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风眠是提倡"中西合璧"绘画的一代大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巴黎,现代艺术的浪潮促使他思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毕加索的创作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美学形式上都对林风眠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林风眠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寻找表现元素,运用中国画笔墨结合色彩,同时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创作了具有变革性却不失抒情写意的独特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2.
印象主义绘画不再有传统绘画内容与形式的规范与完美,却用色彩技巧描绘出视觉感受的真实,显现出现代科技及现代思想对它的影响。正是这种以感觉色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让生活在19世纪巴黎的印象主义画家沉浸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氛围里,完全依附于对颜料色彩的玩味情趣,任凭视知觉的兴致,自由地驰骋于色彩感觉之中,以色彩方法实现了"印象"艺术。  相似文献   

3.
日本屏风画作为日本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产生和发展对日本绘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日本绘画受中国画影响却能脱离中国绘画,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归纳,融合本民族的思想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甚至在世界艺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吸收、归纳和再创造的历史经验,也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16世纪40年代(欧洲人首次来到日本)至17世纪30年代(日本锁国)被史学界某些学者称为日本"切支丹(基督教)世纪",在这一特殊时期,西欧人在日本的主要活动是传教和经商.西洋画在这时被传入日本,西洋画指区别于东方传统绘画的西洋绘画,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和铅笔画等画种,传人日本的西洋画以油画为主.  相似文献   

5.
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清新典雅,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因此被称为日本的"国民画家"。文章通过对东山魁夷早期作品和1950年以后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了画家独特造型思维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并归纳了其绘画表现形式转变原因。  相似文献   

6.
"二高一陈"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他们早年都曾留学日本,当时日本画坛独树一帜的京都派朦胧体画派由内而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上认可并实践折衷中西的绘画思想。受竹内栖凤思想的影响,绘画题材变得大众化,从绘画技法和画风方面都能探寻到日本京都派和朦胧体画派的身影。绘画工具上也推陈出新,画作中排笔、日本刷笔等工具大量运用到他们的绘画过程中,达到了毛笔所不能及的效果。他们的创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给当时画坛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日本"间"文化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人际交往、建筑、绘画当中都有体现。东山魁夷的绘画和散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与日本间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一体感相似。  相似文献   

8.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是19世纪末后印象主义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海报设计与石版画的先驱。通过对19世纪末法国时代背景的简要回顾以及对劳特累克个人经历的简要介绍,将劳特累克作品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户外题材和声色场所题材以及日本浮世绘对他作品风格的影响。他的一生短暂且不幸,但他在绘画和海报招贴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沉迷于巴黎的夜生活,他用艺术家独特的视角展现巴黎底层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巴黎浮华背后的世态炎凉,他成就了红磨坊的璀璨,红磨坊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巅峰,他用他的画笔重现了19世纪末声光幻影的夜巴黎。  相似文献   

9.
莫迪里阿尼将雕塑美学的特征融入到绘画作品中,成就了其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和"高贵单纯"的美学格调。莫迪里阿尼绘画的雕塑之美具有精神之美和形式之美,其画作的雕塑美学特征在不同绘画时期有具体的表现。年少的经历和审美倾向奠定了莫迪里阿尼绘画中雕塑之美的形成基础,这种雕塑美学特征的形成还受到雕塑家布朗库西以及20世纪初以巴黎为中心的艺术环境的影响。探究他粗狂原始与高贵典雅之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画家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禅宗绘画史上曾出现过绘画艺术能否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文字观在绘画领域中的反映。一派认为绘画艺术的"言"不能真正表达"本来面目"这个内在的"意",另一派认为绘画艺术仍不失为认识和把握"本来面目"的工具和途径。从时间上来讲,这场讨论上自中晚唐,下至明清,可谓旷日持久。虽然讨论的双方最终也没有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但却深化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别是对绘画本体论、绘画创作论和绘画鉴赏论的认识,因而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回顾中国艺术史,中国的绘画与雕塑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轨迹。从其功能看,雕塑的起步要比绘画早,全赖雕塑有着让万民信服的实用功能,譬如用于"偶像崇拜"的塑金身。雕塑依附于建筑出现,西方亦如此。驾着历史的马车前行,绘画竟走在了雕塑的前头,两者渐行渐远。中国古代受儒释道影响颇深,尤其是儒家思想,让人扼腕的是,雕塑在这思想文化洪流中竟被归到"下九流",被形容为"雕虫小技"即是如此。再说说派系的建立,中国绘画的体系建制、画论都很完整,前人留给我们很多画论,如指导绘画的"六法",历代的画论集录数不下百,但是在雕塑领域,史论著作却称得上一片空白,可怜就《天工开物》  相似文献   

