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工笔仕女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的重要一部分,在唐代最著名的工笔人物仕女画家便是张萱和周昉,二人也为后来的仕女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张萱和周昉为例,分析二人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从人物形态、设色风格、线描技法等方面对比二人在绘画创作上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仕女画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到唐代达到辉煌时期,绘画题材逐渐以表现历史故事和客观生活为主。唐代仕女画以张萱和周的"绮罗人物"最具代表性,其中周的成就又最为突出。仕女画是古代表现女性题材绘画的统称,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我国最早期的仕女画可以追溯到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形象以墨线概括勾勒,内容以祭亡魂升天为主题。  相似文献   

3.
张萱,长安人,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以画妇女儿童而著名。“尝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仕女,名冠于时”(《唐朝名画录》)。其传世作品多是描绘宫廷贵族妇女的优越、闲散的生活。所画仕女形象,形体肥大、衣饰华丽、面颊丰腴,且  相似文献   

4.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背景恰逢19至20世纪法国艺术思潮蓬勃发展的时期,新思想、新绘画理念不断兴起,冲击着旧的绘画理念。这与中国传统仕女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布格罗本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等的影响,其绘画作品中往往有一种静谧、恬淡的艺术氛围,这与仕女画追求“淡雅清秀,望之有幽娴贞静之态”的仕女形象也有相似性。基于此,从人物题材的选择、社会文化影响下人物形象的美学差异两个维度探究布格罗油画与中国传统仕女画中人物形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和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意识、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审美品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魏晋玄学与人物品藻风气的兴起,促使人们超越了既有的社会伦理规范,发现和肯定了自我,并且对当时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这一时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形而上和方法论的基础。在绘画艺术中,这一时期人物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绘画精神上尤其注重人物精神气质(即"神")的刻画,这在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这足以表明了绘画在艺术上的彻底觉醒。  相似文献   

6.
1988年7月,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发掘出土了大量画像石,计有画像155幅之多,品类众多,且许多为精品之作。该墓中主室、北主室的东墙仕女画像及三主室门楣上的舞乐画像绘画水平高超,代表了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对研究汉末、魏晋之际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谈装饰画的艺术表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饰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已出现,史前东、西方的岩画、洞窟壁画,可以说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绘画,画中的人物、动物造型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造型到明清年画和民间剪纸中的表现形式,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独特的审美智慧。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自由开放、华丽壮美的时代特征,使得唐代文化异常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促使中国绘画艺术全面繁盛,造就吴道子、阎立本、王维、钱国养、殷季友、张萱、周昉、杨宁等杰出画家。另外,社会风气开放,民间生活多姿多彩,都使得唐朝呈现出高度的文明气象。唐代绘画是中国封建社会绘画的巅峰,画坛活跃,名家辈出,风格纷呈。这一时期,宗教画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佛教绘画世俗化,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分科独立,绘画史论随之丰富,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盛唐时代出现了很多表现仕女的绘画作品,其画面大多精美绝伦,技艺十分高超,形成了画史上一个高峰。从中也可窥见当时妇女的生活、习惯与妆饰等。本文就将唐代妇女妆饰中的花钿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民国时期的"海上派"画家冯超然,探寻了民国时期的艺术环境,以及当时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生活环境和这种环境下如何造就了冯超然老先生。在清末民初那个特殊时期,中国艺术涌动,中国艺术界群星璀璨,高手众多,他们都有不同的派别,但大致也就是"京派""海派""岭南画派"。而"海派"在中国影响较大,绘画作品也在当时非常畅销,绘画风格在当时成为艺术界的一种时尚。冯超然老先生就是"海派"大师之一,在当时被称为"三吴一冯",继承了文人绘画传统,又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和继承有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影像绘画”艺术家以影像元素融入绘画语言,是影像时代绘画表达出现的特殊方式。直观上直接选择影像为载体创作的画面视觉效果突出,这些画家们通过选择自己不同时期和阶段认可的现成影像图片,表达和确认自己当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完全不受是否符合国内传统的绘画标准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仕女画主要是描写宫中女性的闲散娱乐生活。从留传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画面中对人物形态体貌、着衣打扮的描绘上,都带有轻艳、绮靡、细腻、以露为美的审美追求,作品中的仕女形象,其宫体特色也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3.
正一、"逸"的提出及"逸品"标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很多审美范畴在最初不是专门为绘画审美而提出的,"逸品"即是如此。"逸"出现在绘画品评中是从魏晋开始,缘于绘画品藻之风盛起,这一时期的品评风气虽说是基本限于人物绘画,但将"逸"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审美品评标准来进行运用时,也呈现出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如南齐谢赫在《画品》中  相似文献   

14.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开放和繁荣以及当时统治者的开明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大发展。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大体量动物且技艺高超的画家,韩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唐朝韩滉《五牛图》的创作背景及画作中的线条、设色、形神表达的分析,以及与同时期画家作品的对比,体会韩滉将“意”运用到绘画中的革新精神,从而领会中国画“点画之间皆有意”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备受艺术家们关注,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审美方式造就了绘画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魏晋时期的清秀雅致美、唐代的丰腴开放美、宋元时期的市井质朴美、明清时期的羸弱病态美,等等,这些女性形象都反映了艺术家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审美与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颖 《法音》2013,(8):49-57,29,32,73
敦煌莫高窟的维摩变承袭了中原流行的图像样式,吐蕃时期,因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信仰的要求,画工的绘画兴趣转移到绘制经文中的故事画,宣扬人物的神通力。维摩变的艺术风格和画面细节表现都有了变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吐蕃洞窟当  相似文献   

18.
油画语言的个性化是不同时期的油画家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画家们会把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悟转换为色彩、线条、笔触等绘画语言要素.油画语言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油画的造型语言,它以油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体形的塑造为词汇,来表现人物、景物、环境等绘画内容.而个性化的造型语言是油画家们在超越常规词汇后使用的更加自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特征是个体的、自由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因此,绘画语言不仅是技巧和形式的表现,还是思想、思维、知识、直觉和感情相互融合的结果.绘画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绘画作品的风格.也可以说,绘画语言直接反应出画家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9.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仕女画的发展经历了唐、五代的鼎盛期,在元明清以来,其地位在整个人物画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影响力也越来越弱。通过对我国仕女画巅峰时期以张萱、周昉二位画家为代表,研究其仕女画风貌流变的原因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方向指引之下,以期对当今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