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玉良的"合中西为一治"艺术追求观是她在多个时期进行绘画研究后,融合"中西调和"与"中西融合"等现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的艺术发展方向后提出的具有其绘画特色及女性语言魅力的艺术观念。她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元素,将中国画与西画绘画技巧相结合,使得在中西融合的艺术追求上开创其独特的风格,对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艺术也不断发展,这使得"留白"不再仅存于中国画之中。众多的中国艺术家为寻求中西融合,极力将"留白"运用于油画。通过分析"留白"的传统美学意蕴,阐述了"留白"在中国油画中出现的成因,探讨了"留白"在中国油画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风景绘画作品风格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以及他生长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黑龙江省艺术家们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吸收外来优秀艺术手法,他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在黑龙江独特黑土文化孕育下的风景绘画,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创作及表现形式,使风景绘画推动黑龙江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艺术绘画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风眠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艺术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强调主观,重在表现,画面抒情味浓烈。他以前驱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摆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墨线造型,采用中西艺术“调和”的方式为中国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绘画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在整个艺术领域以其独有的风格存在着,往往人们对于绘画的水平鉴赏仅仅局限于一副画作的色彩、构图或是线条,而这些都是绘画作品中的情感符号。符号的选择与使用通常是艺术家作画风格成熟的一种标志,它们赋予了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往往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印记与情感的表达。作为艺术家本身,他们是人类审美产品的精神创造者,具有独立人格的同时,情感也特别丰富,艺术家的人格其实是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观念等的综合表现。情感因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绘画作品当中可以通过作品当中的情感符号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情感。绘画语言的使用方式不同,那么所呈现出来的绘画作品风格也是不同的,传递的情感符号也是不一样的。然而以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所构成的理想画面更应该是艺术家情感的凝缩和汇聚,每一笔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艺术家赋予了绘画作品一种人格化的东西,那些零散的情感符号共同组成了艺术家完整的艺术表达,所以文章就针对绘画艺术进行探究,并通过绘画作品中不同的情感符号得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感受。  相似文献   

8.
当代艺术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空前活跃,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艺术家们全面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图式和语言逻辑。"85"思潮后,中国艺术家们力图冲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绘画观念与形式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自由个体艺术家出现,他们利用具有政治符号的波普风在国外崭露头角,之后的艺术家们立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发生了实质的碰撞,西方艺术逐渐将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艺术圈。  相似文献   

9.
"一代画魂"潘玉良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术成就较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众多,感染力强,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意蕴深长,独具魅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符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探索,形成了"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20世纪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新艺术革命到来,潘玉良作为少数接受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的女性,又先后两次留学法国,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对祖国的忠诚,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她的创作题材多表现女性主义,尤其以自画像和女性人体盛名,潘玉良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她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毛焰是中国当代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用极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刻画着当代人类共性的精神世界。毛焰凭借着独特的绘画语言与观念,在众多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其绘画作品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以毛焰的艺术经历为客观依据,从其在不同阶段的绘画观念角度出发,通过对毛焰在不同时期艺术环境下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明清以来神秘而古老的中国吸引着西方传教士,许多人渴望前往中国,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仅26岁的郎世宁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远渡重洋前往中国传教,因绘画特长被康熙召入宫中,做了宫廷画师。从此,这个具有双重身份的洋人艺术家成为中国"西画东渐"艺术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开创了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新纪元,谱写了中华美术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物体的高度概括和认识,艺术家线的语言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人特质,在艺术家抑扬顿挫的线条中表现画面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既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笔"就是指绘画作品中的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艺术绘画,如油画,其自身也慢慢完成从"拿来"到逐渐具有中国特色的过渡和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题材决定论"受到批判,更加关注绘画语言的本身,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艾轩有着那一代人独特的特点,作为中国油画家中尚不多见的艺术天才,他的油画非常写实,却又蕴含着某种诗意。其作品的感染力在于画家对生活经历的一种感受,并又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将其表现在画面中。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艺术家与时代、艺术与社会背景、题材与艺术手法之间微妙的相互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田力  赵岚 《中国道教》2012,(4):33-37
20世纪大画家张大千是当代中国最耀眼的艺术家之一,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屹立于中西画坛。他的作品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审美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技法,开拓了中国画的意境、风格。张大千是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全面、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他自身的艺术修养与美学素养是其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一、"人与自然"观念在中西绘画上的表现 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是人类探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面对自然,人类或亲近、或畏惧、或利用、或征服……不管人类对它的情感如何,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却均能促使他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对大自然的描绘作为人类情感表达和理性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东方还是西方,凡是稍有从事过美术相关行业的人,都不会对印象派感到陌生。西方艺术19世纪最后30年,印象派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当今在中国的学院教育里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分析,关注的大多是技法、题材和历史背景等,这些无疑是欣赏和评价印象派绘画的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从印象派绘画观念发展的过程来看,最为吊诡的一点是它从追求极端的真实起步,最终走到了真实的虚妄。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经历印象派绘画的前后过程进行分析解读,指出人的视觉思维观念是如何从西方传统绘画中以"借物说事"为原则转向表现事物的客观面貌——"追真"为原则再发展到了以表现艺术家自身的主体原则的变化过程,这种转变源于印象派艺术家自觉的艺术实践精神。印象派的存在对于人类对于客观真实的认识来讲,正所谓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来的许多画家流派均受到了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毕加索勇于打破西方古典绘画法则的束缚,以不同寻常的视点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林风眠是"中西融合"的代名词,他终生致力于将中西绘画传统进行吸收、融合与再创造,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绘画艺术的风格。他的人物画作品在我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西方立体主义的构成方式,可谓融汇中西,贯通古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在经历了文化上的革命英雄主义,以及精英主义的使命感之后,唯技术现象尘埃落地。关注人及生存状态逐渐成为现代中国艺术家的重要价值取向和创造力的释放空间。绘画艺术也从真正意义上走进生活,并且与生活融为一体。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与内容的千变万化为绘画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不尽的源泉。广泛的题材提供给艺术创造以更多的形式的选择,使我们的绘画能够对相  相似文献   

19.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一、克里姆特绘画的中国情结 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世界的哲学、科技、文化、艺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相技术的产生使艺术家传统的模仿自然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改变.这时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日本的浮士绘等东方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西方,使得西方一些大胆的艺术家开始借鉴东方的艺术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西方绘画从写实向写意的转变.德国和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诞生了象征主义的绘画流派——"分离派",它强调的是艺术的独创,追求的是强烈的艺术表现功能.作为"分离派"领军人物的克里姆特,他的绘画就受到了中国民间美术及东方绘画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对中国画情有独钟,收藏了大量的中国卷、轴画,戏曲人物画等.他巧妙地把欧洲绘画的人物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