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典籍中的"法治"语词略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因"法"、"治"二字的连属,出现了"法"的"治"之状态、作为名词的"法治"和"以法治国"的短语三种形态,表明中国古代已有"法治"这一名词,并有"法治"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林半觉不仅是广西文化上的"一把刀",还是广西石刻界的"活化石"。其篆刻作品既有醇和质朴的汉印,又有灵动高古的古玺,更有许多自成一家的风格老辣的作品。文章主要选取林半觉白文印进行赏析,对其古玺白文印、秦汉白文印、流派白文印进行赏析,旨在对林半觉篆刻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文章拟对篆刻中的"匠气"与"书卷气"创作心理进行探微,从"匠气"与"书卷气"艺术创作环境、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艺术创作方式、篆刻家与篆刻匠人的师法渊源三个方面着手,探析明清"家"和秦汉"匠"的审美理念。力争能更清楚地理晰篆刻中的"家"与"匠"的审美理念关系,从而得出客观且公正的研究结论,为今后的篆刻艺术研究寻找出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经常被忽视的"注意"现象,并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注意"既不是对内在状态的指涉,也不是对外部对象的直接指称,而是在各种情景中的多义现象。维特根斯坦关注的是"注意"这一语词在各种情景中的使用方法和规则。这一进路不同于当代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进路,为我们理解"注意"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1有利于中医学生开拓视野继往开来比如学习希腊名词这一课,可以了解到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希波克拉底,盖伦等到罗马传授医学时,将大量的希腊名词引入拉丁语中一直保留至今。这类名词大多数为生药名词如马前子、桔梗、芦荟、欠实、黄柏、泽泻、及天南星等。这就说明上述药物也曾是古希腊及罗马帝国医生经常使用的药物。都是同一种物质,中医称其为中药,中药究竟“中”在那里呢?我想主要是在使用和分类上的区别。如果是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如果是遵循上述原则按照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组方应用,这些生药就要称为中药,否则就仍为生药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正年轻时,他喜欢上篆刻艺术,登门拜访一位篆刻大师。说明来意,老先生微笑着对他说:"这次我先不教你什么诀窍。你先去后院,挑一担石头回家。等这担石头变成泥浆,你再来找我。"回家后,几位朋友都说篆刻大师不愿教授技艺,才想出这个办法戏弄他。他不理会这些话,夜以继日刻着这堆石头。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时间一长,手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著作来探寻中国的医者是否在行医过程当中勤守医者的本份,也即类似原则思维的表现。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医学伦理"这个名词,但从历代具有代表性之医者身上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当中,就表现出类似的医学伦理情操。因之,医学伦理原则是俱普世价值的,也即世界上有所谓的共同道德存在。  相似文献   

8.
《公羊传》大一统释义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一词经常被人所称引和论述。但大一统的意义往往被人理解为大规模统一,《辞海》则径直解释为“统一全境”。这说明大一统做为一个概念,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已形成其约定俗成的意义,并久已被世人所认同。但做为一个古代的经典概念,大一统的确诂究竟如何?它包含着...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著作来探寻中国的医者是否在行医过程当中勤守医者的本份,也即类似原则思维的表现.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医学伦理"这个名词,但从历代具有代表性之医者身上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医者的行医事迹当中,就表现出类似的医学伦理情操.因之,医学伦理原则是俱普世价值的,也即世界上有所谓的共同道德存在.  相似文献   

