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547年甲寅周灵王二十五年齐景公姜杵臼元年二月,卫大夫宁喜杀其君殇公,迎立卫献公姬衍自齐归卫复位。庆封嫉崔杼、阳支持,阴倾覆。庆封利用崔杼家族中争宗邑之矛盾,使党人卢蒲嫳杀崔杼之子成与强,尽灭崔氏,崔杼妇东郭氏自杀,崔杼无家可归亦自杀。庆封为相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前546年乙卯周灵王二十六年齐景公二年春,齐景公使庆封聘鲁,以修两国之好。夏,宋大夫向戌、晋大夫赵武、楚令尹屈建联合倡议第二次弥兵会议。晋、楚、齐、宋、鲁、卫、陈、蔡、郑、许、曹、邾、滕等十三国  相似文献   

2.
三、孔门传易说 到了汉代,则孔门传《易》言之凿凿,自孔子以下,代代相传至于汉初,便有了清清楚楚的传授名单。但即就这份名单来看,《史记》和《汉书》也互有异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的传授系统是这样的: 孔子→(鲁)商瞿→(楚)肝臂子弘→(江东)骄子庸疵→(燕)周子家竖→(淳于)光 子乘羽→(齐)田子庄何→(东武)王子中同→( 川)杨何而《汉书·儒林传》的系统则约略如下: 孔子→(鲁)商瞿子木→(鲁)桥庇子庸→(江东) 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 武)孙虞子乘→(齐)田何子装→ (东武)王同子中一(畜…  相似文献   

3.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与秦代的官爵秩于敬民丛鲁江一陈胜起义前的身份,汉代有如下几种说法:司马迁一方面认为陈胜是“戍卒”(《史记·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又称陈胜为“匹夫”(《史记·儒林列传》)。徐乐称陈胜为“布衣穷处之士”(《史记·主父偃列传》)。贾谊说“陈涉,瓮...  相似文献   

4.
从齐赵关系看《触龙说赵太后》史实之伪周骋《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不提宋鈃尹文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注《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相似文献   

6.
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被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鲁文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历史特征,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代表鲁文化的孔、孟与齐文化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的研究工作对这一点也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齐文化和鲁文化是绝非截然不相干的。孔子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之  相似文献   

7.
孟子先后游历过魏、齐、宋、滕、鲁等国,齐国是他寄希望最大、居留时间最长和唯一做过官的国家。在齐的七年中,孟子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变化也较大。本文的内容就是探讨一下他在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大体概况。一、游齐初期游齐初期即到齐之后至为卿之前。齐宣王二年,孟子抱着以仁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从魏国到达齐国的首都临淄,游说齐王。这一时期,孟子游说的策略是顺应齐王喜好,引导他实行仁政,建立王天下大业。第一、引导齐王变称霸大欲为王天下大业。  相似文献   

8.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封尚父于营丘,曰齐”。齐国何以称“齐”?两千年来,学者作出种种解释,迄今未能揭开这一上古文化之谜。有周一代的封国,多袭其封国原称以为国号。齐国古称北齐,太公望封于齐,因以为国号。此说为不少学者所信奉。但如深究北齐、姜齐何以名齐,齐之初始义究竟作何解释,则迄今不甚了了。司马迁提出“齐所以为齐,以天齐”(《史记·  相似文献   

9.
田文考     
田文考郑杰文(一)孟尝君田文,出身于齐公族。《史记·"孟尝君列传》曰:"益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少年时,便以善辩有智折服已任齐相的父亲.《史记·孟尝君列传》称,田婴贱妾以五月五日生田文,而...  相似文献   

10.
晏婴散论     
晏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生年不详。他历事灵、庄、景三朝,为一代名相。晏婴智慧超人,品德高尚,治国有方。孔子对弟子赞晏婴道:“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  相似文献   

11.
从孟子学说看道家的影响张运华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年代已无法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万章下》)...  相似文献   

