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微的《叙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山水画论,文章内容是王微对颜光禄大夫的来信中"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观点进行辩护为起因的论述,由此阐述了绘画的独特价值,并将山水画与地形图区别开来,为山水画独立成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将绘画与书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微在《叙画》中的主要美学观点是"借物写心",他在文中说到"灵而动变者,心也""明神将之",都是在强调主观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试从"心"字着眼,探索《叙画》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才华横溢,有着丰富的学养,多方面的才艺,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是文人画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董其昌在绘画上专长于山水,他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处在政治黑暗腐朽,宗派纷争,相互倾轧的恶劣社会环境下,只能在山水画中寻求自我心灵的释放。在其看来,绘画就是以山水来表现自我的审美心胸——游心于艺,才有了浸润着其美学旨趣的画理画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3.
刘伟 《美与时代》2007,(7):93-95
《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系统完整的山水画论.郭熙把山水画的功能归结为"快人意,获我心",使其回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主张,强调形神兼备,以“神”为主。魏晋时遨游之风的兴盛促成了他对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的《画云台山记》是山水画兴起的源头,玄学对他的画论影响极大,他的画论又成了后世画家做画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后期的郭熙是继五代以来全景山水画创作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它不仅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郭熙以其卓越的成就把五代以来相对成熟的山水画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绘画艺术长河中,山水画具有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而山水画的祖师荆浩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他的代表作品《匡庐图》,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画面主要以北方高大宏伟的山脉为主线,鲜动而具有创新性地描画出北方山景的特点。文章通过分析北派山水来总结荆浩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写山水诀》是黄公望的一篇论述山水画画法的著述,是其绘画经验和艺术思想的总结。《写山水诀》中主要论述了画面的结构布置、笔墨设色、画法画理等内容,较全面地记载了其对前人山水画的风格技法的阐述及自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绘画理论的基本方向和实践状况,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写山水诀》中黄公望的山水画绘画观的传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的独立,归根到底,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态度的确立。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与山水的真正融入;二是绘画的才能。而这两点,却在宗炳身上高度地统一起来。他以一篇《画山水序》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相似文献   

9.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0.
孙位为唐僖宗时期画家,《益州名画录》把他列为“逸格”唯一一人,冠以“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的评价,但如此优秀的一位画家,画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却不详。孙位仅有一幅《高逸图》流传于世,但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却与画论记载的孙位绘画风格不符。今通过《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新唐书》等画论史料对比研究,对孙位的生平略加考证,发现一些画论中对孙位记载存疑的地方,考证出孙位并非宫廷画家,得出其绘画风格和生卒年。  相似文献   

11.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2.
周小磊 《美与时代》2014,(10):88-88
宗炳《画山水序》作为现存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其重要性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山水画本体的正确认识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特别对于那些最为根本的概念,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中“道”和“理”则是核心范畴。这些都对当前山水画创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史上可谓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创建出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绘画理论体系。山水画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学习先人的优秀作品,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四王""摹古"风气的批判层出不穷,但是王原祁的绘画思想在今天看来依旧需要并且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王原祁的影响不仅作用于清代绘画的发展,而且作用于后世绘画的发展过程。王原祁的《仿高房山云山图》能典型地体现其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国画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画科。山水画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其画论的建树,在其兴起的魏晋时期便已萌发,后代则多以山水画的技法创作之论为主。元代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便是此类画论中的典范。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参照,阐释饶自然对山水画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王维位列"妙品上"(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明在唐人眼中他不属一流画家,后至明代却被推为"南宗鼻祖",其间变化耐人寻味。文章将文人画发展源流贯穿于王维画史地位变迁中,从而研究其地位变化的原因。魏晋时期具有文人风格的绘画尚未发展成熟,却为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埋下伏笔。唐朝,王维在二李(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与吴道子重线山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的审美情趣与唐代发生分歧,苏轼对王维推崇备至。基于宋代士人画理论的蓬勃发展,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概念。明代董其昌更将王维奉为"南宗鼻祖",使其画史地位达到顶峰。至此中国文人画体系基本形成,王维画史地位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6.
《画山水序》和《叙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文献,宗炳和王微在这两篇文论中分别提出了"以形媚道""披图幽对""拟太虚之体""故动生焉"的观点。从"以形媚道"到"拟太虚之体",宗炳和王微清晰地说明了绘画本质与道的密切关系,而"披图幽对"与"故动生焉"则共同构成了艺术审美中的二元世界,探索以此来体悟宇宙的精神和生命的秩序。  相似文献   

17.
范宽是北宋早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雪景寒林图》是他描绘北国雪景的代表作之一,画中通过对"三远之景"的构图和布局传达了其畅游山水的隐逸情怀。他通过"雪景"和"寒林"的意象表现其内在心性的"虚静",从而昭示了其对自然无为状态的追求和对宇宙永恒生命的向往,也树立了"雪景寒林"意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董源是我国五代南唐画家,在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里,董源及他的画风成了南宗真正意义上的鼻祖,故在我国画论和绘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元被人如此重视的一位画家却在五代和宋代初期的画学著作中,不见记载。直到北宋中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才给予注意。后经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米芾在他的著作中,对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画风大为赞扬。这样,董源的"一片江南"画风才成为后来文人绘画的范式。将沈括、米芾等人为何将董源"一片江南"的画风作为士夫画的典型图式为切入口,一探宋代士人阶层的文化趣味,厘清其背后的北宋社会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李唐是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首,李唐的山水绘画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李唐的山水绘画对南宋画院及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对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进行个案的研究,从构图特色、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内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来阐述从"崇古"到"苍劲有力"山水风格转变的开端和创新性研究,用笔墨语言来表述对山川自然的亲身领悟,进而表达自己对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其笔墨表现和艺术内涵的研究,结合李唐的绘画技法更深地了解《万壑松风图》鲜明的情感特色和时代价值,深入了解李唐绘画的精神表现,探讨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其后世的影响,以便运用到自身的绘画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20.
王履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认为"意匠就天"的客观现实描绘是重要的,所创作的《华山图册》避免了概念化,他把师法自然作为创作法则,提出了"宗与不宗""庶免马首之络""意溢乎形"等美学思想。他的绘画思想及其艺术实践不仅对明初山水画的发展有开拓意义,而且对当下山水画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