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美术史中,"海派"诸家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一变传统文人笔下的雅人高致与不食人间烟火,作品立意由出世而入世,艺术趣味由尚雅转向雅俗共赏,艺术形式由文人的孤芳自赏变为多姿多彩,表现出个性鲜明的艺术风貌和充满生机的时代气息。其中,"四任"之一的任熊,以其丰富的绘画题材和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近代绘画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本文即从任熊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各个方面简析其艺术及影响,力求从整体上对其绘画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思想是继承,还是创新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两大美学话题。中国近代的上海是最早的艺术聚集地,当时的绘画被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海上画派成立后,吴昌硕要求主动去抉择绘画的传承和创新,将绘画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文章是对吴昌硕的"与古为徒"和"与古为新"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吴昌硕的这一创作思想能够体现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是画家最终的目的,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都是相互并存的。  相似文献   

3.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画是相对于西洋绘画在绘画风格、风貌以及艺术精神上所作出的一个界定。其表现内容、语言形式、审美精神等,都是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是最具东方审美特征与艺术趣味的最高代表和艺术典范,在世界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文章是通过对中国画传统绘画中的语言——线与形进行梳理,辅助以具体作品分析,并结合吴剑珊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开分析与探究。通过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线与形的艺术表现语言的具体探究,集中从吴剑珊老师绘画作品的三个系列进行赏析。通过对老师作品的赏析发现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以线造型之外,还利用了当代对线的表现方法,学会用线性语言表达画面效果,使其画面更具艺术的魅力与感召力。这些在画面中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对笔者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凌瞳 《美与时代》2023,(5):15-17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我们会发现经典、永恒的作品都贴近时代生活,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发现时代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出来,传达人民的心声,与时代同行。艺术是时代的号角,画家理应在创作中展现时代面貌,反映时代心声,书写时代精神。时代的发展变化带动艺术的发展,带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推动社会生活前进。  相似文献   

6.
走进欧洲艺术的宝库,在各大美术馆正面对话经典油画作品,浅谈绘画体验与感受。"古典,就是不知光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一个对欧洲古典油画线性元素最适当的表达,也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东方艺术意境在欧洲古典油画中的表现。文章旨在强调线性的东方审美在欧洲油画人物上的体现,光影对线的塑造,以及这些观念嫁接到日常创作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趋势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领域应用到了数字技术,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也日益转型,从开始的传统型、平面型的静态绘画作品逐步转向了新颖的数字型和动画型作品。中国工笔画是一种传统艺术,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洗刷,它早已深深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至今日,数字媒体艺术盛行,中国工笔画的数字表现也伴随时代潮流应运而生。中国工笔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互交融,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8.
当下是一个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方面多元文化的时代,艺术也不例外。纵观中外上千年的艺术发展史,各种主义流派不胜枚举,固有封闭的思想被新的文化猛烈冲击,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艺术风格琳琅满目,百家争鸣。文化多元起来,艺术圈变得像大锅乱炖一般,架上绘画也不可避免的被西方所谓的"当代艺术"逐渐边缘,人们已开始不再强调划分艺术上的主张,应该归为哪一派。而我分明从李绍忠先生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个艺术观念错综复杂和主旋律作品横行的时代里,先生独善其身,坚信绘画就是将自己认为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表达出来呈现给别人的理念,并且秉承着东方美学精髓,与观者一起共同分享这份美,他也将这个过程简称为两个字,"同乐"。  相似文献   

9.
翁再红 《学海》2014,(4):103-107
一件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成为艺术经典的过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以《三国演义》为例,其成书前一千余年的素材准备与文化积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成书前史"这一特殊文学史现象息息相关。这不仅为理解具体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也提示我们:对艺术经典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位列艺术史的孤立文本来看待。  相似文献   

10.
"长安画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北以陕西西安为主要地区兴起的一个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画派。是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一个绘画流派。主要创作了一大批表现西北地区朴厚自然、苍凉雄浑的西北风情,黄土高原绘画作品。展现了陕西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热烈感情,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人民红军,歌颂劳苦大众,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面貌。不仅继承了中国从古提出的"文人画"观,也对新时代中国画创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论文主要通过对"长安画派"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分析,探索长安画派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中国画坛绘画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景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演变,是景教注重"随方设教"传播方式的自然结果。即,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尊重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对于直观的绘画艺术而言,当然更是如此。景教是唐代对基督宗教聂斯脱里派的称谓。唐贞观十二年(638),唐太宗诏称:"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是关于景教绘画的最早记录。随着景教在唐代的流行,其绘画当然也多有流  相似文献   

