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霞 《中国哲学史》2003,(1):95-102
在唐末五代中原儒家文化南移、南宋时期朱熹理学成为官学这样的背景下 ,随着朱熹本人在故乡新安讲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新安人对朱熹理学崇奉心理的形成 ,古徽州新安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学流派———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始于南宋 ,终于清初 ,历经 7个世纪。新安理学的发展演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各阶段特色有别 ,而总体上又宗旨一贯。南宋新安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学宗朱子 ,兼融佛道 ;元代新安理学的学术风格是惟朱是从 ,排斥异说 ;明代新安理学的特色则是一方面惟真是从 ,和会朱陆 ,另一方面又不改宗朱立场。至清代 ,随着理论界整个学风的转变 ,新安理学终于为皖派经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正> 素称“文物之邦”的浙江,不仅是中国古越文化的发源地,而且到南宋时期,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十六世纪前后,江浙一带又是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较早的地区。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使浙江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宋代以后的浙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学术思想异常繁荣活跃。所谓“浙学”,主要是指宋以后的“浙东学术”。这种学术思想发端于北宋,那时就有“永嘉九先生”和“明州杨杜五子”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被称为浙东“儒林之草昧”。到南宋,逐步形成了浙东各学派,其中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四明学派”。明代中叶,王守仁集中国古代心学之大成,创立了“姚江学派”,可以说是以心学为主要内容的浙东学术发展到了成熟时期。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3.
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成熟阶段的代表。在从北宋中期开始直至清初的700年间,“理学”这样一个笼统的名言架构,实际上涵盖了众多的具有不同学术特点和倾向的理论体系,南宋胡宏所创立的以性为本体的哲学学派──性学便是其中之一①。然而,如何认识理学的流派及其走向,却一直存在着分歧。除了历史上形成的程朱、陆王两派而外,当今学术界一般分理学为三派:内地学者通常分为程朱道学(理学)、陆王心学和从张载到王夫之的气学;台湾学者牟宗三则认为理学分派实从南宋开始,即以胡宏一刘宗周最为“圆整饱满”的“心性合一之模型”…  相似文献   

4.
<正> 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长达六百多年,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学术界,特别是哲学史工作者对理学本身作了大量研究,但对理学产生和发展同教育的关系尚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试图用历史学综合考察的办法,研究教育与宋代社会和理学与宋代教育的关系,透过两宋学校教育内容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理学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经学流派逐渐发展壮大,最后主宰全国教育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早期闽中理学指的是朱熹闽学产生和形成之前的福建理学。而闽学是就朱子学而言的,包括以朱熹为首及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它与早期闽中理学之间存在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早期闽中理学学者对理学思想的传播和阐发,为后来朱熹闽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做了理论准备。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6.
该著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理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并结合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了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的意义,集中讨论了宋代新型的理学与传统理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学的义理化过程,以及礼在天理论的叙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义。北宋的礼学不但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内容,是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儒家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清时期的新安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理学是历史上以新安(今安徽黄山市,原徽州地区)籍理学家为主干组成的一支地方理学流派。该学派崛起于南宋,发展于元代,寥落于明代,终结于清代,对十二世纪以后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它近七百年的盛衰过程中,始终有一以贯之的学术宗旨、一脉相传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色。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文""道"之间原有的平衡,文道关系从唐代的"文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文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文"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文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程朱理学对中医学“节欲养生观”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林殷程朱理学是指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或学派。它融合道学、佛学、儒学于一体,建立了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也对金元时期以后的中...  相似文献   

