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旧本”和小字注问题──答章培恒先生王长友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章培恒先生和马美信先生合写的《前言》,根据嘉靖本中的“今地名”考证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似当写于文宗天历二年(一三二九)之前”...  相似文献   

2.
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史——读李福清《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统》王长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三国题材文学的研究造诣尤深,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孔子学会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一级学会,是以研究孔子、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中华孔子研究所。该会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一任会长是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第二任会长是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现任会长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先生。该会坚持实  相似文献   

4.
1在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中,孔子因其崇高的地位与巨大的影响,最为学者们所注重,研究成果也极其丰硕。可以说,有关孔子哲学的研究史料已被发掘几尽,要循着原有的研究路径前进,哪怕是再前进一小步,也是极为艰难的。然而,马振铎先生的《仁·人道》一书对孔子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虚实问题一直是众多小说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进入当代社会,小说的话语模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对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的探究一直都在进行.相对于古代小说评论,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三国演义>的虚实问题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特别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品三国以后,对<三国演义>创作中虚实问题处理的利害得失的评论已成为学术界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5~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千名社会贤达和北京市各大、中、小学校长、模范教师出席了10月5日上午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在纪念大会上讲话和致辞。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孟学会(台北)、韩国儒教学会、日本的斯文会、美国的国际中国哲学会。  相似文献   

7.
邓承奇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文艺美学方面的探索,已有数种著作问世。出于对孔子的敬慕之情,更出于对儒家美学的深刻理解,几经寒暑,又完成了专著《孔子与中国美学》(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这是孔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重要方面。他对中国文化既深、且远、又广的影响,有目共睹。在世界范围内,孔子思想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接受;可以预测,在未来,他的思想将随时代的推移而日渐发扬光大,继承这一笔丰厚的财富,将不仅仅是某一民族、某一…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思想的实践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问题 ,学界曾进行过多次争论 ,但迄今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蔡尚思先生在 6 0年代曾撰文认为 ,“孔学主要是礼学”,80年代初在他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又明确提出“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是礼”。匡亚明先生则认为 ,“仁”是孔子的哲学 ,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教育学说 ,一句话 ,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 (见匡亚明著《孔子评传》,第 1 92页 ,齐鲁书社 1 985年版 )也有人提出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实质和核心 (见郭碧波《孔子思想核心再认识》,载《哲学研究》 1 985年第 9…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0月5~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召开“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千名社会贤达和北京市各大、中、小学校长、模范教师出席了10月5日上午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先生在纪念大会上讲话和致辞。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孟学会(台北)、韩国儒教学会、日本的斯文会、美国的国际中国哲学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等9个学术团体联合发起的国际儒学联合会亦于10月5日下午召开的大会上宣告成立。国际儒学  相似文献   

11.
<正> 各位来宾、学者先生们: 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在曲阜召开的国际儒学讨论会现在隆重开幕了。前来参加今天开幕式的,有来自四大洲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特别是有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的领导人王鼎昌先生和吴庆瑞博士;有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首席名誉顾问周谷城教授;有联邦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主席赫克博士;澳中理事会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大会致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士们,先生们: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今天正式开幕了,这是继1989年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之后又一次国际儒学学术盛会。世界五大洲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社会贤达,再次云集北京,与中国海峡两岸学术界的朋友一道,纪念孔子和讨论儒家学说。参加今天的庆祝大会的近千人,参加学术讨论会的也有二百多人,可谓群贤毕至,硕学成集。我们相信,这次盛会一定开得有声有色。这里,请允许我对出席这次会议的国外的和国内的新老朋友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从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会,到现在已经五年。五年来,国…  相似文献   

13.
如何看孔子?如何看《论语》?一方面是高处不胜寒的专业学术,一方面是仰望经典而又视之为畏途的普通大众。墙里墙外互不相见的结果往往就令产生误解和距离感。而近期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韩喜凯先生撰写的《名家评说孔子辨析》(齐鲁书社2008年2月出版),建造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六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哪些文献是研究孔子的直接资料,学术界一向存在不同看法。金景芳先生在本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希望持别种看法的先生也来发表文章,阐述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儒家学派性说的首倡者。他认为,性是人初生的原始状态,与生命有关,而生命的起源,与天有关。天能以气生物,故人性自然含气。同时在孔子的视野中,人的欲求通过心的役使,凭借气(血气)表现出来,为此孔子发明了"戒"的工夫。"戒"凸显的是心与气的关系。孔子还提出,性之善恶与后天礼乐驯导("习")有关。孔子推崇善美之乐,认为这类乐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内容,同时提倡"不食"原则,旨在约束消极之气对人的影响。这便是孔子以气论性的思想逻辑。遗憾的是,孔子并未对人性进行善恶属性辨别。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金景芳先生与孔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今年6月9日是金景芳先生90岁生日,今年又是他从事教育工作70年,《孔子研究》邀我写一篇文章,以兹纪念。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写些什么呢?我想,金先生一辈子都在研究孔子,对孔子这个人物特有兴趣,而且老来弥笃,文章又要发表在《孔子研究》上,  相似文献   

17.
主席,各位学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有机会出席中国孔子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周年大会,感到十分高兴。各位学者不远万里而来,我能与诸位结识,更感荣幸。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现在我们大家  相似文献   

18.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评程恭让梁漱溟先生(1893—1988年)是现代新儒学复兴的根源性人物之一,但是他的思想却不单纯是儒家思想。梁先生在倡导“孔子的生活”之前,曾一度准备出家为僧。即使在“归宗儒家”之后,他心灵深处也从未放弃对佛教的信念。梁氏在佛、儒之...  相似文献   

20.
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然延伸。但是,它却空前地注重了“性”、“情”的天赋性、本原性;性是情的本原、依托,情是性的激发、摇荡,二者互为表里,内外摩荡,构成了生命的活性之泉。正因为把性情视为生命的基质、根据和前提,所以,《性自命出》超越了孔子“与命与仁”的理论构架,而以以性情为基础、以天命为归依的“反善复始”思想,刷新了儒家心志之学的风貌,发展了儒家人学的理论,为思孟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