12.
"新子学"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首先要对经典文本的结构进行重构。借鉴"新四书"由"道统"到"经典",再到"经典的阐释"的建构模式,"新子学"在不尚一统、多元共生的子学精神下,以元典时代的子学经典为基础,构建子学经典体系,发现历史上被掩盖的子学经典的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子学经典进行阐释。对子学经典的阐释以"知人论世"为支点,注重"诸子"与"时代"结合的特征,充分发挥人在阐释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语境探寻诸子之学与当代社会的普适性,避免误读与庸俗化。  相似文献   

13.
《墨葡萄图》是明代画家徐渭的传世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其纸本水墨画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通过对该作品的作者、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构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画家在当时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并通过对该作品的临摹实践,深入理解徐渭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提升绘画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也在不断觉醒,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初为了生计,绘画是一种"巫术";再来为了生活,绘画是一种"手段";现在为了艺术,绘画是一种"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正带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它们相互影响下生存着。而具象油画与抽象油画正是它们相互影响下的产物。文章通过绘画艺术的发展分析不同时期对具象油画与抽象油画的影响,并将两种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形式好比绘画艺术作品中的基石,是作品观念与思想的外在表现,没有形式或形式感弱的作品,就谈不上艺术的思想、意境与内涵。那些作品中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例如画面的形式上的平衡、形体结构的分析、绘画元素的把控等,都对作品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映绘画艺术家对画面把控能力及专业素养。文章以保罗·塞尚的绘画作品为例证,结合形式的概念,对"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并论证其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上,哲学与艺术一直联系密切,哲学思想指导并影响艺术创作,形成艺术观念与艺术思潮,而艺术观念与思潮也会影响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进.比如超现实主义思潮就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才善于在作品中描绘梦境与幻想.在中国美术史上,就绘画而言,由于道家思想关心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旨在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淳朴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因此,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影响很大并且渗透在文人画中,进而形成为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17.
林若熹以创新与变革之气度,创独特之风格屹立于当代中国画坛,他的作品流露着对时间、空间、自然、永恒的哲思,既具儒家隽永、富贵之诗意,又具道家超然、深邃之哲思。林若熹的作品显示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静中富有生命气象,动中彰显宇宙大气。其作品根植于岭南传统笔墨的文化土壤,大胆借鉴外国文化包括现代艺术的多元尝试,构图出新,耐人品读。无论从广度与深度,都能领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从广度上讲,他是难见的全面型艺术家,善于诗文,精于理论,巧于绘画(花鸟、人物、山水、工笔、写意皆善),格于书法。从深度来讲,具有深入研究的绘画之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打通诗、书、画等艺术语言界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画的线意志""没骨之骨"等理论,对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提出了极具见地的总结与展望。在如何创新中国绘画上,林若熹本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他当之无愧是中国画坛引领时代风尚的旗帜。文章将从内外两方面研究其艺术特色,从外而言,谈其精致构图、意象色彩、线性意志、诗意气象;从内而言,谈其独创艺术理论。文章试图从多角度研究林若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肯定其对中国重彩画艺术做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是一个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层出不穷的时代,各种画派顺势而生,把欧洲艺术的发展推向高潮。霍金·索罗亚是19世纪末西班牙的一位著名画家,他在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绘画的光色特征,以阳光与海为主题为观众展示大量充满热度与希望的生命力作,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文章以霍金·索罗亚中期阳光与海为主题的外光绘画作品为例对索罗亚的绘画作品进行解析,并探索索罗亚的绘画风格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法国的狄德罗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家,他的《沙龙随笔》是艺术批评的范例,他把对具体绘画作品的艺术评价与艺术家的个性以及美学理论结合起来。此外,狄德罗的绘画理论著作还有《画论》和附在《1767年沙龙随笔》后面的《论手法和造作》。他的艺术批评思想建立在"真实、自然、简洁"这三条艺术美的标准上。  相似文献   

20.
后工业时代绘画在西方艺术历史中转变与发展最为明显,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家的创作都处在排斥学院派传统的对事物描摹的创作手法,而是转向描摹客观现实世界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形态。这种全新的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色彩构成上不断挖掘,希望找到可以充分传递更具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要素,这种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及个人绘画技巧与风格上。1867年10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并在西方绘画历史中有着很高地位的皮埃尔·博纳尔是法国著名的纳比派画家。处在那个时期的博纳尔在画面上运用梦幻的色彩,在西方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色彩魔术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