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对道教的借鉴与吸取蔡方鹿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1200年)在建构自己新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对其加以吸取和借鉴,用以丰富自身。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多元融合的特征,对此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宋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道家、道教、儒学的《周易》思想同源这一观点出发,结合朱熹的《河图》《洛书》观,比较全面地阐发了朝鲜李朝时期的“朱子学”大师李退溪的《河图》《洛书》观。作者在文中指出,李退溪的《河图》《洛书》观,虽然直接来源于朱熹的《易学启蒙》等著作,但亦受北宋初年道教大师陈抟《龙图序》的影响。退溪的易学思想同道教的《河图》《洛书》观有密切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民众思想是产生道教的基础 ,而道教自产生之后便渗透到中国民众底层 ,以其宗教形式、精神、思维方式比起国本位的儒教更多地支配着中国百姓生活及民俗文化。中国戏曲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其源起与民间宗教的祭祀有着密切的关联 ,受道教的影响极为深刻。在闽台文化这个中华文化的子系统中 ,道教对闽南戏曲的影响更为深远 ,乃至产生由道士演出的“打城戏”。本文拟从史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道教与闽南戏曲的种种关联进行一番梳理 ,并试图以此探索闽南人的思想文化特点。一、道教和福建道教中国道教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出自先秦儒家《中庸》《大学》等经典中的“正心诚意”思想,两宋时期经过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儒家学者的重新阐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末至明初,道教清微派的雷法理论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正心诚意”思想的启发,主张“至诚感神”,并认为道法是否灵验乃在于修道者平日修行“正心诚意”的工夫。通过对清微派“正心诚意”思想的考察,我们认为清微派的“正心诚意”思想与经过宋代理学家重新阐释后,《中庸》《大学》等儒家阐述“诚”思想的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虽以儒学为正统,但对道家思想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庄子的论述多有可取之处。朱熹不仅从新的角度探讨了庄、孟关系,并揭示出杨朱在老庄思想演变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深入论述了庄子与释道的关联。而从朱熹对庄子的具体评价以及朱熹建构其哲学体系时对庄子思想资源的吸收等几个方面,更可以看出庄学本身的理论活力及道家思想在朱熹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 朱熹和他的先驱周敦颐·二程一样。出入释老,把佛道哲理输入儒学之中,铸造成新的儒学体系,从而真正实现了儒学独尊的梦想,统治中国社会达七百年之久。人们正确地指出,没有对佛学的吸收,就不会有宋明理学。但是在一般分析佛道二家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作用时,人们似乎比较偏重于佛学,而对道家道教哲学在朱熹理学形成中的地位作用,则限于一般的提及,而缺乏较细致的分析。本文仅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一宋代理学之所以能够独尊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既保留了儒学热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有影响的哲人可以举出不少,除儒学开创者孔子这位文化巨匠之外,朱熹也是从宋代之后影响甚巨的人物。作为中国近古时代大哲学家的朱熹,他那规模庞杂而又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在过去的近八个世纪里,高踞官方正统哲学的宝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理论基础和世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元明清三代的中国思想界,  相似文献   

8.
从《牧斋净稿》看朱熹的道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熹青年时期以《黄庭内景经》为核心文本建构起自己的道教信仰。他的修持方式主要是斋戒、诵经、存思、服气 ,显示了高级文士的修道实践与宫庭和民间宗教行为的雅俗分野。朱熹与道教的因缘对他的诗歌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慕道山栖、离绝尘累的道门宗风使其早期诗歌表现出雅尚隐逸的世外高情 ,热烈的道教情感给他的诗歌染上了浪漫的色彩。总之 ,从《牧斋净稿》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教是此集中的主要宗教祈向 ,而佛教影响在其中只处于附庸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中,除了人性善恶问题外,还有人性、物性异同关系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同模式,以《中庸》为代表;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异模式,以孟子为代表。在宋明以前,孟子的人性论模式居于主流地位。由于受到佛教、道教的刺激,从宋明以后《中庸》的人性论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两种模式本来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其特色。但到了朱熹注"四书"的时候,其不得不同时面对两个文本,于是造成了其思想上的矛盾。这对其以后的儒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令宏博士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哲学界中的一位充满朝气、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最近几年,他的《中国道教史话》、《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和《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相继出版,系统而深刻地挖掘了道教思想,极大地宏扬了民族文化,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现  相似文献   