10.
蔡欣 《思维与智慧》2023,(12):16-18
<正>篆刻课程是高校本科书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又包括篆刻临摹与篆刻创作课程,目标皆指向提高书法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篆刻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篆刻临摹课程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学生接触篆刻的必经之路,本文在简要概括高校篆刻临摹课程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角度提出应学习篆刻史,培养学生的鉴赏以及识篆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临摹经典的篆刻作品,其间做好过程性考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思与举措,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索书法篆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书法篆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教育非常重要,能够提高和培养全民族的书法篆刻教育意识,尤其是对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秦汉印是篆刻史上永恒的经典。自元代赵孟頫、吾丘衍推崇"印宗秦汉"观点之后,秦汉印的创作手法及风格影响了此后历朝篆刻艺术家。明清时期,随着秦汉印审美观的确立和篆刻理论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篆刻艺术出现了许多流派,很多篆刻家通过研究秦汉印的风格技法,对于秦汉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进而融合了自身的体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篆刻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篆刻一艺历经秦汉之鼎盛及唐宋元之低迷时期后,明清两代流派纷呈,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时至今日,篆刻这门艺术全面繁荣发展,蒸蒸日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成功的篆刻家都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在当代篆刻家中,湖北仙桃昌少军先生就是其中比较特殊一位,他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学习经历。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首创中锋滚刀法,边款参魏晋碑刻笔意,一任自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为荆楚一绝乃至全国一绝。是当代篆刻界的领军人物,能扛大旗的篆刻家,足以和历代篆刻大家比肩。因此,对他的篆刻艺术研究是相当有必要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入印的历史较短,却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甲骨文独特的契刻方式、文字的象形意味等,都影响了甲骨文篆刻最终的印面效果。甲骨文入印必然要经历篆刻化的过程。因此,甲骨文篆刻不是对甲骨文的单纯模仿,而是需要融合篆刻的形式之美,如空间布局、边框与残破、字形的穿插等。一件优秀的甲骨文篆刻作品在印文、结构和寓意上最接近殷商文化浓厚浑朴的气息,从中体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1):24-30
文章主要分析了道教在中国古代"梦幻"故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道教的"出世"人生理想和"去欲就仙"的宗教观念对形成这类故事的文学特征方面的重大作用.因此,这类小说成为了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传统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李哲 《宗教学研究》2012,(3):183-190
"X-■"结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固定短语结构,它由■,即"女儿"(daugh-ter)一词与其它名词(多为专有名词)或复合名词叠加而构成。对于这一希伯文短语的语法分析,学界的观点从最初的"从属关系",到"同位结构关系",再到"性质描述关系",前后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圣经》对该结构的翻译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该希伯来文短语的语法结构着手,详细分析该短语在整个语句中的含义,试阐发其语法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学特征及其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对殷代甲骨文、周代金文、尚书、清华简、《逸周书》等古代文献进行梳理,探讨"中"理念和"执中"方法的发展脉络,认为古代文献中的"中"和"执中"与易学中的"阴阳中和"之道及"成位乎其中"等易理、儒学的中庸之道、道教"一即中"等理念一起,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心理、行为方式、处世作风和人格境界。"中"的理念、"执中"的方法,是华夏文化的内在基本特性,"中""执中"已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御"起源于驾车,定型于君主专称。本文通过梳理"御"观念的演变,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的关系。文章首先简要论述马在国家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指明以御为治国隐喻的发生根源。接下来沿动、静两条线索展开:第一,御的动词式演进,经历"御马→御民→御臣"的转化。先秦诸子对此均有贡献,但是充分奠定御的君术地位的无疑是韩非,他的"驾车喻"具有"技艺""控制""主体客体对抗"等特征。第二,御的名词式演进,经历"御者→御礼→御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从具体名词到抽象概念凝固化的过程,仪式是名词性演化的核心。秦汉之际,皇权建立,御最终转化为君主专称,儒家的御礼和法家的御臣术共同缔造了强大的君权。御作为君制概念反应了先人对于治国的理解:君主以仪式和控制实现统治,政治生活中充满了对抗,又不乏协同。  相似文献   

19.
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典籍时,长期利用"汉文训读"这一文化翻译技法将原文本加工成日语"书下文"与古汉语并用的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在前近代日本思想文化世界中发挥着阅读、理解、表达以及广域沟通的重要作用。进入明治时期,近代社会建构"国民国家"的需求期待形成统一的"国语"。社会语言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动使"汉文训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减退。与此相关联,儒学言说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它不再是在东亚社会中各地共有、能维持思想文化互动的存在,而成为了仅在日本国内用于宣讲"国民道德"这一近代课题的言说。"忠孝一本"的表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20.
"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今天我们仍会经常使用这个词。在古代孟学诠释及一般语境使用中,"与人为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采善于人、知人善任;助人向善、乐道人善;仁者情怀、一体大同。今天使用"与人为善",更多的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意地理解、对待他人,热心帮助他人、团结他人共同进步;要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体现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态度和友善的行为。从"与人为善"的古典诠释看其现代意义,可以说它是君子最高的美德,也是一种很高的政德修养,是群众路线和民主精神的一种古典表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