10.
陈劲 《孔子研究》2020,(4):64-72
孝宗中兴时期,南宋儒学群体之间的交游频繁,陈傅良一直以"不欲与争"的态度与朱熹相处;宋宁宗即位后,身处庆元党禁风波下的朱熹、陈傅良则摒弃学术差异,在朝堂上同舟共济,政见亦趋于一致。朱熹和陈傅良虽然在思想观点上有所不同,但因为同属儒学群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近的交游圈,故而视彼此为莫逆,以他们为代表的道学与浙学群体之间的交流也对南宋的学术繁荣和朝局走向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胡宏置于两宋理学思潮之中,围绕理学家所关注和思考的“性与天道”的理学主题,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和评价胡宏心性哲学的历史地位:一、分析归纳出胡宏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说明胡宏不同于其他理学家,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二、通过对湖湘学派源流的历史考察,以及对胡氏父子的学术成就的确认,来阐明胡宏在湖湘学派中所占有的显赫地位;三、阐明胡宏心性哲学对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及以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为代表的“浙学”的影响和作用,揭示和表明胡宏心性之学是从二程过渡到后来相继崛起的朱子理学、陆氏心学、浙江事功之学的中介和桥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是以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为主线来编纂的,它论述了宋明理学发展的全过程、辨析了理学家的学统师承关系,是我国最早的自成系统的关于宋明时期的理学史专著。北宋初胡瑗、孙复开义理说经之风,倡“明体达用之学”于苏湖、齐鲁,是为宋明理学之开端。北宋中期,周、张、二程阐发“性道微言”,弘扬孔孟正学,创立濂、洛,关学,奠定理学的基础。及至南宋,朱熹集二程以来洛学之大成,故学者以程朱理学并称。与此同时,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别立心学一派,经元代朱陆合流,其学式微。明初陈献章承其余绪,开启明代心学之先河。至明中期,王守仁继起,集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故学者以陆王心学并称。故米明理学之发展演变史即程朱、陆王两派的盛衰史。而两派的学统均溯源于濂、洛之学,故自南宋以来,和会两家学术异同之风不变。《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的编纂,它的理学史观点,均符合宋明理学发展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3.
陶清 《中国哲学史》2003,(1):112-115
新安理学 ,是指由徽州籍理学家为主干所组成的、尊奉祖籍徽州婺源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为开山宗师 ,以传承和光大“朱子学”为宗旨的理学学派 ;因古徽州府治旧称“新安” ,故名“新安理学”。新安理学 ,源于南宋朱熹 ,中经门人生徒、私淑弟子的传承护持、旁征博引以求其真乃至超越门户、回归本经以求其是的发展演衍过程 ,其终结者为戴震。新安理学的演衍流变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派内部围绕“朱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展开的思想理论的矛盾运动 ,表现为初始的护持宗本、归本返宗 ,进而由本诸经典、而求真是之归 ,终因戴震提出本经求是的治经旨归而变…  相似文献   

14.
<正>张载创立的关学与二程创立的洛学,是北宋时期两大重要的理学流派,后世将其与濂学、闽学并列为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称"濂洛关闽"。有学者认为关学后来已"洛学化"了。关学后来是否已"洛学化",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是非问题,需要辨明。因为如果诚如此,那么,关学在此后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地域特色的独立学派了,也就没有关学史可言;而所谓的"濂洛关闽"的提法也就要加以修正了。本文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欲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胡安国、胡宏、张拭等理学家在湖南创办书院,传道授学,形成湖湘学派。自“朱张会讲”后,朱学、永嘉等学派的大师相继到湖南各地书院探访和讲学,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争鸣,使湖南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凭藉之所,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刘丰著《北宋礼学研究》一书于2016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在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以哲学思想分析为主线,并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作者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  相似文献   

18.
南宋元明时期的高僧大德,率多沿袭北宋延寿、契嵩、赞宁、智圆等人的做法,为了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继续高扬"三教合一"的大旗.与同时期的理学和道教相比,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在于多从三教关系的和谐出发提倡三教一家,且多以佛教为高为优,强调有差等的三教合一.应该说,"三教合一"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处理多元文化关系的先例,在今天这个文化更为多元的时代,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丹溪作为谙熟理学的医家,其医学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理学理欲观与丹溪医学的关系。受“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强调饮食、房事在发病学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节食节欲的养生学意义,肯定“养德”与“养生”的统一性。由于丹溪在医学界的宗师地位,扩大了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后期中医学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围绕《黄帝阴符经》进行注疏、诠解而形成的阴符学在南宋、金、元时期迎来一个发展的高峰。道士群体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就《黄帝阴符经》的重要概念、命题和思想主旨进行了各方面诠释,达到了一定理论高度,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强调《黄帝阴符经》在涵化和整合传统道家哲学方面的作用,注重阴符学与丹道学的贯通,留心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是当时道教阴符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