11.
张新国 《现代哲学》2020,(2):124-130
儒学的核心是仁学,对求仁之方、仁体论与仁学的现代转化的考察是儒学史的主体内容。宋代新儒学,从二程到朱熹,仁说思想渐成体系。朱熹仁说是宋代仁体论的代表,李侗对朱子学仁说思想的建构具有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相对于胸中“全无见成规模”时的朱熹注重从宇宙论阐发仁,李侗注重将仁诠释为天理统体,诠释为贯通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生机之根源。他还把这个根源理解和诠释为天理之未发,将人对天理根源的体认、察识理解为人心之已发,主张人应当注重在静中洞察此天地未发之理,最终将这种体验提升为对宇宙生生不已之仁道即“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气象的把握。考察朱熹早年仁论与李侗仁论思想,对于把握朱熹仁说思想以及宋代理学家仁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韩儒学研讨会于1993年8月7日至8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20余篇。在会上山东社科院儒学所与韩国安东大学退溪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两个研究所缔结了友好所关系。两国学者就中韩两国的儒学思想及其发展的者多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儒学自朝鲜的三国时期开始传入朝鲜,到李朝时期达到鼎盛,主要受朱熹思想影响,形成以素有“海东  相似文献   

13.
贾静 《中国道教》2011,(4):20-22
道教与中国茶文化渊源颇深。尤其是道教繁荣发展的唐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僧人也多受道教思想影响,而唐代也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歌发展的光辉时期。所以,道教、茶、诗歌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唐代诗人、茶人群体身上有诸多表现,比如李白、温庭筠、李商隐、皎然、卢仝等人。作为唐代著名诗僧、茶僧的皎然,虽属禅门中人,也深受道教思想文化的熏染和浸润,在其表达茶文化思想的主要方式——茶诗中体现了丰  相似文献   

14.
<正> 陈荣捷在其中国哲学资料一书中提出,朱熹对中国思想发生的影响达到了与孔子相等的程度。朱熹是过去八个世纪中儒家传统的最权威的解释者,而且他的学术影响至今仍然在整个东亚回响。的确可以说,在受到西方的冲击之前,东亚社会和政治中最权威的价值观念,就是朱熹传统的儒学。在明清时代的中国、德川时代的日本和李朝时代的朝鲜,朱熹的思想不仅在学术上为政府所采纳,而且也在实践上为政府所推行。如果说在近代以前,朱熹的世  相似文献   

15.
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经》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经》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6.
高奣映是清初滇西少数民族杰出的学者,朱熹是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探讨二人理学思想的异同,对于把握高奣映与朱熹的思想、了解儒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奣映的理学思想是在反驳朱熹关于"无极而太极"训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仔细分析比对,二者在本体论、理气关系乃至工夫论有许多融通之处。二者同属儒家思想一脉,都是排佛老、建构儒家道统的内在需要与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各派哲学中,儒教①思想是为主流。孔孟之后,它不仅在中国学术史上成为政治、教育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主流,而且千百年来对韩国和日本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儒教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统称为东方三大哲学思想,而儒教作为实践哲学,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佛教思想,与其说对现实社会,毋宁说对人们的精神领域具有更多的影响,它在宗教、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比儒教和道教更大。属于自然主义哲学的道教,不同于唯心世界观的佛教,其影响所及不限于社会伦理和政治,更多地是以具体的实在论影响到生理学和医学等科学领域。就…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道、佛二家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对于道教的研究,目前刚刚起步,已有的成果多为外部的、描述性的,缺乏对道教内部的、哲学性的、思想性的系统探讨。最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受国外道教研究室刺激,道教思想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孔令宏的《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思想,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道教地理学很受道教研究者关注,早有学者关注道教的大地观、对九州山川的描述、对地理现象变化规律的探索~1。已有研究多是在道教对地理的描述中搜寻"科学"的影子,而忽略在道教本身的思想中追寻其渊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考古资料,展示道教的地理思想,重点分析道教的世界观、圣地意识和道教徒的景观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理本论上,朱熹借助于老子的“道”将先秦表征法则或规律的“理”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在宇宙生成论上,他的“理——气——物”,既与老子和《淮南子》的生成模式相似,又在动静观上援用了老子“归根日静”思想。在修养论上,他将“收敛身心”。“以静养动”、“惩忿窒欲”等作为“持敬”的涵养工夫,表现了对道家的“主静”说和道教的“守静去欲”说的认同。朱熹援用道家、道教思想的价值,不仅使他完成了宋代理学体系的建构,并且也揭示了儒学创新必须根植于文化思想的积累、震荡、融合及巧妙运用基础上,方可获得成功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