12.
巴黎画派是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关于绘画流派和绘画思潮的专用名词。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的艺术活动。20世纪初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巴黎由于艺术探讨自由,博物馆、画室繁多,展览频繁,因而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其中巴黎画派的艺术家们虽然单枪匹马、势单力薄,但他们能够顽强地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且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影响面,这样一群极有艺术天分,又孤独地驻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艺术天才,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也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刚果之行     
应瑞典行道会的邀请,我们中南神学院的两位同工于2002年初,到刚果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参观访问。当我们在外办办签证时就被告知:承担刚果航线的只有法航可以飞行,但这条航线又经常因战乱而停航或改航。在巴黎机场转机过程中,我们又被告知布拉柴维尔情况紧急,随时可能发生战争,我们只得停留在巴黎,等待消息。可以说这是因祸得福,让我们有机会在巴黎观光,从巴黎圣母院到议会大楼,沿凡尔塞河踏入卢浮宫,对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惊叹!我们迈步在香榭里大道,凯旋门的圣火、巴黎的铁塔、到处耸立的哥特式建筑,交相辉…  相似文献   

14.
爱德华·霍珀于1882年7月22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的Nyack小镇,十七岁时在纽约一家商业性质的艺术学校学了两年插画.1901年他转到纽约艺术学院学习了为期五年的绘画,师从"八人画派"的罗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后来去巴黎研究法国19世纪艺术,受到马奈(Edouard Manet)的影响,他独特的绘画形式由此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5.
熊泽蕃山(1619-1691)是日本江户初期阳明学派的代表性思想家,其治《易》虽深,学界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考察蕃山的哲学著作《集义和书》、易学研究著作《易经小解》《系辞传》中的"心法",探析其不以"心学"而以"心法"解《易》的特色,从而可以发现其"心法"融合了朱子学思想中的"诚""敬"和阳明学思想中的"知""善",且有意识地融入日本的神道思想,体现了江户时代神儒合一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日本绘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现代绘画现代性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国际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从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以抽象的线性特征对绘画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形式勾勒,且装饰性较强,并重视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自初创之始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医道同源""十道九医"的说法历来被修道者和医家所共认。日本著名学者吉元昭治认为:"所谓道教医学,可以说就是以道教为侧面的中国医学。这些被看作是道教经典中的主要内容。"~1国内的道教学者也认为:"道教医学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和社  相似文献   

18.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赵无极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光感、动感和韵律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赵无极作品一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风格,南通艺术启蒙时期的古典诗意、杭州专业教育时期的浪漫诗意、巴黎艺术追求时期的抽象诗意,组成了赵无极作品的诗意空间。从法国著名诗人亨利·米修到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赵无极作品的诗情画意影响着几代人。赵无极遗孀弗朗索瓦·马尔凯·赵被画展主题"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的诗意所感动,举办"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赵无极2016中国(南通)版画展",完成了赵无极生前的夙愿,使赵无极作品回归故里。  相似文献   

19.
张晓玲作品     
正作品创作想法:拼贴(Collage)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和布拉克根据巴黎街头贴满层层海报的墙面所创造的。而法文Coller就是粘贴东西的意思。最初,毕加索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贴在画布上,企图打破二度平面的绘画,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没想到后来有助于延伸发展出"新"的绘画创作材料、技巧和理念。作拼贴,即是将纸张、布片或其他材料贴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上,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作品  相似文献   

20.
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