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与逸     
正子贡这个人挺有意思。有一天,他学习得烦闷了,于是跑到老师那里去说:"我不想学了,想休息一下。"没想到,孔子板着脸告诉他:"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是儒家的精神。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既然"任重"且"道远",那就只有"生无所息"了。儒家充满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这精神自然是非常令人敬畏的。当然,孔子讲"生无所息",  相似文献   

2.
释“善人”     
"善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儒家关于"善人"的表达,基本都是政治性的。作为一种政治性话语,"善人"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从功能上讲,"善人"是具体负责施教的官吏,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善人",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很好地展现了儒家政教和礼乐的精神所在。但从结构上讲,"善人"之所以成为"善人",需要面临来自人性论方面的责难,或"生而善",或"学而善",都需要上溯到对自然人性的追问。荀子和孟子的学说,大致体现了"善人"这一概念在人性论层面基本的解释方向。后来的解释者,多沿着上述区分,偏于一隅,因而作出的解释也就掩盖了"善人"概念的真正意涵:"善人"是儒家政教传统中担当"宣教"重任的官吏,是联结圣王与百姓的纽带,简单地说,他们是儒家礼乐精神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3.
朱熹把《大学》"格物"诠释为"即物而穷其理",又认为格物所求的"理"是"合内外之理",是善的,因此,朱熹又把《大学》的"格物"与《中庸》的"择善"联系起来,讲"致知格物便是择善"。阳明将朱熹的"格物"误解为向外求物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并把"格物"诠释为"格心",讲"为善去恶是格物"。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不赞同阳明把"格物"诠释为"格心",强调以《中庸》"择善"通《大学》"格物"之义,讲"择善即格物之谓",反对阳明"为善去恶是格物",而且还把朱熹"即物而穷其理"的"理"解读为"当然之理",不仅还原朱熹"格物"之本义,以克服阳明的误读,而且对于今天重新解读朱熹的"格物",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罗钦顺对人物之性的理解可以呈现为如下三方面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综合:其一,在受气至成形的这一时段气一理一,单就人性而言纯善无恶。其二,成形分殊之后,不同人、物的气质、形象各异,太极显现为不同物的不同分殊之理。不同的人、物虽然道不同,性理有差别,但是当体又都辩证地全具太极,当然,单就人而言此时还有善恶之分。其三,总体而言,这都是自然之理,也即这些有差别的分理又当体就和更广一层的天地之性同一。罗钦顺既用"理一"讲"受气之初",也用它讲"太极",还用它讲"善";既用"分殊"讲"成形之后",也用它讲"分理",还用它讲"恶"。在罗钦顺看来,善恶来自分殊而不是仅仅来自气。而且善恶只是人的事,与物无关,理禀多寡没有意义。朱子学中的理同气异和气异理异两个形式上矛盾的命题亦均被罗钦顺放弃,但其内涵都被融入理一分殊命题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神对其儿女既有"爱"也有"管教",且就是因为"爱"才会有"管教"谈到惩戒,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平衡爱与惩戒?一个讲爱的教会,怎么适当地实行惩戒?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教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制度来规范,失去规范的教会容易偏离神的正道,而在规矩与制度中间必有惩戒的条例作为警戒。  相似文献   

6.
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香港人把它作为"繁荣、壮观、奋进"的象征,对之深深酷爱、广为栽种。香港会展中心新翼的海边,坐落着一座大型雕塑,名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这是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赠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礼物。历时15个春秋,  相似文献   

