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画家郑思肖因酷爱画兰而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花以孤寂、隐秘而又清香的特点成为绘画的主题。郑思肖所作的《墨兰图》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尤其是他独创的"露根兰""无土兰"以不着土的兰花象征着国破家亡而无所依托的漂泊之感。从郑思肖所绘的"兰花"题材为出发点,以郑思肖所特有的"无根之兰"为突破点,并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等三个方面可以对《墨兰图》进行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浅谈宋代工笔之美,以所学《榴枝黄鸟图》为例,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是宋人小品的外在美,从线条、设色以及结构三方面介绍,其二是内在美,宋人画的写实性强,注重细节的描摹,对于细节的描写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冲击,让人赏心悦目,对后世的临摹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一个璀璨的明星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北宋易学史上,司马光、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宋代老学在整个老学发展史中凸显出儒、道交摄互通的理论特色,各注家在注解《老子》时,多援引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的文句与《老子》交相训示,研究以《易》解《老》的诠释向度对于我们对《周易》天道理论与《老子》形上思想的交互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以此为关注重点,以《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为研究对象,按援《易》阐道之义、援《易》论道之体、援《易》说道之用三部分论述徽宗援引《周易》来构建其道论的思路,对《御解》中引《易》的内容进行阐释与梳理,最终揭示《老子》道性合一的性命哲理。  相似文献   

5.
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图像学不仅适用于研究西方绘画,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的研究。在此,从图像学角度出发,结合潘诺夫斯基的研究试从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阶段分析绘画作品李嵩的《货郎图》,大致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释:第一,解释绘画作品的自然表现;第二,解释该绘画作品的传统意义;第三,解释绘画作品的深刻内涵。《货郎图》这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以神写形的典型传达,作者用熟练的表现手法去表现生活画面,给人们呈现出典型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是一件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虽然司空图、元好问二者所处的时空不同,民族身份迥异,但二人的诗学观却有相通之处。思维方式上,二者都表现为直觉感悟式的整体把握方式;言说方式上,二者都强调"意象批评"和"以意逆志"批评;诗学思想上,都主张诗歌风格的"不主一格"以及诗歌创作的"真诚"。分析他们二人的诗论,使得少数民族文论与主流文论遥相呼应,消除族群壁垒,为探求建构真正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文学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静》是以一种私人化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的艺术作品。这件作品从微观叙事的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材料,选取患严重抑郁症的姐姐作为创作主体,运用极具隐喻性的艺术手法,表达一种极其复杂而纠结的情感,以一种综合绘画的方式,在公共的展览空间进行展示,以一个私人的个人的身份介入艺术,重新建立着艺术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昌硕是清末明初海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他把中国画和诗词完美结合在一起,把之前就存在的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隶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其刚柔之势,需要以汉隶中具有代表性的碑刻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张迁碑》与《曹全碑》同属汉隶成熟的东汉时期,且均是汉隶中光彩夺目的碑刻,出土时间、碑刻内容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分属"刚""柔"两种艺术特色。从两者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进行分析,能够对汉隶"刚"与"柔"的艺术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儒道生命观比较研究——以《论语》和《老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的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生命的本源、生死的过程、人生的存在状态、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此价值等几个方面。本文以《论语》和《道德经》为例,从诸多方面对儒、道两家在生命观上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称其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美妙的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生活、风尚、习俗和宗教信仰。蕴含其间的丰富美学思想,是人们打开通往伊斯兰文化宝库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超现实主义突破了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的和超现实的情境。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用夸张、变形、扭曲的具体意象创造一种超现实的独特意境,来表达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出现为绘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推动了绘画艺术创新发展,使画家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当代绘画创作带来启发。基于此,阐述弗洛伊德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关系,对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探究,并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希望促进当代绘画艺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为北宋李诫"奉敕编修",颁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这部著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了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一,被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 本文以《营造法式》的记载为例,...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20,(4)
正佛教、道教音乐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门类,汉魏以来便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国人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其他种类相比,佛教、道教音乐不仅表现出发展的延续性,其传承亦显示出可贵的"活态"价值。但现代学人对此持续关注与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全国重点寺院、宫观便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三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基本摸清了佛道音乐之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向来是相互融摄、相互影响的。相对于儒家在封建时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佛道则主要发挥着思想影响之辅助功能。而在佛道之间,虽教  相似文献   

16.
自我主题的贯注是文人画约定俗成的传统,包含兼济天下的宏观自我主题和自娱自悟个体微观自我主题两方面,关乎画家的品格成熟与否。张大千《西园雅集图》前后两个版本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自我主题是艺术家一生的阅历与省悟,只有把握住文化的主脉,开放地感悟时代潮流,才能孕育创造出具有独创品质,意蕴深厚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杨廷筠的《代疑篇》、《代疑续篇》为例,探讨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的同异之辨,考察中西文化在明清之际相遇后如何处理文化间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并浅析这两部著作何以引发中国礼仪之争。文章最后,反观当今的宗教多元论,对寻求统一性的对话模式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洪迈<夷坚志>所记女性祟病治疗的典型事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探讨祟病的病因、治法及相关情况.从病因看,宋人将其归于鬼神精怪作祟;从患者看,大多来自巫文化传统深厚的地区,已婚女性是这类疾病的高发生群体;从治法看,受鬼神观念的影响和当时医疗技术、医者本身能力的限制,人们更多地将希望寄托于超自然力,寻求医学之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从而使祟病治疗领域多为僧、道、巫所挤占,他们凭借特殊的身份和技能成为主要的施治者,并以歪曲的手段掩盖某些合理的真相.  相似文献   

19.
自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以来,在文学领域影响巨大,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用来隐喻民族、生死、孤独等创作母题。《长江图》与《皮绳上的魂》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无论是文本叙事还是剧作模式都具备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从这两部作品切入,深入探讨近年来魔幻现实主义影视的发展范式:一是从文学到影视的流变;二是作品叙事时空形变的实践;三是从魔幻的风格中衍生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舞蹈是要求人体的各个部位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节奏进行的一种表演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语言。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塑造出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整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演员需要考虑将情感表达如何与肢体动作完美结合。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决定了表演的失败与否,舞蹈演员在抒发情感时与观众产生的共鸣,使得观众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引发对生活的思考。以《舞蹈风暴》中的《追光者》《九儿》两段舞蹈为例,对舞蹈演员作品表演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以一个较新的角度去探讨情感表达在舞蹈作品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