关键环节, 老年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老化效应, 主要是由于该群体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在回忆/想象情景事件时内部细节缺乏这一特征所致。研究结果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和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8.
误导信息干扰引发的错误记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秀艳  李荆广 《心理科学》2007,30(4):814-819
本研究借鉴GSS的测验程序,以学习材料视觉呈现、团体实验的形式,在人工条件下模拟了目击者记忆过程.通过操纵材料呈现时间(20秒、40秒)与测验次数(初测、重测)两个变量,考察了该情境下错误记忆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变化特点。并进一步研究该情境下受暗示性与社会期望、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视觉想象生动性的关系。实验发现,40秒比20秒条件下,真实记忆效果更好,错误记忆效果更少;重测比初测时错误记忆更多。可见,真实记忆量的差异是影响错误记忆的主要因素:错误记忆较为顽固,产生后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还发现,受暗示性的各种指标(yiddl、yidd2、yidd3和shift)与社会期望、自尊、心理控制源、视觉想象生动性等因素均无显著相关.与桔试的自由回忆成绩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考察老年人错误记忆现象及内在原因,并检验模糊痕迹理论对错误记忆年老化机制的解释。以经典DRM范式为研究起点,对三组被试(年轻人35名、低龄老人28名、高龄老人34名)的记忆成绩进行比较,利用联合再认范式及多项式树型建模的统计手段,分别从现象学和认知加工机制的角度检验错误记忆的年龄差异是否符合模糊痕迹理论的预期。结果发现:(1)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这两种记忆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中呈现出不同的增龄效应模式:正确记忆随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错误记忆水平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即低龄老年组的虚报率显著高于年轻组和高龄老年组;(2)虚报率的年龄差异主要集中在未学习过但与学习词列有强语义相关的刺激(类型记为R)反应上。对R型刺激的反应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低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成功提取字面痕迹的概率存在显著下降,而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保持相对稳定;高龄老年人成功提取要点痕迹的概率相比低龄老年人显著下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模糊痕迹理论对个体记忆一般年老化特点的预期及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中的感觉通道效应,以及干扰因素对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正确记忆还是错误记忆,视觉呈现优于听觉呈现;(2)三种呈现通道下.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差异不显著;(3)干扰任务下的再认成绩比无干扰任务下的再认成绩好.结合实验结果,本文还就不同通道下错误记忆的加工机制问题以及正确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探讨了生命性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影响。实验1使用类别呈现词语强化类别加工,实验2伪随机呈现词语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及延时探测。结果发现:(1)当强化类别加工时,生命性和类别对击中率有相类似的促进效应;(2)当弱化类别加工并进行即时探测时,生命性对击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强;(3)类别效应促进真实记忆和虚假记忆,但生命性效应仅促进了真实记忆,而不影响虚假记忆的产生;(4)在即时与延时探测中均发现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本研究证明了:(1)生命性效应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类别效应;(2)生命性效应对真实和虚假记忆的作用机制不同;(3)类别效应和生命性效应的存在时效长达24小时,但是生命性效应的衰退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2.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eyewitness memory among adolescents as most memory research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adults and young children. A number of studies recently have emerged outlining conditions where memory suggestibility increase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ulthood. These developmental reversals are found in semantic association tasks such as the Deese–Roediger–McDermott (DRM) paradigm and have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mong adolescent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examined DRM performance among 11–21 year olds (N = 245). Extending the work comparing children and adults, false memory on the DRM task increased with age. False memory on the DRM task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false memory on a memory conformity task. The different memory processes involved with the task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egal psychology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类别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分类练习,学会如何将类别刺激进行归类的过程。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4(内容相关性:方向、宽度、亮度、控制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内容相关性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和信息整合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基于规则类别学习来说,在高工作记忆容量条件下,当关注相关维度时,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2)对基于信息整合类别学习来说,不管工作记忆容量如何,只要关注相关维度类别学习的成绩更好。  相似文献   

14.
使用DRM范式考察了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无意识激活的存在与否。通过操纵实验任务和呈现方式,导致被试对学习词表的无意加工和不同水平的有意加工。结果发现,无意加工时所产生的对关键诱饵的无意识激活足以导致错误记忆效应,说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并非错误记忆产生所必需。随着对词表有意加工水平的提高,多次无意识激活的累积可导致增强的错误记忆效应,且表现出与真实记忆的共变,而阻断连续激活累积的因素可有效降低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5.
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相似文献   

16.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凤四海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5):1157-1160
回顾了时间知觉界定上的纷争.在分段综合的框架下考察了时间知觉的内涵.并基于生物模型、认知模型和综合模型对时间知觉的理论解释进行了讨论,还分析了时间知觉的实验范型.进一步指出分段综合取向对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