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2.
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我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其在画论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和他同时代的王微接着写出了山水画论《叙画》,其美学思想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他在《叙画》中提高了绘画的社会地位,提出山水画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同时,他的"明神降之"指出了艺术创作过程中构思活动以及精神思考的重要性。其思想观念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相似文献   

3.
正元代宗教题材尤其是道教题材在绘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1身为道教徒或具有道教信仰、崇尚道家思想的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方从义、张彦辅、吴全节、张雨、邹复雷、冷谦、邓宇、吴伯理等。其中,倪瓒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其绘画天真幽淡、不拘于俗,与他的思想和信仰密不可分,颇具代表性。他的画、诗、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同时受到儒、道、释多重影响,但道家和道教影响最为深刻而持久。~2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的思想以及悟道过程中都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他借用庄子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思想等有关理论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从其对"心"之本体的构造到"致良知"哲学命题的提出,我们都能隐约看到庄子思想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很多论者遵循黄宗羲的看法把白沙学看作阳明学的先导。事实上,白沙学与阳明学、象山学都有根本性的不同。陈白沙的三大学术要旨(自然、自得、主静)无法以心学来统括。白沙的思想渊源、身后影响等也证明白沙学非心学。以心学来说白沙学,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很大的误读。黄宗羲以阳明学的兴起、发展作为主线来叙述明代学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很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南大吉是明代中期关学学者之一。因王阳明曾为其座主故称门生,后与王阳明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关系,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其思想也从原来笃信程朱而转向阳明心学。其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特别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他不仅笃信"致良知"之学,且尽力在关中传播其学,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关学学术走向亦由此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九成在二程和谢良佐的基础上提出“仁即是觉,觉即是心,因心生觉,因觉有仁”的思想。以觉为心的本质属性,将心与性(仁)连接起来,一方面解决了仁性从潜在到现实何以可能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心(或觉)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心之所以在造化和认识宇宙上具有决定性意义,完全在于心之“觉”,从而开始了心学的创立。因为以心为本,所以他强调“正心”之学,以唤起时人麻木的心灵。张九成“觉即是心”的思想无疑受到了禅宗的启发,但因此断定其学为禅学却是不恰当的。正确认识张九成的“仁即是觉,觉即是心”思想,对于重新认识心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画家,大多信奉和推崇道教(包括全真教)和道家思想,倪瓒的绘画作品尤其如此。画面中的那种平静、深远、孤独、萧疏都寄托于他的绘画作品中,成为他情感的客观参照物,达到了道家所谓的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他的绘画艺术受到道家自然观的影响较大,更深入其本质,更透彻地将心灵展现于自然物中。通过对倪瓒的绘画详细分析来揭示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道家思想在他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宋濂不只是文人、史学家,更是以继承孔、孟、周、程、张、朱一系道统为己任的真儒,他有精深的理学思想。宋濂的学缘师承可上溯金华朱子学和吕学,他的理学集中体现在《三问对》中,该著作对理气、太极阴阳及仁说进行较系统阐述,深受朱子影响。由于受佛学及陆学启发,宋濂有独特的心学。他从儒佛比较视野,强调“心含众理”及“无形之心”的一体感通意识,与陆九渊的心学有很大差异。宋濂理学既非陆学,也非陆王心学的过渡,而是元末明初朱子学的集大成,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杨简作为心学解《易》派的代表,其易学思想是心学与易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心学视域下的易学.在杨简的心学体系中,心具有本体特征,它虚明灵妙,且存在于人自身;功夫论上既要讲求恢复本心,又不可强索而得.杨简以此心学视野去观照易学,将整个易学体系纳入其心学视域之中,并且注重阐发一些与心相关的易学观念,从而使其易学思想呈现出高度一元论的特征.当与经典结论不相兼容时,他又敢于怀疑经典,以保证其易学的圆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杨时易学思想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时主要继承了二程的易学思想,注重从义理释<易>,同时也认同画前元有易,推崇先天学,融义理、象教为一炉.然而,杨时的易学旨趣却在于用易,不流于空谈易理.他主张反身而诚,学<易>必须心通的为学之方.由于受到当时学术背景和社会政冶的影响,杨时的易学思想理论建构并未超出前人范畴,但其易学思想在易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杨简是南宋时期著名心学家陆九渊的高足。杨简的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二十卷解易著作《杨氏易传》和一卷提纲性的通论《己易》之中。这两部重要易学成果既是杨简个人的易学心得与总结,也是南宋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心学解易派的典型范例和首选标本。...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代,心学特盛。学界对于白沙、甘泉心学与阳明心学的契合上颇有佳作,但对于康斋、敬斋二人的心学与阳明学的相似处似乎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斋、敬斋的心学与阳明学存在不少相似处。康斋的理在心中、心具此理思想为白沙、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了思想资源。吴康斋"理在心中"思想通过门人娄一斋、胡敬斋与陈白沙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崭新的心学思潮。吴康斋门人弟子的"本心即理"说与"理心本一"论为王阳明"心即理"说的兴起提供了知识上的可能。吴康斋心性学诸多范畴也与阳明心学概念一致。吴康斋由工夫而证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阳明"心即理"功夫进路有相似性。所以,吴康斋等人的理心合一观已入精微。吴康斋确实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阳明心学风行天下,崇仁心学的知识论背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7.
董其昌在中国山水画中融入禅宗美学思想一直是中国绘画美学史上的重要论题。现存世资料内容丰富且影响较大的便是董其昌在著述《画禅室随笔》中对于南北宗论的记载。从画学角度看,其在禅宗“顿悟”的熏陶下,以“以禅论画”的方式进行画派分类,将中国文人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基于此,以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为切入点,探究董其昌的禅宗美学思想对于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1472—1528)是中国心学的集大成者。石田梅岩(1685—1744)是日本德川时代一位商人哲学家,创建的石门心学亦被称为日本心学集大成。阳明心学盛行于中国明代,石门心学崛起于日本德川中期,它们都是心学,有其称为心学的共性。又因为阳明心学和石门心学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所以,通过王阳明和石田梅岩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透视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及  相似文献   

19.
李想 《美与时代》2023,(7):15-17
汉末魏晋时期,绘画功能论发生了由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向重视其“畅神”功能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汉末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分析汉末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并探讨绘画功能论的演变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对中国画美学思想和哲学内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风眠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