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变化/分割模型的检验(I)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希庭  徐光国 《心理学报》1997,30(3):326-334
用两个实验对变化/分割模型进行了检验。实验1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的填充数字系列,操纵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实验2控制目标时距内的填充数字系列的间距,操纵目标时距及其中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要求被试用再现法和多数估计法分别复制目标时距,并进行立即估计和延迟估计。结果显示:与存储容量模型和加工时间模型相比较,变化/分割模型对时间估计的解释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  相似文献   

2.
对变化/分割模型的检验(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前一报告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对变化/分割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实验3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的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的持续时间,操纵段内的项目数;结果显示,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明显影响延迟操作条件下的时距估计,而段内的项目数则不影响对时距的估计。实验4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内的项目数,操纵段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对时距的估计取决于被试所使用的时间标尺。四个实验结果表明,变化/分割模型只有较高的预测效度,但也有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从认知的观点解释时距估计的影响因素,作者对已提出的分段综合模型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并认为分段综合模型是一个能较完整解释影响人类时距估计的各种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双因子模型和高阶因子模型,作为既有全局因子又有局部因子的两个竞争模型,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在模型拟合比较的基础上,比较了效标分别为外显变量和内潜变量时,两个模型在各种负荷水平下预测准确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种模型在拟合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预测效度方面,当效标为显变量时,两个模型的结构系数估计值皆为无偏估计;而效标为潜变量时,高阶因子模型表现优于双因子模型:高阶因子模型的结构系数为无偏估计,双因子模型的结构系数估计值则在50%左右的情况下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4.
形成性测量模型(Formative Model, FM)是指标变异导致潜变量变异的模型, 反映性测量模型(Reflective Model, RM)是潜变量变异导致指标变异的模型。FM在模型界定、识别和估计、信效度评价以及模型应用等方面均与RM存在极大的不同。模型界定错误会使参数估计发生偏差, 影响统计结论的有效性, 应当审慎考虑指标和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选择恰当的测量模型。进一步揭示两者的区别和误用带来的偏差, 完善FM的识别和估计、信效度评价方法、对变量含义的解释以及高阶FM的理论解释和模型估计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雁伶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13,36(3):716-721
摘 要:使用纸笔测验探讨表格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取样大小对单一因果关系强度推理的影响,并比较五种模型ΔP、效力PC、SS效力、Support和χ2的预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结果显示:(1)取样大小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影响:高取样在ΔP=0时导致了低估计值,在0<|ΔP|=PPC时没有效果,在|ΔP|相似文献   

6.
对变化/分割模型的检验(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希庭  徐光国 《心理学报》1999,32(2):135-141
在前一报告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对变化/分割模型做进一步的检验,实验3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的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的持续时间,操纵段内的项目数;结果显示,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明显影响延迟操作条件下的时距估计,而段内的项目数则不影响对时距的估计,实验4控制目标时距和该时距内填充数字系列的分割段数以及段内的项目数,操纵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对时距的估计取决于被试所傅物时间标尺,四个实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效度概化:预测效度元分析的30年成果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效度概化是通过元分析技术对普遍化的预测效度的估计。元分析是研究效度概化问题的技术,是对具有“预测因子-效标”特征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综合的方法。效度概化促进了预测因子与效标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应用心理学领域近30年(1977~2007)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30年来的效度概化研究表明,认知能力测验、知识和技能测验、人格测验、结构化面试和评价中心技术等的预测效度具有鲁棒性、对应性和联合增值性  相似文献   

8.
Treisman及其同事最早发现人类对时距的判断很容易受到重复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扭曲或偏离,并认为时距估计中的重复刺激具有两种效应。着重介绍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理论模型、重复刺激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瑞光 《心理科学》2008,31(6):1477-1480
采用预期式研究范式,创造性地使用单任务研究程序,从心理物理学的视角,通过六个实验系统地考查了影响被试短时距(6s至24s)估计的标量特性和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信息源因素.深入探讨了注意、激活、间断和间断期望效应因素对时间估计行为的影响及时序信息的动态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包含时钟、累加、记忆和比较四个动态加工过程的短时距标量计时模型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模型选择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结构方程模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针对研究问题建构理论模型成为研究者们所重视的问题。该文探讨了心理学研究中模型选择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理论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关系一直是情绪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该文介绍了探讨积极与消极情绪关系的模型及相关的证据,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情绪的双极模型及相关证据;(2)情绪的双变量模型及相关证据;(3)情绪的混合模型及相关证据;(4)解决各种模型争论的新视角:条件决定论。文章最后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并比较了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的思想方法、模型结构及各自的特点性能等。LLTM是一个较早的认知诊断模型,它实现了认知与测量的结合;规则空间模型实现了对认知结构的诊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Q矩阵理论;统一模型与融合模型是同一类模型:两者均沿用了规则空间模型的Q矩阵方法,但克服了规则空间模型中的一些不足;融合模型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初创立的一个很成功的认知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14.
15.
受到社会、组织及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 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模式。文章选取“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及“循证实践者”模式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 介绍了1949年以来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认为“循证实践者”模式修正了前面四种培养模式的个体主义倾向, 将单个的“科学家-实践者”, 分化成“科学家”与“实践者”两个集团, 强调实践者遵循科学家提供的最佳证据, 考虑病人的特征、文化与价值观, 在管理者协调下开展实践。这种模式代表着当代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network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representation of psychometric constructs such as depression. In such models, the covariance between observables (e.g., symptoms like depressed mood, feelings of worthlessness, and guilt) is explained in terms of a pattern of caus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observables, which contrasts with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s in which the observables are conceptualized as the effects of a reflective latent variable. However,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directed at the question how these different models relate to each other. To shed light on this issue, the current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twork models—the Ising model from physics—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tent variable models—the Item Response Theory (IRT) model from psychometrics. The Ising model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s of particles that are connected in a network, whereas the IRT model describes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associated with item responses in a psychometric test as a function of a latent variable. Despite the divergent backgrounds of the models, we show a broad equivalence between them and also illustrate several opportunities that arise from this connection.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语篇阅读信息加工理论模型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英  莫雷  贾德梅 《心理科学》2004,27(6):1483-1486
在探讨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理论与模式.当代西方语篇阅读研究的建构一整合模型、建构主义模型和记忆基础模型沿着Kintsch提出的语篇表征三个层次理沦.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语篇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的看法,建构整合模型主要考察了语篇表征中课文基础表征建构的信息活动过程.建构主义模型和记忆基础模型主要探讨了语篇表征中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更新过程。  相似文献   

18.
In a recent paper, Hessen (Psychometrika 70(3):497–516, 2005) introduces the class of constant latent odds-ratios models as an extension of the Rasch model for which the sum score is still the sufficient statistic for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the general and the general parametric constant latent odds-ratios model and the Rasch model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