12.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利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确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纂辑。戴圣本是《仪礼》学的专家。《汉书·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案即今所谓《仪礼》)十七篇,……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鲁闾丘卿。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沛闻人通汉子方、梁戴德延君、戴圣次君(案推《后汉书·儒林传下》,戴圣为戴德之兄子)、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海太傅。德号大截,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  相似文献   

13.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非周公之言钟秀有几篇论文谈到《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评论伯禽报政的话,"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认为是周公所言。其实应是齐太公之言。先看《史记》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  相似文献   

14.
~~国时往往有博士。”也正谓上述鲁、宋、魏、齐等国而言,但博士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则当推齐国。秦始皇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俘齐王田建,齐是最后亡的一个国家。秦统一后,只维持了十四年,时间短促,因之秦朝的制度除大抵沿用秦国的旧制外,兼采齐国制度,博士之职即沿于稷下学宫。上述齐宣王时会集于稷下者凡七十六人,这些都是各有专长的学者,其待遇为列大夫,个别地位高的大都享受“卿”的待遇。他们参与议政,并教授弟子。因为给弟子教学,故称“老师”,“先生”。如孟子就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田骈“訾养千钟,徒…  相似文献   

15.
鲁仲连,又称鲁连,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人。他是齐国稷下学宫后期的著名先生,大约活动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50年。《汉书·艺文志》在儒家著录中有《鲁仲连子》十四篇,今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和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都辑有佚文。司马迁的《史记》有他的列传。鲁仲连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他身上表现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不少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16.
曹刿,又称曹沫、曹(?)。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鲁国人。约生活于公元前七世纪初期,确凿生卒年月待详。据《左传》等史籍可考,曹刿最初为一介平民,而非出身于当时社会的“肉食者”贵族阶级,后因其军事才能卓著,并曾“以勇力事鲁庄公”(《史记·刺客列传》),被鲁庄公任命为鲁国大将。关于曹刿及与其有关的军事、外交等活动的史事,很多史料均有记载,如《左传》,  相似文献   

17.
《中庸》作者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中庸》作于汉代,因此作者不可能是战国时代的子思。除了继续前辈学者的工作,从《中庸》的一些提法如“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确定其写作年代外,作者还着重孟子、荀子与子思的关系。他指出,孟子师事子思,荀子批评子思,但二人都未提《中庸》,也未褒扬或批评《中庸》内容。《孟子》与《中庸》都谈到“中”、“诚”、“仁者人也”,但据其思想内容看,是《中庸》抄袭并发展《孟子》而不是相反。作者还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作《中庸》”一语,不是司马迁所说,而是后人所增窜。  相似文献   

18.
管仲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卓有建树,而且在军事上运用权谋也最为成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晏列传》)他之所以能够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在军事上审时度势,率先重视权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史记·管晏列传》  相似文献   

19.
柳下惠道德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他不仅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著称,而且颇具儒家道德的理想形象。后人总结说:“孝恭慈仁,允德日义,约发亡想,益抑下惠之行也。”(《史记索隐》引《天戴礼记》)他的行为受到了孔子、孟子等的表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了后人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学者刘逢禄甚至将他与孔子作比,说:“在鲁言鲁,前乎夫子而圣与仁,柳下惠一人而且。”(《论语述何》,见于《皇清经解》)柳下惠生活在春秋前期的鲁国,他的思想深深地打着鲁文化的烙印。欲研究作为儒家文化渊源的鲁文化,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语出《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孙卿,即荀况、荀卿。汉人因避宣帝(名询)之讳,故以“孙”代“荀”。宋子名鈃,又叫宋(?)、宋荣、宋荣子;先荀况,约与孟子同时,和尹文齐名,为先秦著名思想家之一;所著《宋子》十三篇,《汉志》列在小说家类,已佚。黄老即黄老之学,“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史记·论六家要旨》)。班固之言,通常被理解为:荀子说宋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