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画讲求气韵,自南齐的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说法以后,气韵就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品评标准.然而,"气"与"韵"都是由人伦鉴识中的观念转化到文学艺术中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的含义也在演化.在中国画中,"气韵"一词由品评人物画又扩展到了品评山水画和花乌画,并且其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气韵要通过笔墨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只有深入生活,气韵才会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2.
"气韵"这个词最早用于中国画中,最早提出的是南齐画家谢赫,他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法,由此可见它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与批评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气韵讲的即神韵,"气"常被称为"神气",而"韵"亦常称为"神韵",是具体、细致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当然,气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待事物的着眼点不同也会对这两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由此可见,"六法"是相辅相成,血肉相连的。气韵生动是对创作作品的具体要求,是传统绘画创作中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当然"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也是达到创作作品有韵味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构图是决定一幅画创作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最后作品所能呈现效果好坏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绘画美学理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不仅影响了当时人物画的创作和品评,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阐述"气韵生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从绘画创作的不同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并论述"气韵生动"在"六法"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绘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是人审美觉醒的年代。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画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如曹植的《画赞序》确立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的“传神论”提升了绘画的审美特性,谢赫的“气韵生动”则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6.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画论中的"气韵",自谢赫提出之后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琴论中"气韵"这个美学范畴出现得比较晚。当对于画论和琴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古琴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在"气韵"这个美学范畴上却有许多共通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文化精粹,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着中国画作写意的神韵。对于中国画而言,写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绘画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绘画技巧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中国画创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中国画的创作既要讲求技巧,同时也要讲求神韵,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够创作出艺术性强的作品。文章通过论述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画的创作水平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9.
《管子》继承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以“心”、“气”为主要论述的范畴,并加以转化,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精气说”。将“精气”看做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认为一个人养护“精气”可以积德成智,更能够培养成一种昂然开阔的人格气象,这对中国后世历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将其视为中国绘画品评与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家所探求的最高境界。“精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审美与品评中的重要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0.
"气韵"与"传神"从出现到现在一直作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标准,也是一件作品的最高要求。但是两者的内涵和关系存在很多争议。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谢赫的"气韵"就是顾恺之所说的"传神","气韵"等同于神韵等;也有部分人认为它们并非同一个概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总结叶朗、周积寅、葛路等先生观点的同时,探讨"传神"与"气韵"的本质含义,并做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六法"被前人誉为"千载不易一、"万古不移"的准则,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气韵生动"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及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气韵生动"的提出成为传统绘画评判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绘画要表达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绘画的不同时代都把其看做是重要的创作准则。随着没骨画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在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表现具有多元化的趋势是中西结合的一方面,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就绘画理论"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正一、"逸"的提出及"逸品"标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很多审美范畴在最初不是专门为绘画审美而提出的,"逸品"即是如此。"逸"出现在绘画品评中是从魏晋开始,缘于绘画品藻之风盛起,这一时期的品评风气虽说是基本限于人物绘画,但将"逸"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审美品评标准来进行运用时,也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如南齐谢赫在《画品》中  相似文献   

14.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艳丹 《美与时代》2016,(10):72-73
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古代人物画创作与品评的重要标准,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变革,但这一标准在不同的时代都起着相应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画已经高度发达,但谢赫所提出的"六法"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借鉴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将"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画教学中予以运用,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今天说的构图古人称作经营位置或者章法、布局。先秦时期,没有谈绘画章法的文字。东晋画家顾恺之评画说"置陈布势"讲的就是章法;其后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经营位置"这个一直沿用至今的范畴,但是"经营位置"在"六法"中放在了第五位;到了唐代,张彦远论"六法"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视构图有统辖气韵生动以下各法的作用,象形、用笔、设色为体现构图的组织工作而服务,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由此可见,画家把章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由于现在各类的中国画中,艺术家为了增强画面效果,将画面呈现出更多的物象,对于中国画特有的章法不再考究,导致艺术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孙立业 《美与时代》2006,(10):45-46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无诗意则无情韵,诗无画意则如白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人和画家共同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品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画这一称谓的产生,是20世纪受到西方绘画的强烈冲击,为了有别于引入中国的西方绘画,有人提出中国画这一新的称谓。中国画作为一种画种的特定称谓,其定义是很模糊且不严谨的,笔者也无意于在本文寻找是否有更好的称谓来代替。但作为约定俗成的称谓,当代中国画的外延被无限扩大,发展的宽度也大为扩展,于是关于中国画的边界问题也变得日趋模糊。笔者认为,关于中国画定义与边界问题争论不休近百年,由于定义的模糊与标准  相似文献   

19.
"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画品评理论是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首先提出的,它作为"六法"之一,居于首位.这一概念自谢赫提出以来,即成为中国画论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历代画论几乎都有所论及.  相似文献   

20.
茅蕾 《美与时代》2023,(8):24-26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在技法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受到西洋素描的影响,更加注重造型的构造和光影的作用。关于在中国画中引入素描的优点和缺点早就引起了许多争论。素描是一门以写生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也是中国美术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中国画特有的审美形态决定了中国画专业在造型教学中的着眼点必须与传统绘画相适应,将素描的优势应用于其中,探索出符合中国画的用线以及塑造方式。从中国画创作的角度深度剖析素描与中国画创作的异同及现状之间的关系,在传承中国画创作内涵的同时促进素描外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