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2.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3.
萧成 《福建宗教》2000,(5):37-38
澳门,这座在20世纪落日的余辉中从葡萄牙人手中回归祖国怀抱的城市,从其开埠至今400年来,笼罩在它上面的始终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梵蒂冈”或“东方蒙地卡罗”的面纱。人们对澳门的印象只有一个字:谜。今天,徐晓望、陈衍德两位先生著述的(澳门妈祖文化研究)一书的问世,终于为我们掀开了这个“谜。的一角。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5.
略论生态伦理学所隐含的思维方式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生态伦理学所隐含的思维方式革命雷健坤生态伦理学或称环境伦理学是伴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保护主义运动而日益彰显的一种全新伦理思潮。它可谓是伦理思想史上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它对近代以来“人力自然立法”的主体性伦理学表示了根本的怀疑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空”是佛家哲学的核心理念。“空”的基本逻辑具有“真空”与“妙有”这两重结构。“真空”和“妙有”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克服分别世界,而进入无分别世界,而最终进入既不是分别又不是无分别的“妙的世界”(妙有)的思维过程。佛家哲学为打破人的认识的虚妄与矛盾,导出了空观的“否定”方法。所谓“真空”是描写不仅破除认识上所产生的所有的“有无”,而且和解哲学上所侧重的所有的“体用”的理念。不能再否定的否定终于连否定自身也得否定掉。此时的“妙有”只能理解为“真空”的概念变化。因此,佛家的“空”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不过是寻找通过它表现出来的“妙有”的方便手段。在最真实的意义上的“有”就是最真实意义上的“空”,即能与真空相通。因此,“真空即妙有”。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这个“科学的世纪”里,尽管由于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先后发生了社会性的反科学运动,例如纳粹德国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判、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以及中国大陆在“文革”期间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批判等等,但是,在科学最为发达、最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美国却发生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反进化论运动,并且至今仍未结束。与其他反科学运动不同,美国这场反进化论运动既非出于科学上的无知,也不是主  相似文献   

8.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9.
佛教在我国经历了近两千年传统佛学的发展阶段,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冲撞、影响、融合,终于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思想,深深注进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十年文革的低谷,本世纪末,大陆佛学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看待传统佛学,重新审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已成为众多学者思索的焦点。本文以中国佛教界的刊物1991年以来所载有关文章为主,兼及其他报刊,对这一段时间围绕佛教的性质、地位和社会作用等理论问题所作的探索,作一简单的介绍。一、关于佛教的文化属性及文化功能“佛…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善会吹牛,一会儿说他的盾如何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一会儿又说他的矛如何锐利.什么东西它都能戳穿.在场的一个顾客用“以你的矛,陷你的盾”反问他,他只得哑口无言.这个人之所以窘得无所对答,是因为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他既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戳穿,即我的矛不能戳穿我的盾,又说我的矛可以戳穿任何东西,即我的矛能戳穿我的盾。这样,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后者又是对前者的否定,于是使得他无法自回其说.由于自相矛盾会导致思维的混乱,所以就必须用“…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12.
在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半个世纪后的 19世纪末、2 0世纪初 ,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掀起了一个办学高潮 ,先后建成了 16所颇具规模的教会大学 :13所基督教大学 ,3所天主教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政府接管了教会大学 ,并于 195 2年前后进行了院校合并 ,从此教会大学消失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在之后的近三十年中 ,我们对教会大学的评价几乎是全面否定的 ,它们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对其的历史研究就根本谈不上了。随着文革结束二十多年来社会思想的进步 ,学术领域也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些建国后成为“禁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世纪前,恩格斯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著名文章,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命题。后来,人们普遍承认,“劳动说”解决了古猿向人转变的机制问题。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出:现代科学否定了“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的命题没有说明古猿向人的转变。事实果真如此吗?否。事实是“劳动创造人”的学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科学洗礼,它得到了深化,却并没有被证伪。我们的确…  相似文献   

15.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18.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它的性质、意义和历史作用,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概括总结,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  相似文献   

19.
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步”之在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观念。这里的所谓“现代观念”,一指它是一个现代性的前提,象它在西方现代社会的作用一样;二是指它在中国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某种结果。所以只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进步才被中国人逐渐接受。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没有“进步”信仰。主流意识的世界观、历史观背景是循环论,甚至是历史衰退论。中国哲学有极其富于民族特点的“变”的智慧,它集中体现在易学哲学之中。但是中国哲学赞美变易的理论,中国智慧的实质,在于承认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普遍适用的法则,和人事在“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格义”的两种含义,即它的基本义和引申义。格义的基本义就是它的文本义,而引申义则是后人对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时引出的一个概念。格义在早期佛教的传播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意义,于是它的义蕴得到了引申和发挥,产生了“格义佛教”这个术语。格义的本义是一种概念上的对等,但是后人提到的“格义”如“格义佛教”则是它的引申义,变成了比较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