7.
黄幸平 《天风》2016,(4):12-13
正制度上墙,是建立制度;制度在手,是学习制度;制度入心,是贯彻制度。政府讲"依法治国",教会讲"依规办教"。教会活动、教会人员、教会财物等都要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管理。与此同时,教会内部需要做好制度配套,就是在国家宗教管理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结合教会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8.
"克己复礼"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礼"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礼,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礼、法概念是疏离的,而礼、仁概念是切近的。荀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礼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甚至有时候援礼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礼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礼"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的童年是在没有电灯的时光里度过的.记得,当时如果是碰上连月光都没有的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孩子们除了搞一些捉迷藏、老鹰捉小鸡和砍龙纱尾的游戏以外,就只好去听大人们讲故事了.讲的又大都是"鬼古",听起来很有味,可听完了就不敢走了.为什么?因为讲的大多是本地"鬼",且越讲越近,直到讲到你屋边,有时甚至讲进你屋里,你还敢回家吗?……后来阿爸就慢慢地发现了问题,先是再也不准我们去听那些胡编乱造的"鬼古",一边就给我们讲"鬼怕书"的故事,也不知阿爸是为了鼓励我们用功读书,还是为了驱鬼镇邪,以抵消"鬼古"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上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官员"们参与迷信活动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一些党员干部,甚至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包括政府官员和企业的管理者),不信马列信宗教、不信科学信鬼神.他们烧香叩头,以祈福禳灾;求签问卦,以预测仕途;做决策请"大师"当顾问,用人时以"八字"做参考;出门要选"黄道吉日",办事须择"吉祥数字";门外立菩萨,室内设佛堂;念金刚经,喝信息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认真剖析治理这一社会现象,不但是整个社会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当前正在开展的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台上讲科学发展,台下搞风水迷信"。在一些揭露的"老虎"、"苍蝇"中有不少领导干部包括一些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把风水、迷信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谋求个人权益,大搞官场风水,败坏党风、政风,带坏民风。一些党员干部带头搞封建迷信活动,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是近十几年来我国迷信现象的一个新的特点,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党员领导干部迷信现象  相似文献   

12.
我从来不信近年来报刊上喧嚣一时的“特异功能“,什么远距离移动物体、治病或呼风唤雨、预知将来等;还有如某地发现几十、上百米长的蛇,新疆、江苏省内或武夷山“发现“蜂鸟之类奇闻。不信的理由只有一条——道理即理论上讲不通。例如上面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神迹观是吸引中土信众的重要手段,其中"变现""神变"观念影响尤深。唐代出现了以变相故事为对象的"转变",其记录文本即变文,其讲唱表演场所被称为"变场""戏场",并在中唐以后成为民间流行的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4.
天人之学是儒家的重要论域,而孟荀之说正好代表了其"究天人之际"的两种基本路向.孟子讲"仁,人心也",又讲此"心"为"天之所与我者",以心性点化仁学,打通天道与心性,证立了儒家道德境界的天人合一精神,表现了儒家内在超越的精神特质,这是从仁学进路发展了孔子天人之学中道德之天的思想,完善了其天人合德的道德理想精神.荀子讲"积...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中央组织部最近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批评某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以致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因此,通知要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认为这是"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风水",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释: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中国历史上,黎民百姓缺乏科学知识而迷信风水,帝王将相"不问苍生问鬼神"。历史发展到今天,风水迷信又沉渣泛起,一些官员、"老虎"、"苍蝇"更是屡陷"风水漩涡",不信马列信鬼神。深入考察官员的"风水"拙劣表演,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治理"风水"迷信的对策,无疑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信仰"(īmān)是伊斯兰教义学的核心概念。历史上,穆斯林曾围绕信仰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何为"信仰",何为"不信",信仰的要素,信仰的品级,信仰与行为的关系,谁是"卡菲尔"等等。其间,各种观点学说既相互交锋、碰撞,也彼此妥协、融会,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主流立场。近年,ISIS借其特定版本的"台克非尔"大行不义,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造成重大误读,对我国亦有一定不良影响。鉴此,综合考察各种观点学说,客观了解伊斯兰教"信仰"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读到梁康的随笔《孔子论"仁"及其"相对主义"》,唤起了回忆,又被激发出新的讨论兴致,所以想来凑趣写随感.所谓"回忆",是指我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仁与艺》①,关注的也是这个问题,也曾引用过不少梁康此文中的《论语》引文,来显示那些被汉学家所慨叹的孔子仁说的"矛盾与神秘",实源自它的"非观念化维度".那里讲的"观念化",与梁康这里讲的"普遍性诉求"很相近.  相似文献   

19.
人如其读     
正"人如其读",是成功学鼻祖塞缪尔·斯迈尔斯,在成名作《自助》一书中,告诫世人的读书箴言。将"其所读"与"其人"等量齐观。意在解决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怎么读?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态度。比如,对"圣贤"书,跪着读还是坐着读?跪着读,一概仰视"圣贤",将他们的话奉为圭臬。这样读,结果是读成只懂应声的腐儒;坐着读,一讲科学与平等,就会质疑。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近一段时间,湖北省民宗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荆楚大地,讲好奋进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