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皇权统治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一种专制统治的产物和特殊的文化现象。"台阁体"作为官方书法风格样式,虽然后世对其有失艺术个性而多存质疑,但客观上看它在明代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姜立纲有别于其他泛化的"台阁体"诸家,不仅在书法的运笔、用墨和间架结构上建树很高,而且能将情感与书法融为一体,不断升华,逐渐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他还留有理论总结,理应在明代书坛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能书擅画,精于鉴赏,其书法成就,不仅在宋代影响至深,而且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米芾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他如何出古,并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探寻米芾书法对后世书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自成一派,极富个性。其书法创作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将哲学思想与书法作品融合,赋予书法作品哲学意蕴,形成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因此在对黄庭坚书法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准确定位传统哲学思想对黄庭坚书法作品和风格的影响,解读其书法作品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境,从而深化认识,促进黄庭坚书法艺术理念的传播,使受众能对黄庭坚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4.
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书体。草书是最能够抒发书写者性情的书体之一,也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书体,北宋时期的黄庭坚是草书技艺高超的主要人物。对黄庭坚草书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其"论悟""论韵胜""以禅喻书""字中有笔,得妙于心"的学书思想,对草书奇逸洒脱的风格有很大影响作用。黄庭坚的社会背景、生活境遇和治学态度是影响其草书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使其草书在"宋四家"中别具一格,从而奠定了黄庭坚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书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是北宋的著名诗人、也是极富创新意识的书法家之一,尤擅行草。《松风阁》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字行书作品,文章通过对《松风阁》中章法、结字、笔法的分析,分析黄庭坚重韵、尚意、求新的书学思想。透过黄庭坚书法美学的因素,探究创新对于书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写意花鸟画是我国绘画体系的重要部分,早在明清时期花鸟画就发展到了鼎盛,从明代的"青藤白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恽寿平、扬州画派等,都表现了写意花鸟画旺盛的生命力。华喦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华喦的生平介绍,分析华喦的写意画风格,进一步探讨画中所隐含的隐逸精神,展现精神对艺术的作用,透视出华喦对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宋代书家众多,精品迭出,诞生了以苏、黄、米、蔡四大书家为代表的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中前三家确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而最后一家的蔡,却是“是蔡襄”或者“是蔡京”争议不休。与蔡襄同一年考取进士,在书法上极具造诣的欧阳修却对蔡襄极尽推崇,多次写下“蔡君谟独步当世”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欧阳修对蔡襄的推崇、推崇原因以及对后世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8.
书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传承至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书法教育形式都不一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明代蒙学书法教育。文章概述明代书法的时代特征及意义,在分析目前我国书法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阐明明代书法教育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书家学黄草书书风明显呈现出风格面貌趋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重视觉冲击力、图像制作意味浓的特征,而其成因则是对黄庭坚"文字禅"思想的忽视、迫切需要依托于黄家草书基础之上的自我风格、展览书风的影响及当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革。此类书风的优劣之处皆有,学黄草书书家当首要从文化思想观念上把握黄庭坚"援禅入书"的思想,而重视楷书、行楷、小草的学习以及尝试与其他草书书风的融合则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玄"是魏晋书坛中以葛洪、杨羲、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道徒书家为代表人物所引领的一种书法风格。此时的道教向上层化发展,帝王、士族多有道教信仰或崇道倾向,因此,魏晋时期的道徒书家在书坛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一般书家创作风格的群体。对这类书家的研究必须要注意到道教信仰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他们书法中所呈现出的崇尚自然、超然仙趣、注重人格修养、主张存思之气的运用和"恬淡无欲"的"清玄"书风,实则是对"至道-至美"的道教美学在书法中的具体实践。这种"清玄"风格在自然美的追求、书法品鉴的标准、书法创作的心态,以及道教写经书法的传承等方面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美丽的瑰宝,在历史上曾不断向外输出,不断给汉字文化圈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日本尤甚。而如今,日本的书道艺术在世界上却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可。从日本书道的历史发展角度去阐述其书道的图形化特征,以及与平面设计的关联,有利于分析日本书道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也有利于当下将中国书法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以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晋朝是书法史上绕不过的重镇,这个时期还诞生了一位被后人称为"书圣"的大家——王羲之,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挖掘到了许多汉晋唐时期的遗迹,打开了晋朝除了王书以外的又一大宝库。敦煌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文化不断地传播到敦煌,并在此生根发芽,而作为交通要塞的敦煌,便有许多往来各地的书信,因此,西北地区的书法便可能受中原书法影响,或将其地区的书法风格传播影响到中原。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史上,苏轼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绚烂的姿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他是一个集诗词、书法、绘画、散文于一身的大成者,是中国文人画的极力倡导者。其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其传神论美学思想,更是贯穿于他的诗歌与绘画中。文章着重介绍其绘画和诗歌的传神论,并将其与顾恺之及同时期的黄庭坚相比较,来说明苏轼传神论的创新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关于"文质"之争由来已久。唐朝初年受唐太宗影响,"文、质"之辩到盛唐时期急需一个合理的解释。处于盛唐时期的张怀瓘经过总结对"文质"之须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从张怀瓘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先质后文"思想理论的提出与影响,并且从中试图寻找对现在书法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不仅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楷书具有划时代意义。欧阳询楷书平正险绝,被称为"欧体",当世人称其楷书为唐人第一,也显示出其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欧阳询书法饱含着南北书法精华,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巨大,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书法笔意与气息,而且也有六朝与魏碑笔法结构形式的表现。欧阳询不仅继承了魏晋秀骨清相的审美遗风,而且对其进行了创新。尚法与尚意在欧阳询书法作品及书论中,形成了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极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魏晋时期,我国书法艺术处在发展演变时期,社会政治的混乱也让当时的士大夫重视老庄思想,并在艺术方面产生自我觉醒意识。在此背景下,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想变化的集中体现。他上承汉魏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出灵性简约、自然天真的书法风格。探寻其书法源流,除了家学渊源,卫夫人的书法艺术传授和对诸多前人书法家的学习是造就其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结合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书风特点和源流进行探究梳理,对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一个流派林立的时代,人物画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上追晋唐,下师宋元,既继承了前代的风格样式,又基于自己的时代背景,形成了艳丽工致、细腻古雅、水墨淡彩等设色风格。同时随着"西画东渐"的影响,融入了西画用色技法,形成了"墨骨法"这一赋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基于明朝的建立、兴盛到衰亡三个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分析明代人物画设色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唐代书法辉煌灿烂,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书法作品。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的优秀楷书,既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也是从形质到神采的高度统一。纵观书法史,唐代的楷书书法成就斐然,尤以无懈可击的"法度",将书法艺术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