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子研究者依据《论语》,大体同意"仁"与"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但二者孰轻孰重?它们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当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答案却见仁见智。众所周知,"仁"和"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大致有三种意见:其一,认为孔子思想中以仁为主,礼只是仁的外在表达。其二,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礼,仁附庸于礼。其三,认为孔子思想里,仁与礼同等重要,并无主次之分。因此,对孔子思想中"仁"和  相似文献   

2.
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已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援仁入礼 在<论语>中,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关于什么是"礼"的论述,没有给"礼"下定义.这可以说是孔子的一贯风格,就如同他从来不给"仁"下定义一样,而只是在对"仁"的具体实践中言"仁",在对"礼"的具体实行中言"礼".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仁礼学说新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仁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相似文献   

4.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演进过程是其理论系统不断完善和建构的过程。儒家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本源,以礼为表徵,仁礼合一的思想系统。这个系统纵向打开即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即“修已以安百姓”。孟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向内转,就仁而言性善,复由性善层层外推,主张仁政。荀子将孔子的仁礼合一外化,由性恶而重礼法,追求履礼以合天。《中庸》就孔子的践仁以知天而内在地讲天人性命相贯通,《易传》由法天效地而外在讲天生人成。《大学》顺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思路,完善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系统。先秦儒学在义理的开合转易和互斥互补中建立起相对圆满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同: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已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屏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一个整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者或主“仁”,或主“礼”,或主“仁内礼外”说,皆忽视了“义”在其中的地位。拙意以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由“仁”、“义”、“礼”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在这一结构整体中,“礼”属国家制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系统,“仁”与“义”属道德意识范畴。“仁”与“义”既相对立,又统一于“礼”,三者相互制约,不可或缺。这一结构体的意义在一系列主要方面都呈现着二重性(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近来有人发表文章,称百年来人们对孔子"克己复礼"的诠释一直存在误读,认为其真实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所以"孔子不是周礼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实际上,"克己复礼"有千年争论而无百年误读,其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恢复到(周)礼的规定。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学概念,而是一个既包含伦理学又包含政治学的概念。礼与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仁高于礼的关系,不论是仁还是礼,它们的基础都是宗法制。孔子超越了周礼而没有背叛周礼。  相似文献   

9.
唐艺 《管子学刊》2009,(4):55-60
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仁礼关系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且基本的问题。孔子之仁有情感之仁与境界之仁两重核心意涵:情感之仁即以"亲亲之爱"为内核、以"爱人"为普遍表征的真情实感;境界之仁则是统摄礼、义、智等德性的"全德"或理想人格。在孔子那里,首先,礼以情感之仁为本,礼既内发于情感之仁,又以情感之仁的安顿为本质;其次,境界之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而呈现,此即礼内化于生命、内化为境界的过程。由礼的内发与内化可知,仁与礼之间是互动性、构成性的关系,一体化的"德性生命"由此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11.
<正> 今年春天,一位学者劝我说:“您既发表了《孔子的礼学体系》一文,就应当紧按着再写出一篇《孔子仁学的面面观》之类的文章。因为孔子的‘仁’与‘礼’不仅有密切关系,而且‘仁’的内容还比‘礼’更难懂。对此,古来学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您为什么不对孔子的‘仁’,较具体地全面论证一下呢?”这个建议,对我很有启发。所以,今年就鼓起勇气,重新集合论据,详加分类,写成本文。此文与《孔子的礼学体系》为姐妹篇,以期互相发明,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由孔子再传弟子编纂成书。该书比较全面地汇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孔子的道德论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道德规范的极至。《论语》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字,言“仁”之处就有五十八章,“仁”字一百有五见.关于“仁”,孔子有许多规定和解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对樊迟问“仁”的回答:“仁者爱人”。但是如何去爱人呢?为此孔子又提出“礼”。他讲:“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认为,“仁”的实行必须在“礼”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按着礼的等级规范去爱人。“仁”和“礼”两者应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在一定的意义上守礼本身就是仁。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礼”。基于这一观点,对孔子美学思想作如下探析。一孔子讲“仁”有广义、狭义两种情况。属于广义方面的例证,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还是以礼为核心?争论多年,没有定论。本文想撇开那个是核心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孔子来说,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论语》:循“礼”、徙“义”而达到“仁”的境界在《论语》中,孔子提出“礼”、“义”、“仁”这三个重要概念,孔子的精神就是追求主体“已”如何通过严格的道德实践而达到心灵的崇高状态,也即在自觉地对“礼”、“义”道德规范(秩序)的遵循之中,实现“仁”的无限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的这段自白很能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礼乐观,是孔子为重塑周王权威和再造礼乐文化,在对远古及三代礼乐文化敬畏和继承的基础上,对礼、乐和礼乐的结合及其精义加以追问和创造性阐发形成的。另外,以礼释仁与孝、以乐释乐、礼和互释等,也促进了孔子礼乐观的形成,使之成为孔子礼乐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仁”。而“仁”的实质则是“克己复礼”,重点在“克己”、“敬人”。他从人性论出发,对“仁”与“礼”进行了心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古代统给者德治的经验和礼的社会作用,从而把“礼”的总评价提高到仅次于“圣”的“仁”(价值观念)的高度,使古代道德观念理论化,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还是“礼”,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下的重要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各持己见,评价不一。由此影响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这一现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外学者对孔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争辩的论著出版,然而继续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索还是有广阔余地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尽管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存在着种种分歧,但“仁”和“礼”是孔子学说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对孔子思想评价的主要歧点,集中在“仁”和“礼”在孔学体系中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上,并由此引起了关于孔子学说是革新还是保守的争论。笔者认为,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